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弱势群体角度探析档案馆的“公共”之路
2014-11-26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韩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闫静
文/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韩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闫静
近年来公共档案馆理论研究不断进入学界视野,除了从档案开放利用、服务社会公众等微观层面研究外,以周林兴为代表对公共档案馆的制度领域研究则更为宏观,认为公共档案馆不仅是一种机构,更是民主社会为保障公民信息权利而选择的制度安排,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信息分配、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因此公共档案馆提出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公平、缩小信息分化,使因经济能力和其他条件限制的信息弱势群体也能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
一、弱势群体在信息时代的缺位
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而信息弱势群体起初是作为信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被提出,通常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由于经济、技术、社会地位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和能力局限而无法及时获取、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被排斥在现代信息资源以外,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外,日益相对落后、边缘化的那部分人群。一般情况下,信息弱势群体主要成因有二:个体经济原因和社会制度原因。由于个体经济基础薄弱往往导致个体通过互联网获取网络信息机会少,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也相对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敏感度较低,进而导致个体无法享受产业化信息服务。而不完善的信息保障制度通常导致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信息利用成本高于实际可支付能力、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高效配置,信息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个体经济基础薄弱已是不可短期解决的问题,但信息保障制度进一步缺位,就会加剧“经济贫困——信息贫困”的恶性循环。
我国政府及其相关机构从法律政策及其实施上逐渐给予弱势群体倾斜性特殊保护,这表明政府开始从实践层面提升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能力。同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近年来在开展公共服务中逐渐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服务体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实践将弱势群体纳入知识援助计划以维护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尤其是普遍均等服务思想的引入体现公共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图书馆权利的支持,这为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了政策保证和实践借鉴。
二、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是档案馆公共之路的发展方向,是档案馆“公共化”的最佳体现。目前,国内虽没有一个档案馆在现实中冠以“XX公共档案馆”之名,但学界普遍认为国家档案馆和各省市综合档案馆就是公共档案馆,只是二者划分角度不同。但无论称作综合档案馆还是公共档案馆,都属于公共部门,承担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是社会长期发展赋予它的神圣职责;公共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服务属公共物品,不能因利用者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而差别对待。因此,信息弱势群体势必在公共档案馆服务范围内。
第二,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是有效实现信息民主权利的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大部分人群尤其是信息弱势群体并不将档案馆作为信息获取途径之一,即使有明确信息需求而想到了档案馆,但往往不知道馆藏信息内容有哪些、信息获取利用是否经济便捷、需求表达能否被理解、信息需求能否最终得到有效满足,况且在没有明确信息需求情况下,本着休闲娱乐目的的随入型用户更不会将档案馆作为首选之地,加之上述几个“不知道”,严重削弱了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获取。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各个高技术国家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可怕的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这种分化最终会威胁民主。”因此,有效实现信息民主,有必要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受众范围内,而不只为信息精英服务。
第三,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利于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实践层面上,无论档案事业发展理念、档案馆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档案馆藏建设、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都需一定程度的转变,尤其是档案馆之前那种“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的神秘、庄重形象的重新塑造;而其理论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提升档案学的学科自觉与学科规范,重塑档案学的学科形象,从而获得学界认可,回归档案学的“学科尊严”。
三、档案馆“公共”之路的突破口
事实上,公共档案馆不仅有能力更有责任改善信息弱势群体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形势下针对信息弱势群体,公共档案馆应找准突破口,主打“亲民牌”“文化牌”“服务牌”,着力推进以下服务,加快其公共进程。
(一)根据需求开展小众化服务,提供有用信息
全社会范围内,信息弱势群体虽并非小众,但根据其分类及成因,提供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小众服务不失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突破口。不同类型弱势群体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如老年人已脱离工作岗位,对精神文化诉求更多;农民对土地承包档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名册等直接关系切身权益的档案更加关注;下岗职工、转业人员对其工龄、再就业情况等档案信息更感兴趣,因此档案馆应首先加强对不同用户群体不同需求调研,根据需求特点提供档案服务。其次档案馆还应加强专门档案专题研究,有重点地开展推送服务,更能将信息弱势群体吸纳进档案馆公共化建设中来。如山东省档案馆对南下档案进行专题研究,更能唤起南下干部对时代的追忆,使其无形中与档案资源紧密相连。再次加强档案网站的品牌建设,将“为资源找用户”理念用于档案网站建设中,注重对受众人群的细分,目标用户定位向信息弱势群体倾斜,注重弱势群体情感诉求,网站模块设计简洁明朗,信息内容丰富多样,信息检索方式高效便捷,使信息弱势群体可根据身份特征更便利地获取相关档案信息。
(二)加强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提供有趣信息
信息弱势群体往往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信息素养的局限,仅对特定信息感兴趣,档案馆内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和公文档案形式过于刻板,不利于档案馆的“公共”进程。如何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原材料开发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档案馆紧密关注时事热点、敏感探求各方需要、加大档案编研出版力度,对馆藏内珍贵档案和特色资源进行开发,以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高品质的档案文化产品,展现档案中蕴含的史地文化魅力,增强民众认同感和融入感。另外,档案馆可以考虑设立档案图书馆,将编辑成型的出版物免费开放给公众查看,并形成与其他档案馆交流交换出版物机制,以“社区图书馆”模式向公众提供优秀的档案编研成果。积极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及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合作,引智借脑、优势互补,吸收借鉴社会中已有成熟的文化产品开发思路,做好档案信息的挖掘,并以社会大众感兴趣的方式提供利用。山东省档案馆就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了大型纪实类日播栏目《山东往事》,依托权威而丰富的档案资料,揭示辛亥革命后山东历史上从未公诸于众的秘密,使档案通过电视这一普及的大众媒体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对我国其他省市公共档案馆建设可资借鉴,也不失为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档案信息服务的有效尝试。
(三)加大信息化数字化进程,提供高效信息
现代化程度高低以及能否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是衡量一个优秀公共档案馆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弱势群体排斥在网络信息资源外,但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共享。如果没有基础设施障碍和信息技术利用障碍,弱势群体同样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做好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上还应辅助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检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档案信息。北京市大兴区档案馆目前已完成4.6万卷450万页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利用率较高的涉及民生的婚姻档案、招工档案、知青档案、退伍军人安置档案优先数字化以方便利用;余姚市档案馆与市残联积极联系,制定《余姚市档案馆残疾人查档服务便民办法》,针对全市范围内持有残疾证的18000余名残疾人,为其提供优先服务和特殊服务,对行动不便不能亲自来档案馆查阅档案的残疾人除提供上门服务和委托服务外,还通过网络传递其所需档案信息或提供档案证明服务。这些信息化数字化举措无疑提高了档案服务利用的效率,使信息弱势群体逐渐实现档案馆权利。
随着2013年国家正式取消利用档案收费项目,档案利用进入免费时代,客观上扩大了档案服务的受众范围,这对于以往因费用而对档案馆望而却步的弱势群体来说清除了一定障碍。当然,从信息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公共档案馆提供有用、有趣、高效信息的前提是其本身的正确定位及自身社会意识的提升。公共档案馆在自身公众性、文化性、服务性的价值取向中,注重各项措施的体系化开展及相互衔接,并与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合作,才能真正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的服务范围,使公共档案馆“名副其实”。
[1] 周林兴.公共档案馆与制度公正——关于公共档案馆的制度视角研究[J].北京档案,2005(8):24-26.
[2] 张俊玲.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J].图书馆,2007(6):68-69.
[3] 李灵风.公共档案馆与公民权利保障研究综述[J].山西档案,2011(3):34-36.
[4] 傅荣校,叶鹰.在图书馆领域,随入型用户指非持证用户,希望能够自由进入图书馆大门,随意翻阅报刊新闻,寻求日常生活所需信息或仅仅感受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257.
[5] 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1.
[6] 王广宇.中国档案学尊严的解读与实现[J].档案学通讯,2010(1):11-14.
[7] 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3):19-22.
[8] 市档案馆为残疾人查档提供便民服务[E B/OL].http://www.da.yy.gov.cn/art/2013/3/15/art_38731_1146710.html.2014-05-08.
[9] 熊亚丽.谈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J].办公室业务,2012(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