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2014-11-22吴次芳

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起点土地学科

吴次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9)

自1980年成立中国土地学会起,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讨论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前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1-5]。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土地科学是不是学科依然还没有形成共识,土地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得到社会认同。本文围绕这一现象,从学科理论视野的角度,就土地学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状况评析

1.1 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

总体上目前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因为其至今仍没有成长为社会认同的独立学科。从学科理论角度看,一个学科的成熟取决于内、外在建制的综合作用。就外在建制而言,土地学科的学会、刊物、院所、院系等条件已基本具备。就内在建制而言,目前土地学科之所以还不够成熟,其成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例如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和地理学家,在土地学科的影响和话语权甚至超过系统内部的专家,说明土地还没有形成学科门槛,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还很差。现阶段的研究文献虽然较为丰富,2012年以土地为主题或关键词的中外文学术文献将近三万篇,但土地学科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核心理论或应用扩展的推进。

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土地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研究起点的分歧[6-8]。大量研究分别从自然、工程、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等不同的角度对土地问题进行探索。虽然每个研究者都有权利在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但是研究对象的过度分散显然不利于把握土地科学的本质特征、特殊矛盾和内在规律。某些研究,例如纯粹的GIS技术研究,如果不能有机的结合土地问题,自然是属于地理科学或计算机科学的范畴,因此,再多研究也很难促进土地科学的发展。又比如土地经济问题,只是简单的借用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把土地视同于一般性的劳动力或资本等生产要素;或者把土地的供需问题看成是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如此缺乏学科深度的再多研究,对土地科学发展的贡献也非常有限。

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阶段在强大的行政力量主导下,土地科学主要围绕耕地保护、土地市场、土地制度等土地行政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对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核心问题或者说对土地科学的目标体系、工具体系和应用体系等学科确立和成熟的必要条件缺乏深入探讨。不少学者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缺乏对诠释土地问题原因及其领域意义为目的来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索。因此,几十年来土地科学研究并没有形成多少独有的理论,更遑论系统化的理论厚度和韧性了。

当然,能不能形成独立的成熟学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际上同类学科发展状况、社会认知水平、学科发展机遇等也会影响学科是否能成为独立的成熟学科。

1.2 土地学科定位过度宽泛影响学科成长

不少专家认为土地研究的对象太广泛、太综合,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只能是一个研究领域,无法形成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水利研究的对象也很广泛、很综合,也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按照《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的表述,水利涉及到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测绘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机械学、电机学以及经济学、史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几十个学科;在行业上涉及发改、国土、住建、环境、农业、卫生、交通、林业、旅游、海洋等十多个部门。以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也一样,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无独有偶,环境走的也是工程技术路线,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30标明环境科学与工程是独立的一级学科。

可见,简单的认为研究对象太广泛就不能形成独立学科,其理由也是不充分的。事实上,除了上述论及的水利和环境学科外,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非常广泛,但这些学科也都是独立的一级学科。不过这些学科都是定位在特定学科范畴下展开研究的。例如水利和环境定位在工科范畴下,农业资源利用定位在农学范畴下进行研究等。长期以来,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过于宽泛,从最形而上的哲学、伦理到最形而下的勘测、工程,这是一个贯穿整个学科断面的长连续光谱,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涵盖了人类3大知识形态,缺乏基本认同的学科发展逻辑起点,这是违背学科发展逻辑的,自然难以成为社会认同的成熟学科。

1.3 水利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路径值得借鉴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是水与土地的融合产生了人类的文明,或者说人类的文明都发源于土地肥沃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正如《管子·水地》中说: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可见水土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密不可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二者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生产实践的需求都是难分伯仲的。可是,当下水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在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代码570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15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为什么重要性、需求性和生产性都相当的水和土地,前者早已成为独立学科,后者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利在选择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走的是工程路线,而土地走的是管理路线。事实上,水利的英文名称是water conservancy,原意为水的管理与利用。如果研究水的学科主要侧重管理,那很可能的命运也是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一个水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科命运相同。问题是水利学科走的是工程路线,经过长时间的工程研究积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学科比较的角度看,土地科学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可能是学科成长的路径选择发生了方向偏离,水利科学围绕工程范畴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

2.1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农业文明社会,土地是财富的惟一源泉[9],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如今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型、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理论等都是基于对农业土地的深入研究形成的。

当历史全面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劳动和资本的作用在增强。在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土地已不再是生产函数的变量。生产函数只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综合技术水平。由于工业文明社会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生产特点,决定了土地科学很难有长足的进展。

2.2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当代机遇

地球演化已从“全新世”,进入到环境巨大变化的“人类世”(Anthropocene)[10-11]。人类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土地利用作为地球上人类活动最活跃的行为方式,是地球环境变化的基本动力源[12]。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呼吸和分解过程,以及该系统的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形成过程的能量循环都是通过土地界面进行的。地球上的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或者说几乎全部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地都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媒介[13]。

面对人类世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土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界面,是任何其他界面不可替代的。这种人类重大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土地科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机勃勃的“春天”,也为土地科学发展确立了良好的学科生态位和基本样式。

3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

3.1 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共同的逻辑起点,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论逻辑系统。马克思在撰写其巨著《资本论》时,花费了36年的时间,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考察以后才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商品”[14]。按照学科理论的认识,逻辑起点本质上是理论体系一个作为开端的范畴,它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1)是整个理论体系对象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2)是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3)是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体系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4)是认识历史发展的起点[15]。土地科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其逻辑起点范畴也应该符合这些基本的规定性。

3.2 逻辑起点的探寻

从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来看,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似乎都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如果将土地资源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配置”,因为“资源”与“配置”相对应。本质上,资源配置是人类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要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解决是市场配置还是计划配置,就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就要解决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社会科学的路线。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科学,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可以把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纳入其门下,土地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也是30多年来土地学科发展的主要轨迹,实践已经证明该轨迹没能实现“三十而立”。

如果将土地利用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因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解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包括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防治、保护、修复、控制和管理,使土地功能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自然科学的路线。更确切的说,走的是“水利科学”成长的学科路线。从发展历史来看,水利科学就是以水的利用而不是水资源配置作为学科逻辑起点的[16],从而成长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有人会认为土地科学不研究具体的土地利用,而是研究土地利用组织。如果定位在“组织”上,因为“组织”更强调“人的力量”,由此又回到管理学范畴中去了,走的还是社会科学路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将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它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是最抽象和最简单的范畴,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各种矛盾由此展开,也是认识土地科学历史的起点。以土地利用作为学科逻辑起点,有助于解决目前学科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范畴不清、概念不明、体系松散、结构混乱等弊端,有利于重新构建土地科学理论的范畴体系,促进学科的成长和成熟。

4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和体系

4.1 学科名称

通过对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学科逻辑起点,以及与水利科学成长路径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将土地学科的名称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按照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新学科目录,将××科学与工程(技术)放在工学门类下的就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2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土地学科有很强的工程与技术特性,笔者已经对这方面进行过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8]。如果本学科称为土地科学,会变成一个纯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不符合学科问题导向的内在特性;如果称为土地科学与技术,从学科比较的角度看,大凡叫××技术的学科,该技术都是有普适性的,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在全社会的很多行业都有广泛应用,显然土地学科很难达到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土地学科定位在工程门类下的独立学科——土地科学与工程是准确和恰当的。

4.2 学科内涵

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介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探索人类—土地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工程技术措施,以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融3个层次。

土地科学涉及土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土地协调共生的途径与方法。

土地工程涉及土地的工程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土地测控等过程中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及其综合集成等问题,以保障人类为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而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建设的方法、手段和设施。

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两者之间的交融,主要交集是土地规划和利用。土地规划重点研究土地利用的引导、控制和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根据人类自身生存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重点研究合理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案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的和谐有序、风险可控和持续高效。

根据以上3个层面的分析,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内涵便可以归纳为: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土地科学与工程主要是研究这4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4角锥体来表示(图1)。

图1 土地科学与工程四组元的关系Fig.1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ur core contents of l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3 学科体系

从土地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科内涵考察,现阶段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表1)。

土地科学主要是充分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在解决土地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土地科学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方法论3大基本特征。

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是以工程技术、资源学、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如何综合运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治理等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造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整体功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来不断满足人类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寻求与地球共生的可持续路径。

土地测控工程主要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研究土地信息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土地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遥感、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调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监控等领域。

土地规划与利用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探索市场条件下土地规划编制的模式、方法、技术、程序和实施策略;研究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促进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健康安全和持续高效利用。

表1 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Tab.1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l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范式

5.1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土地科学与工程能否形成逻辑上比较一致的方法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探究的重大学科建设问题。本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横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门类,任何单学科甚至单纯的运用硬学科或软学科或社会学科的方法,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依靠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汇、融合才能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总体上是基于系统论和复杂学的分析范式,具体是以下4个方面的融合:空间分析+共轭论+追溯学+实证主义。

受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各种不同土地客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空间分析应该成为本学科具有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作为学科主要研究内容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上游与下游、经济与生态、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人与地、耕地与建设用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共轭分析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土地的供求关系涉及人类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各个方面,也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和各种产业,其问题的成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如何搜集更多的信息,研究这些背景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从一信息挖掘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从一事物追溯到他事物,例如从耕地保护追溯到财政体制和干部考核体制,如何从建设用地扩张追溯到公共管理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这是解决土地问题特别需要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路径,追溯学可以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测控工程,是典型的工程技术学科,实证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论。

5.2 土地科学研究的范式

从学科的内在建制来看,成熟的学科都要有比较公认的学科范式。按照学科范式的内在规定性,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部知识积累,还不足以形成能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发展逻辑和理论源流,它需要土地科学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建构学科的基本范式。但就现阶段而言,土地科学与工程的范式研究,优先发展基本范畴、思维范式两大问题可能更具有战略意义。

(1)范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逻辑形式,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当在相对固定的基本范畴之上,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基本范畴取决于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特殊对象和学科内涵。正如上文所论,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广义复合的交叉学科,其基本范畴很难是单一的,但也不能过于分散,否则就很难凝练成基本范式,必须从分层交叉走向多元聚合。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三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这也与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相一致。

(2)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源于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推动。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对社会生产和需求,主要是能阐明人类需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持续性轨迹、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并通过土地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类新的功能需求。因此,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思维范式应当是一种着眼于系统功能辩识的可持续性思维。这种思维的范式可简单表达为:其中 N {{,是一种算子,它将结构向量X通过土地开发利用系统关系矩阵A映射为一种新的土地开发利用向量Y=A×X,使得Y在某一现实可持续空间N {内,其中b分别为土地开发利用因子的上下限控制向量。这里A和N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目的就是要在现实可持续空间N内不断改进和协调土地开发利用系统关系A至某一较理想的程度:Opt . A,使得其功能为人类所满足,而又实现系统机会和风险的协调平衡[17]。

6 结语

当人类面对“只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未来”时,土地问题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性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当理论无法跟上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时,需要充实和修改的肯定不是实践,而应该是理论。因此,需要跳出目前的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在工学学科下设立一级学科[18],认真探究、充实和修改重要的基础理论,诸如土地科学与工程的目标和功能、本体和范式、内涵和体系、逻辑起点和方法论、核心理论和应用扩展、领域意义和文化认同、技术和结构等,才能不断推进土地科学与工程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References):

[1]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 - 19.

[2]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等.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4):52 - 56.

[3]张绍良,卞正富.从研究现状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1):3 - 8

[4]卞正富.土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1):38 - 41.

[5]刘书楷.论重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3):24 - 28.

[6]王万茂.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5):4 - 12.

[7]陆红生,韩桐魁.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10 - 13.

[8]叶艳妹,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4 - 9.

[9]吴斐丹,张草纫.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5.

[10]Crutzen P. T. Geology of mankind[J]. Nature, 2002, 415(6867): 23.

[11]邓雪梅.人类世——新人类纪元[J].世界科学,2010,(5):8.

[12]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 - 19.

[13]吴次芳.土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39 - 40.

[14]郑开玲.管理学应该从何处开始?——对管理学学科逻辑起点的寻证[J].南华大学学报,2005,(5):49 - 51.

[15]郭元祥.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1995,(9):30 - 34.

[16]刘德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698 - 700.

[17]吴次芳,叶艳妹,岳文泽.试论土地利用工程的学科属性、体系和发展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 26 - 31.

[18]韩霁昌.土地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 7.

猜你喜欢

起点土地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爱这土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超学科”来啦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