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蛙》的语料库检索分析
2014-11-22陈婵,程乐
陈 婵,程 乐
(1.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
一、引 言
2012年,莫言获得了瑞典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其中,《蛙》是莫言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蛙》选择了计划生育这个带有普遍性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题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生动而感人地表现出中国乡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并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所经历的困难和考验[1]。
文章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主题词功能提取出主题词并进行归类,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然后,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对主要角色“姑姑”进行检索,对每一条检索结果根据其描述内容和情感倾向做了人工标注并统计,深入探讨“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人物塑造手段。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语料库方法对莫言作品《蛙》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研究,为已有的文学阐释提供实证支持的同时,挖掘前人研究中尚未发现的文本意义,并探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揭示中国文学作品显性和隐性内容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背景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莫言的作品已经被无数学者研究分析过。研究者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发现,截至2014年3月,以“莫言”为关键词的论文共有2993篇,其中以“蛙”为关键词的论文有149篇。这149篇论文分别从主题意义、叙事视角、角色剖析、悲剧美学、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蛙》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然而,迄今还未发现有运用语料库手段对该小说进行文本解析的例子。
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崭露头角的一门交叉学科,凭借大规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指导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实用价值在于:1)提供真实语料;2)提供统计数据;3)验证现行的理论;4)构建新的理论[2]。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话语分析中,例如,意识形态话语分析(Stubbs,1996;Fairclough,2000)[3,4]、法律话语分析(Coulthard,1994;Cheng and Cheng,2014)[5,6]、性别话语分析(Coates,1999;Nevalainen,2000)[7,8]等等。
而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几年,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的逐渐融合催生了另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是利用语料库的手段对文学文本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从而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叙事发展以及作家写作风格等进行研究。语料库文体学是对传统文体学的一种有效补充[9]。通过对文学文本进行量化分析,语料库文体学可以为基于个人阅读体验、以阐释性为主的传统文体学提供实证支持,并使分析结果变得更为客观、可靠[10]。
Semino和Short[11]对语料库文体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针对不同文类中言语、书写与思想表达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Wynne[12]介绍了各种语料库文体学研究方法,并简要回顾了语料库语言学给文学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启示。Mahlberg[13]介绍了利用语料库研究19世纪文学作品的优势及方法,并提出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必须相互结合。
除了综述性评论之外,一些学者选择特定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其中,以Dickens和Jane Austen的作品为典型代表。Tabata[14]和Mahlberg[15]均以Dickens的23部作品作为语料库进行了文体学分析:前者通过研究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及语言特点的发展过程,发现其早期的作品倾向于正式文体,而晚期作品则呈现出更多的口语化特征;后者通过分析语料库中出现的高频词簇,发现和身体部位相关的词簇往往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Starcke[16]于2006年对Jane Austen的作品《劝导》进行了语料库文体学研究,分析了其中的高频词簇及其同现,着重探讨了典型词簇“she had been”和“she could not”在刻画小说中女性内心世界的作用。2009年[17]又以同一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其中的关键词和高频词簇及其语义域,从崭新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该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社会关系。
另外,Hardy[18]利用语篇分析软件TEXTANT分析了Flannery O'Connor作品中的词汇搭配,发现单词eye构成的搭配出现频率较高并具有显著意义,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人体内部或精神方面的意义非常关注。Stubbs[19]通过对比Conrad的小说《黑暗的心》和英国国家语料库的单词和词簇,表明基于语料的定量分析不仅能够给广泛认可的文学阐释提供文本细节支持,而且能够帮助发现前人研究中未注意到的新的信息。
国内一些学者也曾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过分析(张海云和谢群芳,2010;张仁霞和戴桂玉,2010;郑文韬和郑飞,2012;陈婵,2014)[20-23]。但是,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分析外国作品,真正利用语料库工具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语料库检索软件大都是由西方学者开发并主要应用于英美文学研究;二是由于中文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像西方一些词在分词上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因此给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先对中文生语料进行预处理,利用ANSJ分词软件对文本分词;然后再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进行主题词分析和高频词检索。
三、基于语料库检索的《蛙》的分析
(一)主题和情节检索
通过提取和分析文学作品中具有超常频率的词或词组,可以确定文本的主题词和表达该主题的词集[24]。主题词的提取原理是通过对比一个连续的整篇文本和一个更大的参照语料库,把文本中词频具有显著差异的词语提取出来,生成一个主题词表。因此,统计主题词需要建立两个语料库,一是观察语料库,二是参照语料库。在本研究中,观察语料库是莫言的长篇小说《蛙》,总字数为189,120。而参考语料库共有两个,一是研究者自建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集(除莫言作品外),其中搜集了茅盾文学奖1至8届的大部分获奖作品,共24部作品,包括《茶人三部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等,总字数为8,751,570,下文简称为参考语料库(1);二是莫言除《蛙》之外的另外10篇小说,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等等,总字数为1,215,630,简称为参考语料库(2)。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语料库明细
选择上述两个参考语料库的原因如下:
1)参考语料库(1)中的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基本可以反映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和总体写作风格。对比《蛙》和其他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可以找出《蛙》与当代其他代表作品在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以该语料库为主要参考语料库。
2)对比《蛙》和参考语料库(2)中莫言的其他10部代表作品,以期找出《蛙》和莫言其他作品在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以该语料库为次要参考语料库。
3)对比莫言的代表作品(观察语料库+参照语料库(2))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找出作家莫言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特征、主题选择和价值取向等等。
在进行主题词检索之前,先利用中文分词软件ANSJ对所有的语料进行分词。由于当前的中文分词软件还尚需完善,所以计算机自动分词结果还不能完全让人满意。因此,研究者对《蛙》语料库的分词结果进行了人工校对,主要纠正了一些有关人名的分词结果的错误。然后,利用 Antconc中的Keyword List功能,分别比照参考语料库(1)、(2),生成小说《蛙》的主题词表(1)、(2)。同时我们也对莫言的其他作品(即参考语料库(2))根据参考语料库(1)生成了主题词表(3)。如上文所述,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比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找出小说《蛙》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以下的分析主要以主题词表(1)为依据,而主题词表(2)、(3)仅作为参考。
研究者对主题词表(1)中的主题词进行了聚类,根据分析需要,词汇“我”既归于人物角色类,又归于称谓类,具体见表2:
表2 分类后的《蛙》主题词表
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主题词表(2)中的关键人物角色,发现与主题词表(1)差别不大。但是在进一步分析主题词表(3)可以发现,正如《蛙》以亲属姑姑为主要人物角色,莫言的其他作品中也不乏有类似的人物,如《红高粱》中的“奶奶”、《丰乳肥臀》中的“母亲”、《酒国》中的“岳母”等等。
在称谓一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我”,共出现3443次,其关键值高达2147.511,也是主题词表中除“姑姑”外,排名最高的实义词。另外,“您”排在主题词表的第11位,在文中主要是指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也是书信写作的对象。笔者同时通过Antconc的Concordance Plot功能查看了“我”的情节展示图(图1),可以发现“我”在文中贯穿始终,表明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手法是小说《蛙》的一大语言特色。这样的叙事方法在小说创作中极为常见,可以使叙事接受者在理解故事情节时采取类似立场,并直接参与情节的安排,从而使虚构的小说故事更加可信[27]。
图1 人称代词“我”在小说《蛙》中的情节展示图
生育是《蛙》的主题。从主题词表中也可以看出,和生育相关的主题词非常多,具体还可以再细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生命的词汇,如婴儿、男孩、人等;一类是关于计划生育的,如计划生育、产妇、结扎;最后一类还涉及到了颇为新潮又备受争议的话题,如代孕、基因。
主题词表(1)中的地点名词有:高密、公社、卫生院、医院、东北、平度、乡、娘娘庙。然而,当查看主题词表(2)时,发现高密、东北乡、平度、娘娘庙等词,其关键值则明显偏低,说明这类地点词语在莫言其他作品中也频繁出现,这也反映出小说《蛙》与莫言其他作品之间的延续性,还是以“高密东北乡”为写作背景,反映出作者深深的乡土情结。而公社、卫生院、医院等主题词,在两个主题词表中均具有较大的关键值,再次印证了小说的主题与计划生育密切相关。
与题目《蛙》相关的词汇有青蛙、牛蛙和蛙。小说题目“蛙”,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由于“蛙”音近于“娃”和“娲”,象征着人类旺盛的繁育能力和生命的延绵不息;另一方面也由“蛙”作为一个关键节点推动故事发展,如小说后半部分由姑姑害怕青蛙带出姑姑晚年的转变和忏悔。
最后,在其他一栏中,也可以再细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了作家莫言的乡土情结,如高密东北乡频繁出现的木筏、狗。通过检索莫言的其他作品,可以发现,木筏和狗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如《丰乳肥臀》中“木筏”共出现了43次,而“狗”在《丰乳肥臀》《红高粱》《酒神》《檀香刑》等作品中的出现频率都极高;另一类如“煤”“地瓜”“吃”“喝”等,则沿袭了作家莫言在其他作品中对食和欲的极端描写,比如自然灾害之年“我”和“王胆”等众伙伴吃煤的惊人场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GDM产妇产后血糖复查的阻碍与促进因素,为制定完善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乡土立场与人类立场的统一在作品《蛙》的艺术表现上体现得非常典型[28]13。和莫言的其他作品相同,《蛙》仍以“高密东北乡”为写作背景,以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写作方式,通过对当地自然地理、民俗风情等的描写,表现出乡村农民生活的生与死、悲与喜、负罪与救赎等深刻的主题;同时,借助乡土立场的表现手法,作者莫言巧妙地避免了与政治之间的正面冲突,从而从人类立场上凸显出“计划生育”这一在当今中国仍旧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
(二)对主要人物“姑姑”的检索
利用Antconc中的Concordance功能,可以穷尽列举出所有人物出现时的上下文,借此可以检索出对某一人物角色的所有描摹,这非常有利于研究者进行角色性格和小说人物塑造技巧的分析。由于小说最后部分的话剧在写作风格上与其他部分截然不同,而且相对独立,所以在做关键词检索之前,研究者先对观察语料库进行了部分删减,去掉了小说最后部分的话剧。然后,以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姑姑”为关键词进行了数据提取,一共找到945条结果。接着,把检索到的结果根据其内容分成了7类,并根据在小说中出现的次序按英文字母标注,分别为姑姑的生平(A)、姑姑的容貌性情(B)、姑姑早年从事的接生工作(C)、姑姑的情感婚姻(D)、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E)、姑姑的晚年生活(F)、其他(G)。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出“姑姑”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角色,研究者对每一条含有“姑姑”的描述做了情感标注,其判断的标准是根据关键词“姑姑”在上下文中出现的褒义词和贬义词,以及描述是否能给人带来幸福/非幸福、满足/非满足、安全/非安全感。共分为三类并以阿拉伯数字标注:正面描写(1)、负面描写(2)和中性描写(3)。例如,[E 1]表示描述的内容与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相关,1表示描述内容偏正面。然后,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Concordance功能,对各项内容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如表3:
表3 有关“姑姑”的检索结果分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描述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E)的内容是最多的一项,共345条,再次证明了计划生育是小说的主题内容;对于该项的描述,负面描述远远大于正面描述。作为公社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忠于党的事业的姑姑近乎疯狂地用非人性的方式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扼杀了无数胎儿的性命,成为让无数家庭闻风丧胆的“活阎王”“杀人恶魔”,即使是对自己的侄媳妇,也是丝毫不留情,并最终造成了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以下是通过Antconc软件的Concordance搜到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句:
“[E 2]姑姑冷冷地说:你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25]124
“[E 2]姑姑挥动着血手说——她就是钻到死人坟墓里。我也要把她掏出来!”[25]148
为了突出矛盾并让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作者让姑姑每一次残酷地执行命令都显得非常悲壮,她让别人流了产,丢了命,她自己也受到血腥的报复,甚至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一圈绷带,又一圈绷带。血从绷带里渗出。又一圈绷带。[E 2]姑姑头晕耳鸣,眼冒金星星,视物皆血红。所有的人脸都像公鸡冠子一样,连树都是红的,像一团团扭曲向上的火焰。”[25]109
然而,作为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在扼杀超生胎儿的过程中,其实姑姑的内心也存在着矛盾,并备受煎熬:
“[E 3]姑姑道,也许,我真应该跟他走,一拍屁股走了,眼不见,心不烦,谁愿意生谁就敞开屁股生吧,生他二十亿,三十亿,天塌下有高个子顶着。我操这些心干什么?[E 2]姑姑这辈子,吃亏就吃在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25]126
和计划生育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关于姑姑早年从事的接生工作(C),共152条。姑姑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乡村接生员,为高密东北乡的生命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被村里人像一个救世主和观音菩萨一样顶礼膜拜。所以在这个阶段,作者描绘姑姑的词句中很多具有褒义并把姑姑描绘得颇具传奇色彩。以下为部分检索结果:
“[C 1]姑姑虽是初次接生,但她头脑冷静。遇事不慌,五分的技艺,能发挥出十分的水平。[C 1]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她干这行儿脑子里有灵感,手上有感觉。见过她接生的女人或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25]18
姑姑的情感婚姻(D)也是小说浓墨重彩描写的一部分,检索结果共148条。在小说最初,对姑姑和飞行员王小倜的爱情描写,或许是全书中最具浪漫色彩的部分。然而,姑姑的爱情由于王小倜的叛逃而无疾而终,并最终给姑姑带来了一连串的苦难与噩梦,比如姑姑的自杀和文革中被以生活作风为借口批斗。也正因为与王小倜爱情的失败,使姑姑“从血泊中站立起来,以火一样热情投入了工作”[25]53,从此不再考虑个人的情感问题。而之后出现的仰慕者,诸如杨林、秦河,或完全单相思,或给姑姑造成更大的伤害;而最终成为姑姑丈夫的郝大手,他们的结合也并非出于爱情,而完全是出于赎罪的需要,所以关于姑姑情感婚姻的描述,绝大部分都为中性或者负面:
“[D 2]姑姑切开了左腕上的动脉,用右手食指蘸着血,写下了血书:我恨王小倜!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25]51
“我们感到,[D 2]姑姑与郝大手不般配。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期待着[D 3]姑姑嫁人,[D 2]姑姑与王小倜的那段经历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但结局却无比凄凉。”[25]216
对姑姑的晚年生活(F)的检索结果共96条。步入晚年的姑姑开始反思个人曾经绝对坚信的“真理”,进入大悲悯、大救赎的新境界。由于曾经扼杀的生命再也无法挽回,所以姑姑最终嫁给了泥塑大师郝大手,并给自己构造了一个虚妄和想象的世界,用捏泥人、赋予泥人灵性的方式求得死去生命的再生和复活,以求得到自我精神的解脱。然而,姑姑的最终救赎之路是失败的,因此最终噩梦还是伴随着姑姑,精神上的枷锁仍然无法松开[26]。因此,这部分的描写大都比较悲凉、阴暗,充满着诡异的色彩,特别是姑姑在蛙地里遭到青蛙攻击的那段,让读者不由地竖起汗毛:
“[F 2]姑姑说她原本是最爱听初生儿哭声的,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初生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啊!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25]221
“我恼恨地说,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我再也不会做了!我这辈子,亲手给人家流掉的孩子,已经有两千多个了!这种事儿,我再也不干了。[F 2]姑姑抬起胳膊,沾沾脸上的泪。”[25]219
对姑姑的容貌性情(B)描写共有49条。通过浏览检索结果可以发现,小说前后部分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姑姑被视为“送子娘娘”的时候,关于姑姑的容貌性情描写,大都是偏于正面的,姑姑不仅根正苗红,而且模样端正、智勇双全:
“[B 1]姑姑那时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因为从小经历不凡,又加上一个黄金般璀灿的出身,已经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众人仰目而视的重要人物。当然,[B 1]姑姑的容貌也是出类拔萃的。”[25]16
但是,在姑姑成为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者之后,小说中关于姑姑的容貌性情方面的描写也急转为负面,如:
“[B 2]姑姑右手叉腰,左手拇指、小指、无名指蜷曲,食指和中指并拢挺直,伸向前方,身着七十年代大流行的‘的确良’军干服,衣袖高挽,身体胖大,白发苍苍,像一个‘文革’后期的县社干部。”[25]39
不过,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在姑姑再一次重操旧业,为陈眉代孕的孩子接生的时候,作者又再一次给出了正面的描述:
“[B 1]姑姑穿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乱蓬蓬的头发塞进白帽子里,目光热烈而兴奋,让我想起那些伏枥的老骥。”[25]282
小说的开头部分对姑姑的身世(A)作了交代。作为烈士遗孤,姑姑可谓是根正苗红。在幼年时期被侵华的日军抓到平度城里时,就曾有过与日军司令杉谷斗智斗勇的传奇经历。因此,这部分的描写为中性或者正面:
“解放后,像[A 1]姑姑这样的烈士后代,有许多机会可以远走高飞,但大奶奶热土难离,[A 3]姑姑舍不得离开大奶奶。县里领导问[A 3]姑姑想干什么,[A 3]姑姑说要继承父业,于是就进了专区卫生学校。[A 3]姑姑从卫生学校毕业时才十六岁,在镇卫生所行医。”[25]16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塑造“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多个层次来刻画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姑姑人生的三大阶段:乡村的新法接生员、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晚年的忏悔者。在描写姑姑早年的接生工作时,作者把姑姑描绘成一位让人顶礼膜拜的“活菩萨”“送子娘娘”,颇具传奇色彩,这一部分的描写大都以正面为主;而作为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姑姑又被描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魔王”“活阎王”,这一阶段的描写充满了血腥、暴力,以负面描写为主;而到了晚年,姑姑又从一个曾经坚定的党的政策的拥护者,一下子转变成一个虔诚的忏悔者,这部分的描写充满了伤感和诡异,偏向于负面描写。三个阶段的姑姑人物形象完全不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但这看似不连贯的三部分,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成为连贯的整体。而作者对姑姑身世、外貌性情、爱情婚姻等看似不重要的描写正是塑造“姑姑”这一前后具有巨大反差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作品最初,作者给姑姑设定了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后代身份,这一安排给后文姑姑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甚至有些草莽豪气的性格增添了说服力,也为姑姑对“党的事业”的狂热追求做出了铺垫。另外,作者通过对姑姑的外貌品性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丰满。第一阶段的姑姑不仅是根正苗红,而且样貌也十分突出;而第二、第三阶段的姑姑则体态臃肿、沧桑老迈,这一相貌上的反差也进一步渲染了后期的悲剧色彩。对姑姑爱情婚姻的描写实际上也起到了情节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姑姑的爱情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从和飞行员恋爱的幸福至高点突然跌落至“叛徒玩腻了的烂货”的最低谷,从而看破红尘,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党的事业当中,并残酷无情地执行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到晚年出于赎罪的需要嫁给并不爱的泥塑艺人郝大手。综上所述,从语料库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塑造姑姑这一主要角色时,作家莫言分多个层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姑姑跌宕起伏、矛盾纠结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可以看出《蛙》的主旨并不仅仅是对“姑姑”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简单的颂赞或批评,更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粗暴的反人性行为的严厉谴责[28]13。
四、结 语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趋势。然而,目前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分析外国作品,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莫言的小说《蛙》从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揭示中国文学作品显性和隐性内容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首先,利用Antconc的主题词功能提取出主题词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不仅印证了《蛙》的主题与计划生育密切相关,而且也反映出《蛙》与莫言其他作品之间的延续性以及作品中乡土立场和人文立场的统一。然后,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对主要角色“姑姑”进行检索,对每一条检索结果根据其描述内容和情感倾向做了人工标注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姑姑”的感情生活、容貌性情以及身世等方面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描写实际上对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品通过对“姑姑”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塑造,间接折射出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粗暴的反人类行为的严厉谴责。
研究表明,语料库检索同样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学作品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传统的定性的文学评论提供数据验证,而且能够挖掘深层次的文本意义,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