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
2014-11-22刘莉
摘 要:美国的语文教育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新课改后,我国的语文教育同样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实现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上还有待提高。本文将立足于对《美国语文》和我国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两套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别,并从中挖掘《美国语文》对我国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排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语文教材 中国语文教材 比较 启示
助读系统又称助学系统,是教材编写中为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内容,最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与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合称合编型教材的四大系统。助读系统对学生阅读文本十分重要,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侧重点。那么,中美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各自存在什么特点,我们将以我国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粤教版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侧重学生对文意的自主把握
这是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一个主要特点。该套必修教材只在每个单元的开头设置单元导语,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概括所学文体的基本特点并提示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在每篇课文前则不设导读提示。
这样的助读系统设置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解读文本的能力。每个单元前的单元导语为学生学习该单元提供了总的、大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要点,而对于具体的课文则放手给学生去自主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和单元导语去理解文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取消每课前的导读提示,代之以单元导语,这样的做法充分地贯彻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强调,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自由自主的去解读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能力。
(二)重视助读系统的释义功能
这是该套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十分注重教材编写的基础性,关注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基础性阅读障碍,并以脚注的形式补充一些解释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作者或文本名称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如必修五第12课《长亭送别》中的第一个注释: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王实甫,名信德,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元代前期杂剧作家。[2]这样的解释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形成背景。另一类是对文中重难点字词的注音和释义,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文言文单元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起到疏通和清障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字词的积累。
由此可见,该套必修教材对学生的基础性是比较重视的,对文本基础字词的解释补充做得比较到位,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打破语言文学界限,实现综合化助读
在我国,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大体是语言文学范围内的助读,如作者简介、作品信息、字词注解等。但在《美国语文》中,助读系统的内容却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综合化、全面化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多视角去理解文本内涵。
就拿该教材的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记》来说,本节课的阅读指导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内容,不仅包括哥伦布的简介及事例概述,还包括对哥伦布所处的探险时代的一个概述,从历史学角度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参考背景,并展示哥伦布航海路线图,从地理学角度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哥伦布及其团队的艰险航程。[3]通过这样的助读系统的学习,学生学习本课书不仅能领略到哥伦布日志中体现的表现艺术和真挚情感,更能补充相应的历史和地理学知识,这种综合性的助读系统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文意,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多得。不仅是这一课,该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的阅读提示都涉及到综合性的背景知识。语文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4]《美国语文》中综合化的助读系统无疑是更符合“学本”的特征的。
(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美国语文》助读系统乃至整本教材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在每课书前面的阅读提示部分都有一个“文学与生活”的板块,来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思考生活,将文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在实践中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如该教材的第四课《弗吉尼亚通史》的阅读提示部分中的文学与生活板块中有一个内容叫“联系你的经历”,里面的问题如下:“你很可能记得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考虑早期美洲殖民者所面对的一切;饥饿、疲劳、疾病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正如这篇叙述文中所表现的,是决心使他们不断前进”[5]。这部分内容将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相似的事件(如文中表达的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去对文本内容形成同化感应,从而对文本内容形成准确的,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理解。本课讲的是几百年前几百年前殖民者在踏上新大陆时所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深刻理解,而上述的导读内容则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利的事情引进讨论中,使得学生找到二者间存在的联系点,即都是不顺利,都是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本是有帮助的。此外该内容最后说:“是决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一句看似在点明文本中心,实则也是在引导学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不顺都可以被克服。这样的引导超出了单一的文学范畴。直指生活,帮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
不只这一课,该教材几乎所有的课文中的阅读提示都有“联系你的经历”这一内容,该内容十分自然地将文本与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生活,运用文本的相关知识去感悟生活,反思生活,在学习文学的同时学会生活。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助读系统的编排要关注学生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目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种写照[6]。《美国语文》的助读系统编排也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不再与生活相割裂,而是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丰富生活。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的编排十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加强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很值得我国的教材编写者借鉴的。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中有一点就是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7]。简而言之,新课标立足于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但在教材的编写中,尤其是助读系统的设计上,其关注点仍是文本本身,重视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这样的设计固然保障了阅读的流畅性,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始于文本,终于文本,文本与生活被割裂开了。
在此,笔者建议,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借鉴《美国语文》中“联系你的经历”的内容模式,增加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思考生活,通过反思生活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形成文本与生活的融合,文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实用功能。
(二)适当的补充文学文体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材的编写上,很明显的体现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提示来启发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在文学知识的呈现上,除了重难点字词的注音释义,其他内容都被剔除。
但从平时的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中学学生对文学问题知识大都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加之新课改后,教师将重点放在文本的讲解和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的文体知识的补充讲解少之又少。
应该这么说,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没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基础。可想而知,一个连叙述文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都不太清楚的学生,你要他参加讨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笔者呼吁,对于基础文体和文学知识,可以在教材中加以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这一点《美国语文》是做得很好的。在每课书的阅读提示中都会设置一个名为“文学聚焦”的板块,补充相应的文学文体知识及学习方法,为学生巩固基础。
(三)动态化的助读系统
我国大部分教材的助读系统都是静态化呈现的,其基本内容也是固定的,如单元导语、作者简介、作品介绍、字词注音释义等。这些内容都显得过于静态化,与文本内容的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对与学生在逐步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帮助也十分有限。笔者认为,这样的助读系统有待完善。
《美国语文》的助读系统虽然也是在文本前呈现,位置比较固定。但它的动态提示功能是整合在文后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中的,读者可以根据文后的问题去思考文意,解答疑惑。
笔者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采用动态式助读系统的方式,在文本中穿插一些提示性的背景资料或思考问题,通过助读系统将文本串起来,用小提示或小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思考方向,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全文。
总的来说,《美国语文》这本教材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我国的教材编写能多加借鉴,逐步完善,实现教材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必修5》,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3][5]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 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9页,第72页。
[4]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7]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刘莉 广西师范学院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