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民间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变迁
2014-11-25徐婧茹
徐婧茹
[摘 要]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即汉代氐羌族群南徙而成,到唐代时期迁至云南缅甸和滇西一带。当前,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我国共有近4万阿昌族人,占全世界阿昌族人口的40%左右。长期以来,阿昌族生育习俗一直带有禁忌文化的色彩,存在诸多行为方面的禁忌,这也成为了阿昌族生育文化的特色。本文对阿昌族民间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变迁进行浅谈。
[关键词]阿昌族;生育习俗;传统文化
一、阿昌族民间的生育观和求子习俗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阿昌族一直将生育看成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妇女不会生育是没有价值的,而只生女儿的妇女其家庭也不会美满幸福,只有生了儿子才可以延续祖宗的香火、传宗接代,并且有资格埋入祖坟。在阿昌族村寨里,婚后不孕的妇女会被人看不起,他们不会从自身方面查找不孕的原因,而是将其归因于得罪了祖宗或神灵。阿昌族认为,农历初九生的女人容易冲犯太岁,结婚六年未能生育的女人冲犯了小太岁,结婚十二年未能生育的女人则冲犯的大太岁。对于婚后不孕的人家,不同的阿昌族村寨有着不同的求子习俗。如,部分阿昌族村寨沿袭着立秋祭祀秋神的习俗,婚后未生育的夫妻会拿着贡品来祭祀秋神,祈求秋神赐儿赐女;户撒阿昌族的夫妻若婚后不孕,他们会去师娘那里看卦,也会去黄阁寺里拜佛求子,甚至使用土办法吃苎麻根来医治。
二、阿昌族民间孕期阶段的习俗及文化
阿昌族对怀孕期间的妇女有着诸多禁忌,他们认为:孕妇不能随意进出别人家,因为孕妇在怀孕时最容易沾染邪气、恶鬼,一旦随意进出别人家,就会给人家带来晦气;孕妇若进入土地庙大门,就会惹怒族神、庙神,给村寨带来火灾;孕妇若跨过铁锤、犁耙等工具,就会造成工具变钝,加重活计;孕妇要是不小心踩了别人的小便或剃掉的头发,就会中邪;在妻子怀孕后,丈夫不能参加丧葬殡礼的抬棺出殡仪式,如果犯忌,就会导致妻子流产。在阿昌族村寨中,人们都相信孕妇必须遵循这些禁忌,其原因是为了保护胎儿可以正常发育。在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孕妇是霉气之身,她们是“四眼人”,一双眼是阴的,另一双眼是阳的,由于胎儿处于人与鬼的模糊状态,所以胎儿的灵魂是游荡的,也就给孕妇带来了霉气。阿昌族社会对私生子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他们不允许婚外孕,认为家族成员没有义务抚养婚外孕出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不配作为家族正式成员。如,户撒阿昌族对未婚先孕的惩罚十分严重,如果是未婚先孕生的孩子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歧视,一旦女方家族的人发现男方犯了寨规,那么男方就会存在被逐出寨子的危险。随着阿昌族社会的不断发展,避孕堕胎技术也随之得到普及,阿昌族未婚先孕的现象明显减少,如果有人未婚先孕基本都会去堕胎,并且不能让外人知道。
三、阿昌族民间分娩阶段的习俗及文化
阿昌族妇女的初产年龄平均在20—24岁左右,小于30岁的妇女平均生育过2胎,大于30岁的妇女平均生育过5胎,这种生育现状由建国之前一直延续至今。在阿昌族孕妇分娩期间,选择的接生婆必须是子嗣多、家风好、身体健康、有丰富接生经验的妇人,在大多数的家庭中,接生婆由孕妇的婆婆或嫂嫂担任。阿昌族忌讳请无子嗣的人接生,他们认为这样的接生婆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成长。在生产之前,阿昌族的妇女都会一直呆在家里,不会出门,如果在出门的过程中产下孩子,就会被寨子里的人认为是不守规矩的女人,并且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梁河阿昌族人一直沿用着预测产期的传统习俗,即使用石花来占卜孕妇是否能够顺产,如果石花浸泡在清水盆中开得好,就预示着能够顺产,如果开得不好,就预示着将会难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生育的卫生条件落后,使得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善阿昌族的生育现状,使得阿昌族妇女的生育卫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新生儿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四、阿昌族民间产期阶段的习俗及文化
阿昌族产妇的坐月子期限长达百天,在这百天之内产妇要遵守很多禁忌。如,产妇在生完孩子满三天后就必须用草药煮水洗澡,这样能够去除“浊气”;产妇要忌嘴,不能吃凉的、酸的、辣的、腥味的食物,如果产妇不忌口吃了这些食物,那么就会严重影响身体恢复。产妇在给孩子喂奶时,如果奶水较少,就会采用催奶的土办法,他们会去山上挖“土人参”,用它煮鸡汤给产妇喝,就能够达到催奶的效果。
五、结论
总之,阿昌族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是阿昌族传统禁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严密的约束规范和繁多的内容,并且渗透着原始宗教观念,使得阿昌族妇女在生育过程中有着极多禁忌。随着政府对阿昌族生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阿昌族既保留了传统的生育习俗,又提高了生育卫生意识,促使了阿昌族人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
参考文献:
[1]唐白晶.阿昌族民间舞蹈多元文化的调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10).
[2]李金莲.阿昌民间的月经禁忌与信仰习俗[J].宗教学研究.2008(12).
[3]曹云华.探析阿昌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芒种.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