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本需要从经验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2014-11-24周贵廷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个性化初中语文文本

周贵廷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不是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内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

一、践行新课标,发挥主导作用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开展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活动,要把解读文本活动当成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充分的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处在初步形成时期,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必然需要进行多元化指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指导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与情感体验各异,知识基础与生活积累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此外,对同一事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描述,并产生的体验也不一样。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就必须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指导学生的解读过程,只有这样,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成为展现学生个性、充分表现自我的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把解读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会儿展开小组讨论,一会儿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得到的结果却离题万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失去了自己的课堂主导地位。

二、找准兴奋点,正确选择内容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可能还存在着低效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文本解读方面。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了许多不必教学的内容;第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对学情了解的不够充分;第三,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内容,而不考虑学生兴趣,更没有考虑过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兴奋点在哪里。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学生解读文本的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正确选择解读内容。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较长的外国童话题材作品,因此,笔者很难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切入。对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们的兴趣所在,结果发现文本中人物对话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于是,笔者结合人物对话顺利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我们面对文本需要解读什么?那些地方是解读的重点与难点?这些问题的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手中。有人说:“高明的教师总是用眼睛盯着学生教学的。”同时,教育学理论中有“以学定教”的说法。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一节课的起点准确了,那么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利用衍生性,引导学生解读

文本解读不是教学过程中孤立存在的部分,文本内容总是与作家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相一致。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把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链接,将之放在历史背景下来审视。这样,文本的衍生性就会表现出来。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作品,单从文体上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认真解读就会发现,文章在主旨和思想情感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通过文本的衍生性让学生把这两篇文章进行链接解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首先需要链接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两个作者所处时代相同,并且都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其次要连接的是作者的感情,他们都是通过寄情于山水来表达思想感情,从中透露出济世安民的情怀。此外,他们还在文中感叹被贬的无奈与不幸。最后要连接作者的思想,前篇的作者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欧阳修的理想世界是“与民同乐”,更突出君民平等的思想,这说明他们表达的思想主张截然不同。

四、尊重文本情感,引导体验解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且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而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也决定了解读文本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经典、揣摩语句、含英咀华,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敏感度。

文字的表达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世界,并为人带来深深的体验。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会与文中刻画的人物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并在内心泛起情感的荡涤。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情感发现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尊重文本情感,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解读。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如何牵着学生的情感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父爱,取得十分传神的效果。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并不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是如何用情感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解读中,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描写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这样,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获得了内心体验。

五、关注动态生成,实现多元解读

文本往往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是自由自在的,因此,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总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珍视这种个性体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要重视解读的多元化,从动态中关注学生的解读。

例如,教学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的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紫藤萝,并且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原来花与人一样,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种种不幸。通过这样的思考,作者解开了缠绕在自己心头的忧虑与悲伤。这篇文章蕴藏着丰富人生感悟,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解读总是在追求“标准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仅仅以线性的定向方式活动,思维变得狭窄,最终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那些深刻的领悟。为了消除这种弊端,不妨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主问题”形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大自然奇花睁艳,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花情有独钟呢?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解读中产生动态生成,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学生认为作者是从花的外形之美引出理性的感悟,还有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谈花的象征意义。

总之,解读文本的过程应该从传统的经验型向个性化与多元化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个性化解读文本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解读文本活动,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学才会进入崭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个性化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