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创造”数学概念
2014-11-25吴汝萍
吴汝萍
一、概念的引入,源于数学化的需要
数学的基本概念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现实原型,用数学概念来描述与刻画这些现实原型,是源于数学化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认知的需要。在数学概念引入时,如果能将数学化的需要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并轨,学生认知的需要越迫切,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五上“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是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横成行、竖成列的教室座位场景,让学生根据“横成行,竖成列”的生活语境明确“列”与“行”的含义。接着设置一个找人的问题情境:“李红坐在第2列、第4行,那李红是哪一位?”让学生从图中指认出李红所在的位置。因为没有规定数的方向,学生指认出4个不同位置上的人,其中大部分学生指认的是从左往右第2列,从前往后第4行上的同学。此时教师引导质疑:“李红只有一位,你们怎么会找出4人?”学生认识到不规定数行和列的方向,就难以确定李红的位置。接着明确指出坐在第2列,第4行座位上的李红,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第2列”是从左往右数的,“第4行”是从前往后数的。按“李红坐在从左往右数的第2列,从前往后数的第4行”的形式叙述就不会有歧义。学生立即又认识到这样叙说一个人的位置,虽然准确无误,但显得太啰嗦,学生意识到应该有简单的方式。这时教师告诉学生,数学家的确创造了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这种新方法的内在需求。此时教师问:“是老师直接把这种方法告诉你们,还是你们当一回数学家,自己把这种方法创造出来呢?”学生自然不希望教师直接告知,而是喜欢尝试创造。
二、概念的形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约定俗成后的“规定”,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行数,且确定第几列规定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规定从前往后数,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要先写出横轴上的数量,再写出纵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专属的书写格式。教学这样“规定”性的数学概念,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并让学生能模仿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好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理解、建构的过程。数学概念从产生到约定俗成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其内在原因,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创造规定”的心路历程,也就是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概念。
为探索“规定”内在的合理性,先让学生数出这个班级的人数,然后让学生回忆数的过程:(1)你是先横着数出一行的人数,还是先竖着数出一列的人数?(2)横着数一行的人数时,你是从左往右数的,还是从右往左数的?(3)竖着数一列的人数时,你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是从后往前数的?并分别用举手表决的方法来统计出各种数法的人数。通过三次操作,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大部分人的观察习惯的一致性。再让学生对照情境图认识到“横着从左往右数”数出的就是列数,“竖着从前往后数”数出的就是行数。
接着,让学生猜想:“既然有这样的习惯,数学家规定用行列确定位置时,会做出怎样的规定?”学生自然意识到数学家会这样规定:先列,后行,且数列数从左往右,数行数从前往后。有了这样的规定,李红的位置用“第2列、第4行”来述说也就不会产生歧义。这时,再让学生回顾最初指认李红位置的情况,虽然大家当时不知道数学家的具体规定,但大部分同学也正确指认出李红的具体位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家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更高的数学化要求:数学的魅力在于符号化,数学符号不分民族、国籍,全世界通用。你能否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两句话简化一下,设计出一个数学符号,表示的还是第2列、第4行,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学生将众多成果展现在黑板上,最后全班交流,概括得出这些符号的共性,最终达成共识,像数学家一样创造出“数对”。
用不同方式描述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直至用“数对”来确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有效经历从文辞描述,到习惯缩写,再到符号化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感悟到“数对”概念符号化形成的三个层次(文辞阶段,缩写阶段,符号阶段)。学生如此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自然能真正理解“数对”的内涵,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概念的应用,解决数学化的问题
概念的教学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两个阶段。所以数学概念的应用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巩固与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环节。数学概念的应用,重在解决生活中数学化的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拓展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思考,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本课开始,让学生指认李红位置时,学生指认了不同的四个位置。学生创造出“数对”后,便让学生用“数对”来表示另三个位置上的学生。学生写出这三个数对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李红及其他三个位置,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对”的内涵,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即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个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得出这样的规律后,在没有情境图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小军的位置(4,3),用数对表示出小军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位置。学生解决这个数学化的问题,需有理有序进行推理,不仅有效磨砺了学生的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接着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然后,教师写出数对(x,3),指出这个数对上的学生如能迅速站起来,就能成为今天的幸运学生,得到教师的小礼品。并让学生说出类似的数对,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今天的幸运学生,学生想到了(3,x)、(x,y)等数对,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到“数对”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让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找出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对(或类似于数对)确定位置的地方,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出示教材练习中的相关图片及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如体操方阵、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表面经纬度等,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对确定位置所带来的生产生活上的便捷。
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数学的心路历程,与其说是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化。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概念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发”的,这种“生发”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