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游戏:顽皮的小猴及案例分析
2014-11-24黄健
黄健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活泼欢快,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教师用小猴子爬树、吃香蕉、挠痒痒、听见脚步声迅速躲藏等一系列动作与音乐相匹配,幼儿易于接受。小班的幼儿很喜欢这种有情节游戏性的韵律活动,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了与同伴挠痒痒游戏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幼儿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静止不动,然后再跑回家。对小班幼儿来说倾听出音乐的中信号作出相应快速的反应,是对幼儿自控力是一个挑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边玩挠痒痒边倾听音乐,听到音乐的信号后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能遵守游戏规则,并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幼儿围坐成半圆形;幼儿对猴子形象、动作、习性已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感知经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情境,引入课题
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群顽皮的小猴子。有一天,这群猴子们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它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看到树上结了好多又黄又大的香蕉,它们噌噌爬上了树吃香蕉,吃的真开心!
二、欣赏小猴爬树的音乐
师:现在就请你们听一听这群顽皮的小猴爬树的音乐吧!
三、随音乐玩小猴爬树的游戏
1.教师用情境化的语言带幼儿练习爬树,摘香蕉,吃香蕉的动作。
2.带领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
四、玩挠痒痒游戏
1.教师示范挠痒痒,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观察:在什么时候挠痒痒的?
2.随音乐练习挠痒痒的动作。
3.幼儿结伴玩挠痒痒的游戏。
五、幼儿随音乐玩爬树,挠痒痒的游戏
六、完整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倾听“咚——咚——”的鼓声
1.引发幼儿讨论;“猜猜,谁来了?小猴子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练习“不动——迅速跑回家”的动作。
七、完整游戏
【案例分析】
(一)本活动的教育理论支持
小班音乐游戏《顽皮的小猴》多元教学策略的应用。
(二)为有意义的学习提供支架
引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在顽皮的小猴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采取这个策略,教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加上动作的导入为幼儿提供一种学习的支架,因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宜的为他提供媒介,也就是抓手,那我们在大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幼儿来说语言和动作的媒介是有效的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的工具。等到幼儿对此熟练之后教师要随机的退出,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进行适宜的创编。这就是在教学中的变式。
(三)引导幼儿主动的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加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学习
幼儿主观的体验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来源,真正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1.审美感动(生活经验的唤起,享受和操作过程的流畅感);《顽皮小猴》这节活动的创想完全来源于孩子,当时我带小班我发现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挠痒痒的游戏,同伴之间,小朋友和老师之间都很喜欢,当我又问幼儿哪个小动物最喜欢挠痒痒?小朋友告诉我是小猴子。之后我就和我们的团队自己找音乐,制作音乐,设计游戏的玩法,和教学的过程。可以说这节活动设计来源于孩子,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又采取为幼儿构建支架,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以保证学习过程中的流畅性。
2.人际支持(特别是情感的互相满足),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挠痒痒这一相互嬉戏的动作,幼儿之间,师幼之间通过肌肤的接触,互相逗乐,形成了互相之间的信赖和取悦的积极交流的情感。
3.自我调控(包括自由选择,自我管理,自我掌控,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感)因为是游戏所以就要有游戏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就要赶紧跑回家,否则就要被抓走,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控制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被抓走,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幼儿初步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掌控,最后获得游戏成功,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评析】
这节小班音乐教学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真正的是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而来的,是教师对幼儿兴趣点的捕捉,归纳和提炼的过程。音乐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制作而成的,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一遍遍的试教再修改音乐,再试教……最后到音乐的定稿,教学设计的完成。整节教学活动教师运用了为幼儿提供支架的形式,减轻幼儿学习的难度,为幼儿的攀登式的学习提供了抓手,幼儿觉得又有趣又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对于每一次幼儿的回答和大胆的表现教师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幼儿在这种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幼儿自我的管理能力得到发展,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和成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中海原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