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庆帝对满清宗室科举成制的贡献

2014-11-25李金玉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

李金玉

[摘 要]清朝建立后,为了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为了照顾宗室成员的利益,促进宗室文化水平的提高,清初也间歇举行宗室科举。到了嘉庆帝统治期间,不断完善宗室科举相关制度,不仅为宗室成员提供了一条仕进之路,照顾了其利益与地位,还使科举制更显公平,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公平,对古代科举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嘉庆帝;满族宗室;科举;制度

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末代探花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以及王德昭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此两本著作都对清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是不足之处是其二人都未对清代科举的组成部分——宗室科举——进行些许的研究,对于嘉庆皇帝对宗室科举的完善措施更是只字未提。作者在此就嘉庆帝时的宗室科举做一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嘉庆帝对“兴文教、崇经术”风气的继承

清朝统治者入主北京之后,为了安抚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文教,崇尚经术。如顺治七年下诏曰:“帝王敷治,文教为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末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道,阙焉未讲。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尔部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理学、道德、经济、典故诸书,务研求淹贯。”[3]说明清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治理天下先文德后武功的道理,这种治国理念在清朝始终得以贯彻,如康熙三十六年诏书曰:“国家乐育人才,振兴文教,将使海内英隽之士,靡不蒸蒸蔚起。”[4]在这种治国理念的指导下,皇帝亲自祭奠孔子,视察国学,在清朝也成为一种惯例。据《清史稿·志八十一·选举一》记载:“顺治九年,世祖首视学。先期行取衍圣公、五经博士率孔氏暨先贤各氏族裔赴京观礼。帝释奠毕,诣彝伦堂御讲幄。祭酒讲四书,司业讲经。宣制勉太学诸生……嗣是历代举行以为常。乾隆四十八年谕曰:‘稽古国学之制,天子曰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昭文明而流教泽,典至钜也。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美备。……又明年,高宗驾临辟雍行讲学礼……颁御论二篇,宣示义蕴。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官,暨肄业观礼诸生,三千八十八人,圜桥听讲。礼成,赐燕礼部,恩赉有加。是时天子右文,群臣躬遇休明,翊赞文化,彬彬称极盛矣。”[3]皇帝亲自主持祭孔、视学典礼的风气,从顺治帝开始,之后诸帝,传承不绝。这种重视文教,提倡经术的风气,到了嘉庆帝时,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嘉庆以后,视学典礼,率循不废。”[3]可见清朝统治者对于文教经术的重视程度之高。

二、宗室科举在嘉庆朝成为定制

在崇尚文教风气的影响下,清统治者也开始重视宗室的文化教育,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宗学,使宗室子弟学习经术诗赋等,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宗学与科举在清朝前中期并非顺风顺水,而是几经废兴。清入关之初,宗室子弟未被获允参加科举考试:“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3]直到顺治十八年,才开始设立专门教育宗室子弟的机构——宗学,“八旗各设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凡未封宗室子弟,十岁以上,俱入学习清书。”[3]这是清朝设立宗学的开始,说明清朝的宗室教育开始提上日程,之后的康熙皇帝也非常重视宗室教育,并下旨鼓励宗室读书应举:“矧宗室子弟,系托天潢,岂无卓越之姿足称令器?尤宜甄陶奖掖,俾克有成。考诸前史,以公族应制举人仕者,代不乏人。今属籍所载,日益繁衍,除已受爵秩人员外,闲散子姓,素无职业,诚恐进取之途未辟,致向学之意渐隳。嗣后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学属文,奋志科目,应令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如此则赋质英异者咸服善于诗书,而学业成就者,不沮抑于仕进。凡属宗支,人人得以自效,而于朕兴贤睦族之至意,亦用是以惬焉。”[4]这段话充分说明清统治者对于宗室教育的重视。宗室教育事关满清皇家的前途和地位等,因此,对其进行文化教育,给其广开仕进之门,是非常必要的。之后的皇帝,也不断对宗室科举予以完善。

雍正二年,颁布谕旨规定了宗学的相关事宜:“左、右两翼设满、汉学各一,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入学分习清、汉书,兼骑射。以王公一人总其事。设总、副管,以宗室分尊齿长者充之。清书教习二人,选罢闲旗员及进士、举人、贡生、生员善繙译者充之。骑射教习二人,选罢闲旗员及护军校善射者充之。每学生十人,设汉书教习一人,礼部考取举、贡充之。三年期满,分别等第录用。”[3]乾隆初年,则做了进一步完善,使宗学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乾隆八年,宗人府试宗学,拔其尤者玉鼎柱等为进士,一体殿试,是为宗室会试之始。”[3]“九年,定每届五年,简大臣合试两翼学生,钦定名次,以会试中式注册。俟会试年,习繙译者,与八旗繙译贡生同引见,赐进士,用府属额外主事。习汉文者,与天下贡士同殿试,赐进士甲第,用翰林部属等官。”[3]直到嘉庆初年,才统一了宗学:“画一两翼学额,增右翼十名。定每学教习满三人,汉四人。十三年,两翼各增学额三十,足百名,为永制。”[3]由以上可以看出,清统治者对于宗室科举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宗室科举考试在嘉庆帝之前时兴时废,并未不加间断地贯彻执行下去,史书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宗室子弟科举会试奉旨停止。乾隆乙丑、戊辰等科,恩准一体会试,旋即停止。”[4]这就使宗室教育与科举的相关制度难以完善。直到嘉庆皇帝即位之后,宗室科举制度最终确立并得以不断沿袭。

嘉庆四年下诏曰:“宗室向有会试之例,后经停止。敬惟皇考圣意,原因宗室当娴习骑射,以存满洲旧俗。恐其专攻文艺,沾染汉人习气,转至弓马生疏。然自停止考试以后,骑射亦未能精熟。天潢支派繁衍,自当仍准考试,广其登进之路,兼可使读书变化气质,不知无所执业,别生事端。且应试之前,例应阅射马步箭方准入场,于骑射原不致偏废。”[4]179在这里,嘉庆帝分析了宗室科举屡遭废止的缘由,那就是怕满族宗室学习汉文化以后生疏了骑马弓射,丧失满族的习俗。但是清统治者入关之后,八旗宗室,地位优越,渐失进取之心。至嘉庆帝时,已经没有多少宗室子弟热衷骑射,难立战功,但其地位又需维持。因此,在此时以宗室科举选拨宗室优秀子弟,担任官职,维持统治,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从宗室中选拨真正优秀的人才,嘉庆帝对宗室科举进行了种种改革,使之更加完善。

三、嘉庆朝宗室科举考试的程序完善

嘉庆帝之前,虽有宗学并参与科举,但只是偶尔为之,并无定例。嘉庆帝使宗室科举成为定制以后,参考科举考试制度,对宗室科举的相关程序予以了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1、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的选拨。宗室地位特殊,情况复杂,除了大量迁居北京的宗室外,在其源起地盛京也有很多宗室并设有宗学,因此其选拨工作由宗人府、奉天宗学、王大臣、奉天宗学、稽察宗学大臣等负责:“宗室在官学读书及在家愿应乡试者,由宗人府考试,马步箭合式者。奏派王大臣覆试,再由稽察宗学大臣汇考,文理通顺者录送宗人府,由宗人府册送顺天府乡试。”[4]“盛京宗室愿应乡试者,由奉天宗学考试马步箭,合式者咨送盛京将军覆试,再会同府丞录科,考取后呈送宗人府同在京宗室一并送顺天府乡试。”[4]通过了宗人府考试的宗室成员,才能参加顺天府乡试,否则,就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对于宗室成员的选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文理过于荒率者,将原考大臣交部议处。”[4]171如果参与选拨考试的大臣照顾了才疏学浅的宗室子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可见,这个选拨程序,绝对不是简单的走个过程就算了,而是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才能方可通过。

2、宗室科举考试的内容、时间、地点。尽管从顺治帝时便设立了宗学以教育宗室子弟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满族的民族习俗重武轻文,因而满族宗室的文化水平整体上并不高,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这也是导致宗室科举时兴时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嘉庆皇帝在完善宗室科举的时候,自然也考虑到这一问题,因此想方设法,以确保宗室的考试成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使宗室考试的内容简单:“宗室乡会试,用四书文一篇,排律诗一首。”[4]宗室参加的乡试、会试,只考一天,其题目也仅仅限于一篇文章和一首诗而已,比起正规的科举考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对于宗室科举的时间,嘉庆帝也做了新的规定:“会试由礼部于三月初八日,乡试由顺天府尹于八月初八日。”[4]时间的确定,对于宗室科举的推行和沿袭,无疑很有作用。

在嘉庆帝之前,由于宗室科举时兴时废,考试地点也不确定。起初考试在国史馆:“宗室考试,本在国史馆,此时该馆易地,房舍无多,且不甚严密。”[4]因此嘉庆帝时宗室乡试会试的地点改在了贡院,与正常科举考试的考生在同一地点:“宗室乡会试俱在贡院,于各士子乡会试三场完毕后十七日点进,当日完场。”[4]等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考完17日后,宗室在贡院举行考试。贡院是专门考试的场所,设备齐全,人员整齐,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3、宗室科举考试的印卷、监考及阅卷。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也要经过点名搜查等程序,然后发卷:“点名入场,由宗人府派出章京数员,在砖门识认,至龙门外由御史点名,散卷归号。”[4]为了防止宗室子弟仗势欺人,不将考官放在眼里,嘉庆帝专门指定宗人府官员监考:“宗室乡会试,由宗人府于左右宗人内先期奏请,钦派一员入场弹压。”[4]以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

宗室科举考试所用的试卷,乡试试卷由顺天府出卷印制,会试试卷则由礼部备卷钤印,然后交给交监试御史,按照宗室考生的坐号散给。宗室考生的试卷,考完后按照惯例实行弥封,然后交给主考官评阅。

4、宗室科举考试的名额、名次。宗室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宗室成员的利益,因此,给予宗室科举的中试名额并不受常规限制,其名额根据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多少而定:“宗室中额乡试由顺天府,会试由礼部,核明实进试卷数目,并开列上三科比较清单,恭请钦定后,移交内帘,遵照取中。”[4]可见,宗室考试名额的多少,是由皇帝钦定,大臣执行。显然是为了照顾宗室,如在嘉庆六年的乡试中,宗室人数共六十三名,嘉庆帝下旨:“本年系开科伊始,著加恩按照人数,每九名取中一名,共中式七名。”[4]这一录取的比例,远远大于正规的科举考试,可见对于宗室的照顾。取中考生的名次,由主考拟定,皇帝批准:“宗室中式名次由主考总裁拟定,将试卷封固进呈,钦定后,再由监临知贡举拆名揭榜,交宗人府张挂,试卷送礼部收存。”[4]

四、取消宗室科举的部分特权

嘉庆帝之前,宗室子弟待遇优厚,其参加科举考试,不用经过乡试会试便可直接参加殿试:“宗室不应乡、会试,圣祖、世宗降有明谕。乾隆八年,宗人府试宗学,拔其尤者玉鼎柱等为进士,一体殿试,是为宗室会试之始。”[3]这显然使宗室考试程序十分简单,也难于选拨出真正优秀的人才,还容易使宗室子弟产生惰性。因此,嘉庆四年规定:“旧制,宗室均不由乡举径赴会试,未免过优。嗣后宗室应考者,辛酉科为始,与生监一体乡试,应定中额。”[4]“嘉庆六年,宗室应乡、会试始著为令。”[3]使宗室科举参加乡试会试成为定制,极大地完善了宗室科举考试制度。

嘉庆帝之前的宗室考试,已有回避制度,但仅仅涉及祖孙父子同胞叔侄兄弟,范围过小,因此,嘉庆九年下旨曰:“定例宗室乡会试,祖孙父子及同胞叔侄兄弟,应行回避外,其余姻亲应否回避从前未经议及。嗣后宗室应试,所有切近姻亲亦请照入场官员之例,一体回避。”[4]扩大了宗室科举考试的范围,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宗室科举的公平。

为了甄别人才,嘉庆帝还使宗室科举覆试成为定制,嘉庆十九年下旨:“宗室乡会试,取中用一文一诗,已属优异。若不加以覆试,无以鉴别真才。著自本科为始,宗室会试中式者,传集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覆试。”[4]通过覆试,以甄别录取的是否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保证为国家挑选真正的栋梁之材。

总之,嘉庆皇帝统治时期,借鉴了以往的宗室考试,结合当时的宗室子弟状况以及社会现实,对宗室科举进行了全方面的完善,促进了这一制度的完备和发展。其意义是重大的,吴吉远认为:“与以往朝代相比较,清代的宗室最为稳定,没有发生过与皇权对抗的事件,在有清一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清代严格的宗室分封制有关,与宗室科举也不无关系。”[5]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宗室科举的完善,首先纠正了宗室成员的习气,改进了纨绔的风气,促进了宗室子弟的学习气氛,增加了向心力;其次是加深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读书人对清政府的认可度,增加了大家的信心,激发了其参与朝政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有利于清朝统治的。

参考文献: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版。

[2]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版,第3114、3104、3104、3160、3111、3112、3161、3112、3112、3161、3161页。

[4]沈云龙:《钦定科场条例》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八年版,第227、227、227、171、172、173、173、183、172、183、173、174、189、174-175、180、192-193、194页。

[5]吴吉远:《清代宗室科举制度刍议》,《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
夏朝
“科举”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某些单位的制度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