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黔南经验”借鉴什么
2014-11-25岳振
岳振
以乡镇撤并为重要内容的贵州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改革将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带来长久动力。
基层行政区划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行政区划设置应从“量多面广”到“适度集中”的转变,这也是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与发展战略。
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改革工作座谈会指出,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重要举措。8月份,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现场会提出借鉴“黔南经验”,督促和推进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黔南州在改革的总体框架内,大规模、高标准撤并乡镇,并进行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形成了更加适应时代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乡镇新格局,为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入全面攻坚新阶段扛起了改革冲锋大旗。
通观“黔南经验”,其成功的秘诀不难理解:理念先行,改革认识到位;群众至上,利益配置合理;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要始终坚持有利于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有利于区域空间合理规划布局、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重点乡镇、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及方便群众办事。”这是全省县域空间布局改革的总体要求,“黔南经验”正是从“5个有利于”出发,努力优化乡镇区域结构,未停留于简单的乡镇撤并,而是注重发展动力的积聚与发展活力的释放。
乡镇的现实状况与利益纠葛,不可谓不复杂,政策要落地,必须得到基层百姓的答应,否则就很难说是成功政策,实施一项不成功的政策,说明我们的政府调研不足、对群众心声了解不透。正是注重了这些问题,在“黔南经验”中,乡镇撤并基本没有遇到阻力,顺利实现了旧有乡镇格局向新乡镇格局的全面“转型”以及平稳过渡。
黔南州行政区划改革的成功,“平稳过渡”是不得不考察的一个重要依据。所谓“平稳过渡”,就是在涉及这项黔南州400余万人口的重大改革中,基层态度积极,群众支持拥护,主抓此项工作的领导干部“没有感到过多压力”,在1年多的时间内,就全面完成了乡镇撤并工作。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群众工作做得早、做得实,群众理解了区划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就会配合、支持;其次是干部有充分思想准备,一方面,涉及到干部自身利益调整的时候,广大干部心里已经有了底,有了大局观,就不会为自身得失分毫必争,另一方面,当群众中出现不理解改革的苗头时,相关领导干部能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防止事态扩大化;第三是尊重群众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情感,在区划改革过程中,提出可以老“区”地域为基本框架,综合考虑设置行政中心,让改革调整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最重要的原因,是黔南州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注重一个非常大的原则,就是一项重大改革,只有在兼顾绝大多数人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才不致于出现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从“大乡镇”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黔南州乡镇撤并集中体现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基本改革导向,注重市场主体利益以及致力于为民众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把各方合理利益最大化。
减政放权、资源聚集、“镇园合一”、效能提升、优质服务,“黔南经验”的这5个关键词可以说明上述判断。减政放权主要是县级向乡镇放权,扩大乡镇发展自主空间,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周到的审批、立项服务;资源聚集是乡镇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与处理能力得到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政府与园区合署办公的“镇园合一”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减少政府服务的中间环节,强化了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效能提升和优质服务主要表现为政府机构运转成本减低,政府职能部门与工作人员责任更清晰、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强,对市场主体和民众的公共服务品质更高。
从这些关键词中能够看出,除了“利益导向”,“问题导向”也是黔南乡镇改革的基本遵循。原有乡镇格局因为存在规模小、资源散、管理效率低等方面问题,出现了与现代市场经济脱节的现象,也与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对贵州这样的山区省份而言,乡镇区域条件普遍不佳,自身发展能力普遍偏弱,所以人口聚集与产业承载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大乡镇”思维。
黔南乡镇改革运行到现在,行政效率与市场土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关键在于其规划与实践符合利益原则,对问题认识清楚、把握得准,措施得力、落实彻底,从而避免了“改革夹生饭”,这应该正是“黔南经验”具备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