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提问活学语文

2014-11-24阮班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题目笔者课文

阮班莲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活学语文。所谓的“活学”就是灵活地学,要求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发展能力。此外,“活学”还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能将语文学习从文本延伸到生活。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由死板的学变为灵活的学呢?笔者认为,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促使学生活学语文的助推器。

一、借题设问,激发阅读期待

优秀的课文题目,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和事件,而且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教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巧借题目设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最终达到读懂文本、理解意义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让学生先就题目进行猜想:本文是写白杨树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读后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托物言志”的写法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第一,对话题目。罗布泊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被称为仙湖?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然后让学生猜想课文内容:作者用这个题目会写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第二步。第二,对话文本。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比较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设想是否一致。然后问答:本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所以才被称为仙湖?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对话作者。作者吴岗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第四,对话生活。由“罗布泊的消逝”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如何对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样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由“学生猜想—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联系生活”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联系了时代背景。这样的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文走向了生活,体现了“活”的教学思想。

二、在有疑处设问,培养深刻性

由于学生知识准备、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念态度、语言文字等方面可能无法深入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的探究显得毫无头绪。这时,老师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进行巧妙的点拨和铺垫,鼓励学生思考,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不断走向文本深处。

例如,学习《台阶》一课,在赏析语句环节,笔者首先说明:下面的提问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同学们回答得好,说明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强。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看谁答得最好。同学们听了以后跃跃跃欲试。

赏析一:父亲“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问:联系全文,思考父亲为什么会“若有所失”?

学生在这里出现了思维的阻塞。按照常理,父亲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房子,此时应该心满意足,但为什么会“若有所失”呢?这时老师可以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父亲是“出去后”回来时产生了这样的表情,为什么?第二,台阶在家乡是地位的象征,九级台阶说明地位提高了,但父亲的地位真的提高了吗?通过这两个铺垫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明确了:父亲出去可能见到了乡邻们,但乡邻们并没有赞美父亲的高台阶,或者说他们对父亲的尊重并没有高于从前,这使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所以“若有所失”。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说学生穿越了一座思维的“高山”,正确感悟了文本的主旨。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为下一环节的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场。

三、在无疑处设问,训练发散性

有些文章,作者往往在开头或结尾处流露出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总领全文句”和“卒章显志句”常常被老师视若珍宝,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围绕这些句子进行。殊不知这种做法却绑架了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作者或教师的想法。其实,事物的正常解读不止一个,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写作时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要抵达的地方为止,这时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有多么遥远”。这个结尾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克服迎面而来的困难,必须走一步,再走一步,直抵人生的目标。学生领悟了这些,就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

老师还可以再从人物关系出发(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我”、“我”的好友杰利和“我”的父亲)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没有杰利的担心并及时告诉父亲,“我”能脱险吗?假设没有父亲的正确指导和热切的鼓励,“我”能脱险吗?学生在回答了“不能”之后,老师接着问: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经过思考,明确:在人生的路上,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和亲人的关怀。这个问题的回答说明学生扩大了思维的视野,将语文学习和人生的思考对接了起来。于是教师再接着发问:在人生路上,帮助人走向成功的要素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大家纷纷抢答,指出各种辅助成功的要素。这样,就扩大了学生思维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与文本、与生活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对话,不仅训练了发散思维,而且使语文学习从课本走向了生活。

四、鼓励质疑和挑战,培养创新性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善教的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句话强调了“问”和“善问”的重要性。学问学问,只有真正地学出疑问来了,才说明学生真正开动脑筋了,真正进行自主学习了。再者,学生只有有了怀疑精神,不唯上、不唯书,才是创新的开始,才是发明的先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挑战精神。

例如,笔者在教学《狼》时,当探究文章的主题时,笔者这样问道:《狼》虽然是一篇小说,故事性很强,但我们不妨把它作一篇寓言来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学生很快从书中找到了文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然后归结出作者要说明的道理:面对狡猾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但笔者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笔者提出:“从狼的角度或者屠夫的角度想想,他们要吸取什么教训吗?”学生想了想,然后不同

猜你喜欢

题目笔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