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常见策略
2014-11-24陈正柱
陈正柱
摘 要: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作者认为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新课导入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精彩得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关键词: 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 教学语言 师生关系
现在有不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怕上数学课,讨厌学数学。有些教师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归咎为“我们学校生源不好,学生学习素质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任性不听话,不求上进,吃不了苦”,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多少有推脱责任的嫌疑。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力争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乐于学习数学。为此,我将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付诸笔端,以求抛砖引玉。
一、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新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识;新课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设计好新课导入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导入新课要直观、生动,要有生活气息。有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数学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举的例子要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函数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某位同学去买铅笔,已知铅笔0.5元一支,那么他买铅笔所付的钱数与所买铅笔的支数是如何变化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呢?这样的引入既直观、具体、简单,又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他们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后面函数概念的引出做好铺垫。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时不需要太雅,不妨“俗”一点。过于“雅”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既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又暂时不具备对这类问题的理解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低俗无聊,而是通俗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导入新课要富有新意。导入新课的形式要多样化,总是一种格调,千篇一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导入新课的形式有很多,如情景式、质疑式、实验式、游戏式、观察式,等等,不胜枚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课型,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合理运用适当形式引入。例如,在有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副扑克,订好规则,通过让学生算“24点”这种游戏方式引入新课,必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引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精彩得当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工具,无论你具有多么高的理论水平,无论你具有多强的研究能力,但对于教学这门艺术来说,没有语言技巧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媒体上经常报道的“麻辣教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麻辣教师”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教学语言通俗幽默,很能吸引学生,不仅让学生乐意听,还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有余,生动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既要注重语言科学、准确、严密,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客观地说,数学学科的特点更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通俗是指语言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例如,在苏科版九年级圆这章学习中,有两个定理。一个是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另一个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学生在学习这两个定理时,总感到两个定理内容拗口难记,容易混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我根据这两个定理的实质,每个定理用四个字概括。切线的性质定理归纳为“一切就垂”,而切线的判定定理归纳为“一垂就切”。这种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表述,既点出这两个定理的本质特征和区别,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念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兴趣倍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还应具有幽默感,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做到诙谐幽默,机智风趣。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充满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使学生觉得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它能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提供的教育。例如,在学习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时有些同学在画数轴时常常忘记画上箭头。这时我用玩笑的口吻对同学们说:“数轴的形状像一支离弦的箭,而有人把它画得像根少林棍。”顿时,教室里笑声一片,那些画错的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纠正过来。教师以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效果往往比一本正经地指出要好。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必须把幽默风趣和低俗油滑、刻薄讽刺区分开来。
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师生之间应当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对他(她)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愿意下工夫钻研。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若不喜欢某位教师,他们就会怠慢甚至会放弃这门学科。对教师而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的教育活动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教学潜能;能使自己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体会到教育成功带来的喜悦。反之,在一种僵硬、冷漠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教育活动不能顺利展开,得不到有效回应,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无从谈起。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乐学,教学效果自然好。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乐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宽容的博爱,不能以个人感情为转移,以成绩好坏分优劣,以智力高低定亲疏,更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下。第二,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此时教育教学才会走向和谐自由。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当耐心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生硬地批评,更不能冷嘲热讽,伤害他们的自尊。第三,公正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教师言行公正,办事公道,学生就会尊敬教师,产生一种“向师性”;反之,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反感,甚至是鄙视,导致师生关系对立,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对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考验。“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育学劳而功半”。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能让我们的学生乐于学习,让他们脸上露出更多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