学校去行政化要把握好四点
2014-11-26吴成业
吴成业
一、关键点:化职务为职级
中小学校去行政化,谁的利益损失最大?不言而喻,是校长。这些校长原先是有行政级别的,一旦取消,多多少少心里都会有些落差。校长居然有着行政级别,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校长“行政化”,其实不利于学校发展。学校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不是一个有着尊卑高下之分的社会,所有的教师都是平等的,也在平等地教育学生。一旦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有了三六九等,这种尊卑有序的旧式封建思想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去行政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师为本理念的彰显。
但是,学校去行政化,最大的阻力来源于校长。这么多的校长,如何安置?其实,将职务化为职级,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校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有能力有实力的“教育家”,他有着自己的职级。这样,所有的校长殊途同归,最终都成为“特级校长”。
将校长的职务化为职级,是教育中一件伤筋动骨的大事,也是学校去行政化的关键。学校去行政化的效果,最终得看这所学校的校长有没有失去事实上的“职务”,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没有行政级别的“教育家”。唯此,学校管理才能真正回归本真。
二、支撑点:化行政为行事
现在,一些学校“衙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红头文件”频频发布。一些学校管理干部,尤其是校长,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用行政里的那一套来治理学校,因此产生干群对立、彼此猜忌等不和谐的问题。
学校不是衙门,教育不是行政。学校管理与社会管理之间还是有着一堵厚厚的围墙,将外面的条条框框搬到学校里,难免会水土不服。因此,学校管理层,尤其是学校校长要注意:教育是心的艺术,是事的结晶。只要你将心投入教育,用心去做事业,长此以往肯定会成功。
校长要确立一种观念,即学校管理不是在“管”,而是在“理”,也就是说,不是在“行政”,而是在“行事”。教育上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大大小小、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事情,需要管理者改变管理理念、升华管理艺术,用一种为所有教师服务的心态去对待遇到的事情。所有的不解、误解,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沟通好,而不是靠着行政权力去压服教师,求得表面上的“威信”。
三、着力点:化级别为差别
学校居然也有级别,科级处级甚至厅级等,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校都是在做教育,为什么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级别?同样人数的学校,也几乎同样的教学质量,凭啥人家高我一个级别?学校级别化,不但带来了学校的衙门风气,更让学校的管理者无心从事教育,一心只想跳到级别高的学校,完成自己的“晋级”计划。
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着力点,就是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让辖区内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有同等的机遇、机会去从事教育竞争,而不是凭着直属学校的垄断地位,谋求利于自己的政策。学校级别化,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衙门化、行政化,是教育行政化的根源所在。改革就要切中时弊,找到问题的纠结之处,找出对策来。
我们承认,由于教育事实上的不均衡发展,学校之间有差别,有时差别还是蛮大的。但是,大家从事教育的热情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将教师分出优劣高下之分,无形之中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学校之间级别的差异,化成办学质量的差别,有助于学校找到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四、攻坚点:化提拔为选拔
学校行政化的趋势,不是学校自己的事情,教育管理部门也在推动着这种现象的发展。现在一些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的任免,完全是行政化的方式,所谓的民意测验,也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在一些地方,校长的任命只要局党委通过就可以了。这种提拔校长的方式,无形当中推动着学校衙门化的趋势。许多地方也进行了“公推公选”之类的干部选拔模式,但这些点缀式的举措撼动不了干部选拔的主流。
教育不同于其他部门,将校长进行行政化管理,空降到一所学校,或频频调换,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改变提拔这种单一决策的模式,采取公推公选之类的海选模式,切实改变教育干部选拔模式,将真正能干事情的人选拔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
化提拔为选拔,其实是革教育局的命,他们手中的权力会减少,因此,这是攻坚型的任务、也是战略性的举措,需要教育局拿出决心来,真心真意、真刀真枪地改变教育干部选拔模式。
学校去行政化,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是对管理理念的更新。期间会遇到风风雨雨,只要我们心无旁骛,定然会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