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格格金默玉
2014-11-22王丽
王丽
2014年5月26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格格逝世,享年95岁。作为清朝肃亲王善耆的幼女、川岛芳子的亲妹妹、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这位命运多舛的末代格格,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人生?
“海归格格”偏要抛头露面
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旅顺市,是肃亲王善耆38个孩子中最小的女儿十七格格,也是川岛芳子的亲妹妹。
金默玉出生时,父亲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所以她没有赶上肃王府的鼎盛年代。但直到那时北京还流传一句话:“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传说当年由于银子太多,每年肃王府都要晒银子,怕发霉。
整个童年,金默玉都在旅顺的宅邸里度过。虽然当时已经没了皇帝,但在那个大宅院里,前清的礼仪还沿袭着:入座时只能半个屁股在凳子上,说话要慢慢把头扭过去,以耳朵上的坠子不能有任何摆动为标准;逢年过节,一定要以标准礼仪拜祭祖宗牌位;向同族长辈请安的时候,也是一丝不苟。万一失了礼节,就成了大笑话。
在肃王府里,吃饭是件大事。女孩不能狼吞虎咽,尤其是在宴会上,金默玉和姐姐们从不会去夹远处的菜,那种不雅观的事情通常由奶妈代劳。奶妈们会递给她们一个小盘子,一样菜夹一点在里面。这当然会吃不饱,但是不能流露出来,她们要坚持到回家,再由奶妈给开小灶。
不论历史上对这位末代肃亲王有什么评价,金默玉始终认为,父亲是开明的。北京的东安市场、第一所女校、第一家电车公司、第一所公共厕所、第一所警察学校均出自肃亲王善耆的建议。
1922年,56岁的善耆和四侧妃相继因病逝世。就这样,4岁的金默玉在一年间父母双亡,加上亲姐姐金璧辉(川岛芳子)去了日本,她只得由几位同父异母的姐姐抚养。
金默玉小学在旅顺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就读,13岁赴日本贵族学校——女子学院读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学习。
刚满19岁,金默玉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为记者,或者歌唱演员。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
1937年,因卢沟桥事变金默玉被迫从日本辍学回到了北京。不久后,她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一个职位:在一家日本人开的钟表公司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这位肃王府的十七格格,开始像真正的职业女性一样,烫了时髦的卷发,眉毛描得细细的,穿着碎花旗袍。19岁生日那天,她拍了一幅照片,依然穿著旗袍,却理了一个男式发型。
这张照片被照相馆放大了放在橱窗里,哥哥无意中看到了,震怒:格格的照片怎么可以随便挂在外面让人看!照相馆的人吓坏了,赶忙用镶金相框裱好,恭恭敬敬送到肃王府里来。
那段时间,应该是金默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薪水还没发下来,就被她预支光了;亲戚朋友们上公司来买东西,一律挂她账;女同事们下班了,金默玉请她们去吃西餐。到了月底一算,她反而欠公司的钱。当时的金默玉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她要靠给人织毛衣来维持一家九口的生计。
十五年牢狱生涯
家产在哥哥们手中败落下来,东四十四条的房产、旅顺的房产、大连的房产都一点一点被变卖了。到1949年哥哥们从大连去香港时,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只有100元。她却要用这笔钱去喂养九张嘴:大哥的四个孩子、二哥的两个孩子,还有大哥的老保姆和保姆的女儿,而她尚未结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和生活经验。
为了维持生计,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钢琴、地毯、沙发、皮大衣、留声机……由于不懂市价,一大堆皮衣还卖不到一件衣服的钱。昔日的格格还织起了毛衣出售,三天织一件,仍不够一家人的菜钱。此后,她还开过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的钱还多。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啊?”
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开起了饭店。那年,一个哥哥到了日本,给她和六个孩子寄回了一笔生活费。斟酌再三,她在自家租来的院子里开了间西餐厅,结果无人问津。
后来金默玉改开四川饭馆,“北京当时有40万四川人,这家四川饭馆一下子火了起来。虽然没赚多少钱,但至少吃穿不再发愁了”。两年后,饭店被公私合营,她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60元工资。金默玉回到家里,开心得哼起了小曲。
1954年秋天, 36岁的金默玉与画家马万里相识相爱。大喜那天,旗袍是借来的, “看着大红的喜帖,我忽然感慨,怎么就这样把自己嫁出去了!”要是在过去,她或许早已像姐姐们一样,嫁给了某位蒙古王爷。金默玉的婚礼,或许潦草了些,却是她自己选择的。
马万里是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但第二任妻子与他离婚时,卷走了全部家产。遇到金默玉时,马万里还住在女儿家的小房子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当时,他因心灰意冷,一度自杀。金默玉的出现让他重新有了作画的地方,也有了一个家。但没想到,风暴那么快就到来了。
1958年2月,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十五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为了不连累丈夫,监狱中的金默玉含泪申请了离婚,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
可马万里并没有因此躲过文革的迫害,1972年,马万里在等到平反通知书仅仅几个月后,就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世界。
而金默玉在监狱农场,试图用拼命劳动来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烙印,以至于9节脊骨因劳累过度坏损,“天气稍一阴冷,浑身都难受”……1973年,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
1975年冬日的一天,金默玉用一把比她还高的大铁锹,费力地挖着苹果树下的冻土,手掌流血了,她默不作声。此时,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他拿来药和纱布,替金默玉包扎好了流血的手掌,并送给她一把自制的小铁锹,和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在这个实心汉子的追求下,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
有人问金默玉:“你是否后悔当年没和哥哥们一起走?”她却说,自己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有两件,一是没有去香港,二是在监狱中没有陷害过任何一个好人。“高尚不是别人笑的时候你不笑,它是一种品德。高尚的人,一年中必须找一天闭门思过,想想有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你认为正确的,就坚持到底,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暮年实现办学理想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親时,金默玉病倒了。农场给她办了病退,每月工资降至19元2角,“连吸烟的钱都不够”,何况还要给婆婆寄钱。吸烟,是金默玉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腰疼得受不了,或者累得撑不住,我就吸烟。”
按照她的性子,是死也不求人的。在监狱,腰疼得拿不起放在地上的铺盖,就用脚去移;没有梳子,就用牙刷把头发一点一点地刷过去;衣服破了没有替换,就用碎布在上面缝出小花。
但在1979年,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2年初,一生无儿无女的金默玉与丈夫将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了书桌、教材等学习用品,开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人到暮年,她终于学有所用。
为了实现办学理想,金默玉在日本和北京之间奔波数年,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四处演讲,终于筹足了办学经费。1996年5月,位于河北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金默玉教课之余,还多次往返中日之间,筹措资金。2000年9月,她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近万名大学生入校学习。直到此时,她才终于在廊坊市,有了一套自己挣钱买的房子。
2002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和金默玉共同创办了北京东方研修学院,主要从事非学历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
91岁,她退休后在北京一所养老院生活。但她的作息习惯,却像前卫的艺术青年:凌晨六七点钟才睡,下午两三点钟起床。“网球、篮球、高尔夫球的竞赛都是夜里头演呀。”她笑眯眯地说,开朗得犹如孩童。
那一刻,你很难相信,有着这样笑容的老人,身后竟有如此坎坷多舛的人生。而当这一切过去,她仍然可以说:“喜怒哀乐这四个字,你那个哀跟那个怒啊,都应该搁到自己心里,但是喜和乐,可以跟很多人分享。”
(编辑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