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4-11-24陈建红张岚
陈建红 张岚
[摘 要]本文用科学发展观思考我国“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农家书屋;持续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全国9亿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为实施好这一工程,2007年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遵循“政府统筹规划、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到目前为止,通过多种方法在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或自然村共建有610家由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家书屋”,占全市2656个村的23%,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1.发展的模式
采取科学发展的模式,实现“农家书屋”持续稳步发展,是“农家书屋”生存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国内外近年来积累的“农家书屋”发展的经验教训,采取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1公共联合办馆
按总馆—分馆制模式,以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将“农家书屋”归纳到公共图书馆系统,服务于农村和农业建设,形成“省→市(县、城区)→乡镇→村级(农家书屋)”的框架体系,推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今“农家书屋”办馆主流服务模式。该模式由政府提供人员馆舍,国家每年提供一定的书刊经费,各公共图书馆负责业务管理,以达到人力资源和书刊资源共享,一举两得,促使“农家书屋”越办越好。
1.2乡镇协助办馆
政府统一创办农家书屋,是由各乡镇政府全部投资,单独设立馆舍,单列经费,有固定的管理人员,这应是办“农家书屋”的主流方向。但在乡镇图书馆生存、发展与服务中,并没有起到主流的作用。绝大多数乡镇政府对“农家书屋”没有投入。根据目前衢州市图书馆调查结果,政府有经费投入的只有42个,仅占全市已建“农家书屋”数量的6.8%。
1.3个人出资办馆
个人创办“农家书屋”是由个人出资捐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农家书屋”发展模式。如:衢籍李丁富先生,回乡投资120万元,于2008年4月在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云溪村建立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百姓书院”,免费对当地农民开放。该书院占地3亩,藏书2万余册,为家乡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是衢州市规模最大的个人出资兴办的“农家书屋”,是全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民有、民管、民享的书。
2.发展中显现的问题
2.1“用”的问题
“农家书屋”存放书籍数量少,缺乏“农味”。有的地方滥竽充数,把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过时”报刊和书籍放在“农家书屋”里,影响了书屋的质量;还有很多“农家书屋”仅有少量的书籍而无报纸杂志和音像制品等等,鲜活和动态的信息不足;另外,“农家书屋”大多设在所在村委会驻地,由于部分村干部上班不按时,经常是“铁将军”把门,农民群众借书难。
2.2“管”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目前许多“农家书屋”管理制度还不到位。大多数“农家书屋”刚建成时,对图书登记、借阅、开放、图书流转等工作程序还是有章可循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流转的加快,逐渐出现了图书登记账物不相符合、借阅手续不规范、图书流失等问题。有的书屋开放不及时,造成农民群众借书难;有的则担心图书流失,关门了事,很少开放。
2.3“恒”的问题
发展“农家书屋”20万家、60亿元,如此巨大的规模和投入,如果建成后无法自我发展,仍然需要持续的投入,那么就很难保持恒久性发展。“农家书屋”建成后,应该努力实现由完全依赖“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提出的“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在实际运行中探索出不同的经营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从依赖政府向经济自主型转变。
3、对策与思路
3.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在“农家书屋”的发展中,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办法来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家书屋”健康、有序发展:一要科学筹划。“农家书屋”发展思路应与《十一五规划》、农村奔小康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二要合理布局。“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集诸多要素于一体,情况复杂,必须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安排;三要顺应形势。“农家书屋”的设立应与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行政村撤并、下山异地脱贫相符合,避免盲目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3.2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社会资助为辅助,优化配置“农家书屋”的建设资源
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量的文献信息,建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依托,社会资助为辅的发展“农家书屋”的模式,将国家或社会各方投入书屋的财力和物力,尽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去建立和发展“农家书屋”。一是将现有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办法延伸到“农家书屋”中去,增强对书屋的管理力度;二是将配送到“农家书屋”的每一本图书都输入到电脑中进行归档、立帐,并采取公共图书馆与乡(村)签订使用管理合同的办法,使管理责任化、刚性化,体现出公有图书不容“侵犯”地位,防止资源的流失;三是对各“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定期、不定期和定量不定量地调换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的使用效益。依托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和社会力量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不仅盘活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3.3创建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综合分析“农家书屋”实际,可探索建立四项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发展经费的投入途径,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计划,确保书屋正常运行。将“农家书屋”与文明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镇(村)工作目标责任制,同镇(村)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年终考评挂钩,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梯次推动”的发展思路,抓好一批典型,通过总结、交流,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队伍建设是“农家书屋”发展的根本,他们提供的服务质量体现了一个“农家书屋”的形象与价值。发展好“农家书屋”,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稳定队伍。为“农家书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是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农家书屋”管理,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二要强化图书管理员培训。要由市级中心馆为主,定期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相关业务的辅导和培训,尽快使他们掌握分类、编目和排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优秀管理员评比活动,并从中选送优秀管理员接受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的进修学习,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事业中。
3.4开展读书活动,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惠民工程。建好一个环境优雅的书屋,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广。为推进“农家书屋”的创建和日常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使“农家书屋”真正在农村扎根,给农民带来实惠,文化部门每年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和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宣传“农家书屋”,而且可以为“农家书屋”培养自己的读者群,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农家书屋”中来。搭建一个展示“农家书屋”建设成果的平台,深入报道各地“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作法、实际成效,报道“农家书屋”里发生的读书故事、农民读书的切身感受和读书的成果等来营造农民读书氛围。
4.结语
“农家书屋”是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最现实选择。由于体制制度制约、政府财力不足,“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还会有许多困难。只要我们从高层面上去认识创建“农家书屋”的作用,加强探索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矛盾,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就一定能够排除各方面的困难,一定能实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军.中国式农村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论坛,2009,(1):7-9
[3]刘丽.“农家书屋”[J].图书馆杂志,2008,(2):47-49
[4]何菲,曹湘平.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的对策[J].图书馆建设,2009,(4):77-80
作者简介:陈建红,女,1963年生,本科,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