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待融资难融资贵

2014-11-25李文森

银行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余额贷款

李文森

“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各方面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相关方面做一个梳理,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从金融结构角度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各有不易

股市融资不易。能上市的都是好企业,然而受监管政策、产业政策、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上市颇为不易。最近三年内,A股IPO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暂停,空窗期长达14个月。非金融企业股市融资额(含增发,下同)2011年为4377亿元,2012年2508亿元,2013年2219亿元,逐年递减。2014年IPO重启,前9个月募集资金3033亿元,仅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2.36%。

债市融资不易。企业债、公司债要经过层层审批,实行注册制的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也有不少程序。2011~2013年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额分别为13657亿元、22551亿元、18111亿元,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1~9月,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净融资1.8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17%,比2013年全年上升3.7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经济体60%~70%的比例相比,发展空间很大。

贷款增长较快,但贷款难和贵的呼声最高。相比股市和债市融资,贷款增长速度较快。2011~201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7.47万亿元、8.2万亿元、8.89万亿元,贷款增速保持在13%~15%之间,2014年前9个月达到了7.68万亿元,已经超过2011年全年增量。但是贷款被非议的也最多,讲“融资难、融资贵”,主要讲的就是“贷款难、贷款贵”。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传统优势产业融资比过去难和贵

制造业方面,整体信贷需求萎缩,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减少。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制约了信贷需求增长。从江苏省情况来看,2014年以来工业投资同比增速持续走低,1~8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1%,低于2007~2013年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据统计,9月末,江苏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项目储备金额同比下降21%。相应地,制造业贷款也呈现减速增长态势。2014年9月末,全省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为16620.26亿元,同比增长0.84%,比同期全省各项贷款增速低1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1、5.26个百分点。

房地产方面,2014年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条件总体比过去高,特别是商业地产和房价明显下跌地区的项目受到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方面,受到监管部门控制,贷款余额逐年减少。总体上,房地产企业和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也比以前更加难和贵。

从企业结构角度看,小微企业和三农“难和贵”矛盾更突出

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难、贷款贵本就是永恒的主题,经济下行期“难和贵”的呼声更加激烈。在“两个不低于”要求(即对于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约束下,考核时点达标、非考核敏感时点不达标的情况比较普遍。2014年前9个月,江苏小微企业贷款仅1月、2月和6月实现了两个不低于;涉农贷款增速仅1月和4月达到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

另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银行家信贷需求景气指数在一季度达到73.4%的阶段性高点,二季度、三季度虽然下降,但目前仍达到52.6%,超过50%的荣枯线水平,表明企业信贷需求较旺。其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信贷需求景气指数分别为56.3%和61.8%,高于大企业50.7%的水平。调查同时显示,尽管得益于定向降准等微刺激措施,银行家信贷审批景气指数二季度至三季度转为上升趋势,但仍处于50%荣枯线以下(43.1%),处于“偏紧”区间。银行家信贷需求景气指数与信贷审批景气指数的差距反映了信贷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距离,说明贷款偏难。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总体融资成本指数自2013年以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前三季度指数维持在57%左右,比2013年平均指数高4个百分点左右,说明企业融资成本也在走高。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利率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发债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都在相对较高位置,并呈现略微走高态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融资贵的判断。贷款利率自6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上升;发债利率1~9月的平均水平是5.6%左右,比2013年6月份之前的平均水平高了100多个基点;民间借贷抽样监测利率明显上升,9月份达到15.53%,比2013年同期高76个基点。

金融部门并非不努力

面对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金融部门并非不努力,下面以江苏的数据进行说明。

融资总量能满足。近年来江苏社会融资规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较好满足了江苏发展需要。2014年前8个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达到1053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9.9%,暂居全国首位。

贷款速度跟得上。贷款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比GDP增速与CPI之和略高的水平,与全省经济增长相适应。2013年,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5%,增速略高于同期GDP增速(9.6%)和CPI增速(2.3%)之和1.4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8%,增速比同期GDP增速(8.9%)与CPI增速(2.3%)之和高1.68个百分点,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见图1)。

贷款纵向比较有明显进步。近年来,江苏贷款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同比多增态势。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于2014年4月末和5月末超越浙江,结束了江苏贷款余额连续12年低于浙江的历史。9月末,全省本外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7.11万亿元、6.8万亿元,信贷总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

融资结构不断改进。从结构来看,江苏债券融资尤其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占比大幅度提高。2012年以来,全省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连续居全国第一。截至2014年9月末,全省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续余额达到3995.87亿元,较年初增加1229.6亿元,增幅达到44%,净额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到17.05%,比2013年全年上升8.69个百分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已经成为除银行信贷之外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其中,专门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区域集优集合票据进入全国首批试点且发行量领先,截至2014年9月末,江苏省中小企业区域集优集合票据累计发行33.2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份额30%以上。

金融改革创新有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取得明显突破。2013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昆山试验区)争取到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业务、台资企业集团内部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业务、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在昆山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等试点。2014年昆山试验区各项试点业务向纵深开展,允许台资企业将其以流动资金设立的企业纳入企业集团,并参与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试点业务。201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获准在园区开展新加坡银行对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等四项创新试点。昆山和苏州两地的创新,为人民币跨境业务的相关创新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试点,探索了人民币回流机制,将人民币国际化又推进了一步。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存在原因

在信贷总量、融资总量不少的情况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步效应”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经济的体现,经济增速放慢,贷款增速也随之放慢。2011~2014年这四年的上半年,江苏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4%、9.9%、9.6%、8.9%,是一个递减过程,对应的贷款增速也逐年递减。以2011年6月末的贷款余额4.77万亿元为基数,同比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就减少477亿元。

总量规模巨大的“基数效应”

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近几年投放信贷量大增。过去五年的新增贷款,比过去五十年的总和还多。2014年1~9月,全国增加贷款7.68万亿元,比2012年和2013年同期分别多0.96亿元和0.4亿元。在江苏,1990~1999年十年间增加贷款4640亿元,年均464亿元;2000~2008年九年间增加贷款2.1万亿元,年均2390万元;2009~2013年五年间新增贷款3.78万亿元,年均7570亿元,其中2009年增加了9137亿元。在贷款总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受高基数的影响,贷款增速自然会下行。

信用违约率提高的“风险溢价效应”

当前经济处在下行周期,不良贷款呈“双升”态势,并且实际不良贷款比账面要多,核销不良贷款需要利润,风险溢价上升。截至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3亿元,比2013年全年新增不良贷款额多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也在加大。上半年,20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核销规模约712.5亿元,已经接近2013年全年核销量(835亿元)。如果还原通过信贷资产出售、现金清收和核销等途径处置的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数额将更大。

江苏的情况亦然。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909.66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5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全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78.12亿元,比年初增加28.92亿元,不良贷款率1.7%,比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除了账面暴露出的不良贷款以外,潜在不良贷款有所反弹。根据监管部门统计,6月末,全省银行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1793.16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

银行资本金的“约束效应”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和风险屏障。为使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后快速放大的信贷规模回归常态,人民银行实施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银行要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首先要补充资本金。在有限的资本金下,商业银行面对强烈的融资需求,为追求更多盈利,创新出各种表外业务。这些业务的核心是降低风险权重,减少资本金占用。2013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始规范清理表外业务,要求表外业务回表,并规范确定风险权重和计算风险资产。有研究机构估算,如果对于同业资金购买的非标资产以贷款标准计算风险权重,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都将下降100个基点以上。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将迫使银行进行新一轮的资本充实,但目前再融资受股市拖累,银行的资本金就不足以支撑原来的信贷增速了。

银行负债的“成本效应”

受互联网金融、理财等因素影响,扣除考核冲时点因素,总体上2014年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偏慢,也制约了贷款投放。1~9月,全国人民币存款新增8.27万亿元,同比少增2.99万亿元;同期全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贷比达到93%。

江苏省1~9月新增人民币存款7532亿元,比2013年同期少增2345亿元,新增存贷比约为78.8%,存款约束比全国情况略好。但存款结构发生了变化,负债成本提高。一是个人存款持续下滑。1~9月全省个人存款新增3097亿元,同比少增1493亿元。二是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转移,活期存款占比持续降低。2014年9月末,全省活期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余额的27.4%,较2013年年末降低2.6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末降低3.7个百分点。理财产品则继续扩大,1~9月,全省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增加了3108亿元,同比多增1744亿元。三是倒逼商业银行加入资金市场化竞争,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大幅增加。1~9月,全省协议存款、协定存款、结构性存款新增2344亿元,同比多增711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31.1%,较上年同期提高14.6个百分点。

正确看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不仅与金融自身的不足有关,也与经济结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解决这一问题,应权衡利弊,取其重点,难以两全。

融资难、融资贵是三期叠加的必然代价。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难贵问题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经济增速换挡,必然伴随贷款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的退出可以使用行政手段,但替代产业的发展却不以行政意志为转移。前期刺激政策主要是贷款投放,透支了资金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可持续,政策消化期要向常态回归。

融资难、融资贵是经济问题的体现。我国企业负债率非常高,企业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120%,而西方发达国家中只有西班牙比我国高。这其中有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的问题,但企业过度依赖信贷的问题客观存在,背后则是投资效率和经济结构的问题。金融问题是表象,经济问题是根源。经济要去杠杆,金融相应也要去杠杆,不能用金融问题掩盖其他问题。

融资难是融资贵的原因,融资贵是融资难的题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到“难贵”问题上,以市场规律的眼光来审视,应该说融资难是融资贵的原因,二者不能颠倒,更不能混为一谈。融资难是由于资金的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价格会自动发挥调节供求平衡的作用。当一种商品买不到的时候,价格就贵;与此同时,当这种商品价格高了,厂商就会扩大生产,于是供给会增加,慢慢就不再贵了。从这个方面说,融资贵则是解决融资难的手段和途径。最近几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主要不是政府推动,而是收益高。对银行来说,做大企业可以做大基数,做小微企业则是赚钱“养家”,所以银行有积极性。当然,价格平衡供求也有前置条件,就是市场的开放自由。而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做不到,因此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融资难和融资贵难以同时解决,具体应有所取舍。解决融资难和解决融资贵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的,难以同时解决,需要区别对待。区分不同领域、分析不同诉求、寻求综合出路,要分清层次,找准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有些领域,需要优先解决融资难,也就是资金的可得性问题,如“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这些领域可以通过较高的资金价格吸引资金的投入,发挥利率杠杆的撬动作用。有些领域,如小微企业,要优先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减少中间环节,去除各类隐性费用。

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金融部门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比如说同质化的问题,各类银行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产品技术、盈利模式上没有显著差别;顺周期的问题,经济上行的时候,所有银行都扩大投放,经济下行的时候,都收缩投放,加剧了周期的波动幅度;垒大户与走极端的问题,不论大银行、小银行,都关注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和优质企业,企业好的时候,集中盲目授信,企业遇到问题时,则纷纷抽贷;法人治理不到底的问题,大银行总行的法人治理很现代,但是这一套治理可能传递不到它的基层末梢,在县域基层行还是传统治理;风险管理技术与定价水平问题,金融机构还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对企业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有待提高,定价上也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环境。

未来政策预期

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笔者认为《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关键在于未来政策的落实。

总量上不宜收紧、不能放松。在当前货币总量较大、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的形势下,解决结构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政策,不宜简单放开货币总闸门,而应更多依靠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定向发力,改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结构上定向给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应坚持“有扶有控”原则。对于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融资难融资贵是市场化的退出方式。需要通过政策来缓解的是小微企业、“三农”等关系国家稳定和国计民生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可持续原则,融资价格一定程度的提高是解决融资难的途径。2014年人民银行已经实施两次定向降准,前段时间又追加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通过增加金融机构专项资金来源和降低资金成本,来缓解难贵问题,目前监测到的成效是积极的。

放宽准入。在加强监管和完善风险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构建与中小微企业、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融资需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充分发挥中小机构的信息优势。鼓励民营资本以新设、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进入金融业,增强金融业竞争性,促使金融机构业务重心下沉并改善服务。同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满足海量小额资金融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充分的利率市场化是调节“难贵”问题的市场之道。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早期,会有一个利率水平提升的过程。因为利率管制的放开,首先是存款利率会上升,然后传导到贷款上,贷款利率也会上升,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前,我国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比较有利的时机,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改善,在货币供应方面有了主动调节的空间和余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状况也比较好,能承受住压力。所以,应该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不能停步,也不能不顾现实条件。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股本融资。股本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杠杆率,为企业提供永续资金,同时股本融资的市场纪律也有助于推动企业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从债券市场余额与GDP的比值看,目前中国这一比例仅约为50%,显著低于美国的172.94%、德国的78.89%、英国的73.28%,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大企业、好企业不能主要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对小微企业甚至“三农”的挤出效应就不可避免。此外,理财、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存在的合理空间,规范发展这类直接融资产品,关键是要打破刚性兑付,落实风险担当。刚性兑付不仅助长了道德风险,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的定价,引发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余额贷款
2020,余额不足
旧信封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5月广义货币增长11.8%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2015.5.8—2015.5.14)
不良率农行最高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余额宝为宝粉年创收118亿元
你会贷款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