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31”旧址保护规划探讨名城保护新格局
2014-11-24孙慧杰
[摘 要]本文从追述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1931年日本侵华后,发生在哈尔滨市平房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以活人作为进行细菌武器和其它相关研究的活体实验“材料”,其手段残忍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幕。文章阐述认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强调其抢救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2012年已被国家列为申遗预备名单)。哈尔滨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31”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房地区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位置相对独立,地域特色鲜明的新城区。如何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运用科学理念研究城镇布局,强调保护好“731”旧址和历史格局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规划概括为“三轴,两园,两带、两馆”的保护框架体系和基本发展思路。结合新形势发展,探讨名城保护新格局,形成哈尔滨市域范围内“731”旧址系列旅游线路,促进平房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关键词]“731”旧址;申遗;地域文化;城市新格局;名城保护;旅游产业;平房地区
1931年,日本侵华后为了实现占领全中国的侵略目标和野心,积极研究和开发生化武器,在哈尔滨市中心20公里外平房地区,选址建设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指挥中心。平房自此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细菌战研究基地,食人魔窟。今天我们重新审视“731”旧址,搞好保护规划,探讨哈尔滨市名城保护新格局,对于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和名城保护框架,实现“731”申遗长远目标,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1.“731”部队建设历史
1.1历史沿革
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和侵占东北不久,为掠夺东北财富,于1932-1934年在本区域修筑拉滨铁路,在平房屯南1公里处设平房火车站,并在哈尔滨秘密建立了细菌战研究中心-满洲第731部队。731部队始建于1932年,地址在哈尔滨市内的宣化街,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其附属细菌试验场设在拉滨(拉林——哈尔滨)铁路线上的背荫河站以东1公里处。后因不断受到抗日联军袭扰,唯恐泄露秘密,被迫转移到平房站附近。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加茂部队(731部队前身)先后进驻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处,强迁5个自然屯,并于1935年开始筹建新的细菌研究、实验、生产的秘密军事基地,至1938年基本建成。1938年6月,当石井部队的实验、研究设施初具规模的时候,为加强防御,关东军司令部发布了“关于设立平房特别军画区域”的1539号命令,将石井部队周围40个村屯、方圆120公里的地域划为特别军事区域,把距部队五公里以内的地方变成了无人区。平房自此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细菌站研究基地、食人魔窟。
1939年,经过大量的生体试验后,731部队很快完成了部分研究课题,并第一次将生产出来的伤寒、霍乱等细菌投撒在位于满蒙边界上的诺门罕战场上。后来,又相继在我国的宁波、金华、义乌、常德等地进行频繁的小规模细菌战。其最大规模的一次细菌战,是在山东鲁西地区,这次细菌战主要使用的霍乱菌,伤害人数达20万人。
日本军国主义为准备细菌战,在其侵占的广大地区建立细菌战体系。而石井四郎部队本部—满洲731部队,则是日本细菌战秘密研究中心和细菌战指挥大本营。至此,731部队形成了威慑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作战体系。1941年,正式改称“满洲第731部队”。
1.2建设布局
原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本部占地面积6.1平方公里,有建筑与构筑物80余处,其中包括本部机关、各种实验室、特设监狱、专用机场、少先队宿舍、队员家属区以及教育区和娱乐区等,这些地方都属于“特别军事区”辖区范围。其中731部队营区周边6.1平房公里的“甲号地区”,为“无人区”。平房“特别军事区”,共设置了四道严密的防卫线。空中防卫线一道,包括日军其他部队军机在内的任何飞机不经允许禁止飞越其上空。陆上防卫线三道:第一道为“四方楼”周围建起的土墙,高2.5米、长5公里,墙上架设高压电线;第二道设在1539号命令规定的“甲号地区”外侧周围,该地区内侧边缘距731部队核心区2至5公里,属于特殊管理区;第三道为1539号命令规定的乙号地区,该地区内禁止修建二层以上建筑物,在该地区外侧边界线竖有标识,非有关人员禁止入内。日军还铺设了铁路专用线,为731部队输送物资、人员和“特别移送”的被实验者(又称“马路大”)。
731部队本部营区功能分区明确。第一道陆上防卫线的夯土围墙以内,是以本部大楼、“四方楼”为中心的731部队细菌研究、实验、生产的核心区域;东侧夯土围墙内外,设有航空班、气象班、机场等;核心区域以南为教育部,是731部队培养细菌战后备力量的少先队的驻地;核心区域西南为731部队生活区(士官楼),配有包括宿舍、神社、广场、运动场、花园、医院、学校等在内的完备生活设施。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前夕,为了掩盖其残暴罪行,731部队溃逃时,对这一国家最高核心机密的设施大规模的销毁和破坏,炸毁或烧毁了大部分设施和建筑,位于南岗区的细菌蛋壳制造厂也遭到破坏。
2.认定价值、科学定位是保护和发展的关键
2.1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旧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用活人进行细菌武器的研发,并使用细菌武器残杀中国抗日军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士的历史见证地,是世界历史上进行最大规模生物战的指挥中心。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自上而下大规模的集团犯罪,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罪恶之重,包括法西斯德国在内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731部队以活人作为进行细菌武器和其它相关研究的活体实验“材料”,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731部队所从事的一系列犯罪活动及手段完全背离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人类文明的准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731部队旧址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遗址之一,具有与世界遗产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波兰)、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地(日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二战以后,731部队的罪恶活动仍然被继续掩盖,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无法完全了解其罪行的全部事实。“731”旧址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掩盖细菌战罪行、毁灭罪证的铁的证据。是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可以激发国人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针对某个国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右翼势力猖獗的形势,“731”旧址对充分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教育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更现实的意义。通过揭露日本细菌部队的罪恶活动,有利于加强世界人民对这段人类残忍记忆的深刻理解和对否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行为的警惕。它不仅启示人类应该警惕战争,呼吁和平,同时也拷问着人类的道德与良知,促使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刻反思,珍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在世界范围内,“731”旧址对全人类也具有的巨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哈尔滨是731部队本部所在地,“731”旧址是日本军国主义奴役、残杀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士的见证,是人类痛苦的验证,同时也是残酷的战争留给我们的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哈尔滨人没有忘记细菌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迫害,因此,保存、保护好如此规模的“731”旧址,并通过积极的宣传充分发挥其警示作用,这是哈尔滨人民对全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
2.2“731”旧址抢救性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分析。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旧址目前已知的重要遗存共31处。(见附图)
已经申报成功的波兰奥斯维辛遗址和日本广岛和平公园,一直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波兰奥斯维辛遗址在解放60周年和平纪念活动中有40多国家元首列席,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人类最悲惨一页的加害者的日本,通过广岛原子弹爆炸原址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使加害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受害者,并博得了国际上部分人的同情。而中国人民在二战中被残害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却未被世界广为认知。所以有必要对“731”旧址作进一步开发,对其进行更广泛的宣传,让世人了解中国有世界上最坚定反战人士,他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人民应该缅怀他们。
随着二战时间的远逝,保护“731”旧址迫在眉睫。一方面取证越加困难,当年战犯和了解情况的人大都年事已高;另一方面现有遗存一部分未归文物部门管理,被企业占用,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危险。如15栋士官楼仍作为企业家属区,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内部结构随意改动,很难保持历史建筑原真性。另外,在国际上日本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肆意歪曲历史,企图掩盖罪行。因此,唤起人们的回忆,牢记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3明确保护发展目标
将“731”旧址的目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广泛的共识。从2000年开始,依据专家意见,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府确定这一目标,并一直推进此项工作。保护好“731”旧址,充分利用它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性地使其成为哈尔滨市通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特殊桥梁与纽带。因此,“731”旧址是对哈尔滨市独有的能够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与世界接轨的特殊资源。特别是未来“731”旧址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启动后,申报过程本身就是扩大哈尔滨国际知名度,提升哈尔滨国际地位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哈尔滨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协调城市空间布局
3.1哈尔滨市平房地区区域环境分析
解放初期,因国家财力有限,为实现勤俭治国的方针,利用原“731”部队遗留的道路、机场、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国家在平房地区建设国家重点项目三大军工厂,即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下图是东轻厂办公楼)、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划分南、北两片生活区,形成南北厂两个区级商业中心。其中原“731”部队士官楼旧址新疆大街北侧规划建设新疆商场,15栋士官楼作为哈航职工家属区,石井四郎办公地点本部大楼曾作为区政府办公楼及学校使用,大部分“731”旧址实验场地都被划归于东轻厂厂区范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对平房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布局围绕三大军工厂家属区分别建设职工俱乐部、运动场、公园和绿化广场,配置中小学和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
平房区城区建设年代虽然很短,但其历史背景和城市格局又形成特有的城市风貌。一是“731”旧址集中分布在平房北厂中心区新疆大街两侧(上图731旧址本部大楼),受保护建筑限制,控制了中心区开发强度。二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指导建设的职工住宅区,采用周边式布局,具有当年典型建筑形式的三层坡屋顶住宅沿城市干道错落有致,丰富了城市景观。三是有良好的绿化基础,南北厂主城区由8公里长的友协大街相连,街路两侧绿树成林,加之区内中心公园、街头绿地,特别是早期的家属区庭院绿化,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四是早期建设的工业厂区绿化标准高。有些厂房、办公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五是在平房南部郊区有平乐古城遗址(金兀术养马场),这里曾作为“731”部队野外打靶场。六是满族风情文化的挖掘,南部郊区为满族正黄旗村屯,并有中国孝道文化相传。七是平房区是何家沟、马家沟发源地,与工农水库形成了“两河一湖的水系”,环境质量为全市之首,水域两边自然景观及田园风光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平房开发区建设用地已经与香坊区城市建设区相接壤,但是相比之下,受其地理位置、特别是历史上企办社会的影响,相对旧城区风貌历史格局保持良好。其原因是飞机航空限高50米,控制了开发强度;其次是区内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不发达;其三是工业用地比重大,城区居住用地紧张,企业自有生活区改造直接威胁上世纪50年代建的职工住宅区(已列为保护街区),甚至想开发改造“731”部队士官楼旧址。目前保护和开发矛盾极其尖锐,平房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因此,研究“731”旧址保护规划不能只限局部地区,应从区域全市范围协调城市整体布局,缓解城区居住用地紧张矛盾,即探讨老城更新与城市新空间发展格局。
3.2整合城市资源保护好“731”旧址
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观点确定平房旧城区“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重新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护“731”旧址及周边环境和城市风貌特色,明确旧城保护控制范围。建议近期围绕“731”旧址,在平房地区重点建设“三轴、两园、两带、两馆”。“三轴”指新疆大街、友协大街和古风东街。综合整治街路的环境、对“731”旧址和上世纪50年代历史建筑的立面修旧如旧,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画面。继续保留沿友协大街绿化景观带。打通古风东街,增加与南厂生活区的联系通道,形成区内单项环形交通线路,缓解目前友协大街路面窄、通行能力差、经常堵车的矛盾。“两园”指动迁“731”士官楼内现有居民,将原有建筑修缮后作为研究展示中心,剩余部分也可作为青年旅社、公寓和创意文化工作室等。结合“731”核心区旧址考古挖掘、环境整治及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规划建设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旧址公园,同时扩建现有平房公园,全力打造森林城市。两带指打造何家沟、马家沟生态景观带,改造沿堤两侧村屯,迁屯并点,治理河道污水。两馆是在“731”本部大楼旧址铁道东侧新建“731”陈列馆,另一处是利用沿友协大街的哈航公司旧厂房改造为工业展馆,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和重点展示区内工业文化(见平房地区近期项目规划图)。
南岗中心区现存“731”旧址有三处。分别是吉林街办事处、日本领事馆、白都寮,原细菌弹壳制造厂旧址位于南岗郊区杨马架子(现属哈西地区),后用作哈尔滨龙江橡胶厂,目前已进行开发改造。对哈尔滨市南岗中心区三栋“731”旧址及哈西细菌弹壳制造厂旧址进行整体保护,结合哈西哈尔滨橡胶厂搬迁改造工程,确定保护“731”旧址7处,并进行保护专项环境设计,新建绿地公园。另外将位于哈尔滨70公里外的五常市背荫河细菌试验场“中马城”遗址蛤蟆塘遗址及沿拉滨铁路站舍等一并列为保护范围,整体宣传展示“731”历史罪证,教育世人,形成哈尔滨市域范围内“731”旧址系列参观线路。
4.形成保护框架体系探讨名城保护新格局
4.1“731”部队旧址是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市是1994年国家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是2006年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731”旧址是省级文保单位)。哈尔滨城市特色鲜明,有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哈尔滨市带有移民色彩,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意象,尤为宗教建筑,各式教堂更增添了城市的异国氛围,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731”旧址被批为国家保护单位确定申遗目标后,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731”旧址保护为中心,以申遗为目标,重新审视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保护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4.2完善区域功能缓解城区矛盾
实现申报“731”旧址世界文化遗产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凭平房区政府、哈南工业新区的力量不够,应举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之力。积极呼吁,研究多方面筹措资金,为早日实现申遗目标而努力,实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旧址与现代城区的和谐共存。
首先,从宏观空间布局上拉开道路骨架,进一步优化现有道路交通系统,继续打通长寿路、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增加平房区与哈尔滨市主城区的联系通道,完善通往哈西地区的道路网,打通哈西大街南向延至松花路,建立“731”旧址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其次,结合哈南工业新城的规划建设,拓展城市新空间,选址建设安置“731”士官楼旧址居民的居住区,同时配建大型公共建筑,商服中心,文体及医疗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区域中心。第三,继续保持哈尔滨城市多中心格局,空间上由绿化带和农田自然分割,形成组团式空间结构。对哈尔滨市旧城中心区进一步更新优化,产业布局退二进三,缓解主城区矛盾。
4.3建设文化名城实现申遗目标促进旅游业发展
目前,“731”旧址保护规划已纳入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中。进一步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历史,在城市建设上要体现哈尔滨文化特色,彰显城市历史渊源,对推动“731”旧址申遗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建议当前做好以下工作:
(1)近期国家文物部门已将“731”旧址列为申遗预备名单,建议结合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研究申遗相关文件和政策,继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跟踪落实申遗目标。
(2)继续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对早期修建的拉宾铁路站舍,逐一排查、建档,统一列入历史建筑范畴加以保护。
(3)积极呼吁保护专项资金的落实,抢救文物,保护环境。建议设立“731”旧址保护专项基金,广泛宣传抢救性保护文物重要意义,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及企业的赞助。
(4)发展以“731”旧址为主线的旅游产业。结合“731”旧址参观、申遗工作的开展,开发平房地区及哈尔滨市旅游产业,扩大城市知名度,促进地方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政府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保护利用规划》。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规划》。
[4]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作者简介:孙慧杰,女,1957年9月生,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副总规划师。曾任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平房分局局长,参加《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