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给予清曲现代保护的启示

2014-11-22宣涤丽金怡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昆曲启示

宣涤丽+金怡婷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扬州清曲随之也慢慢地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没能及时对扬州清曲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一些老清曲艺人的先后离世,扬州清曲逐渐在历史长河中失去光彩,甚至有可能彻底湮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清曲的现代保护。同样是优秀的民族民间曲艺艺术,而现今,清曲的再发展是不及昆曲的。所以可以从昆曲的弘扬和发展中吸收经验,进一步推动清曲这一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昆曲 清曲 现代发展 启示

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化大潮之中,各种文化冲击而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地方民间艺术的保护创新,就成为重中之重。现实中,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方面有许多成就。无论是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就以扬州清曲来说,扬州清曲是于2004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重点保护项目,2006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于扬州清曲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列入保护之后,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清曲艺人的创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对于清曲资料也进行了整理、汇编。如2007年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局出版的《扬州清曲研究资料汇编》就对清曲进行了整理,这对以后清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清曲艺人王万青、马福如、聂峰等也积极地加入保护工作的行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扬州清曲随之也慢慢地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没能及时对扬州清曲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一些老清曲艺人的先后离世,扬州清曲逐渐在历史长河中失去光彩,甚至有可能彻底湮灭。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于清曲的现代保护。

但是,同样是优秀的民族民间曲艺艺术,而现今,可以说清曲的再发展是不及昆曲的。虽说在昆曲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过萧条的局面,受到过京剧的排挤、战争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毁,然而不得不说它的现代保护与发展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慢慢走向复兴之路。1951年,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的方针之后,昆曲艺人对昆曲进行了一系列的“戏改”,成立了新的昆曲集团——国风昆苏剧团,确定以昆曲为主的演出方针。剧团的团员们重新排演了许多经典戏剧,如《长生殿》《牡丹亭》等。更是在后来以《十五贯》进京演出并获得成功带来了昆曲的全面复苏。当时的《人民日报》有篇文章《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就高度肯定了《十五贯》的成就。随之成立了许多昆曲剧团,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培养了许多后起之秀。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昆曲也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是新时期以来,政府对昆曲剧团进行调整,也培养了许多新的优秀的昆曲艺人,昆曲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陆续出版了许多昆曲专著,如王守泰的《昆曲格律》、武俊达的《昆曲唱腔研究》等等。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2003年在苏州建立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可以说昆曲的现代保护是成功的。所以可以从昆曲的弘扬和发展中吸收经验,进一步推动清曲这一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

昆曲和清曲同属于戏曲艺术,其戏曲风格也很相近,它们之间的交流一直很多,不乏相互借鉴和吸收。而且他们的发展地域也很接近,之间的联系密切。所以清曲从昆曲的成功保护中吸取经验是切实可行的。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借鉴的:

(一)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昆曲的发展历程中,其改革的足迹无处不在。比如在昆曲的形成之初,就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改革——魏良辅的昆曲改革。在南曲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昆曲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腔调,其在吴中地区也没有海盐、弋阳等腔流行。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中说道:“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1](P303)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借鉴了南北戏曲的长处,又从当时的弋阳和海盐等腔调中汲取营养,对当时的江南小调也有吸收。在乐器使用上也有改革,在明代沈宠绥的《弦索辨讹》中有这样的记载:“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2](P263)

这次改革使昆曲名声大噪,奠定了四腔之一的地位。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提及当时昆曲的地位,“曲分南北,南则昆山,次之为海盐”。由此可见改革创新是戏曲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清曲从江南小曲小调发展到后来,无论其表演形式还是说唱方式都没有多大改变。清唱和素颜是清曲最大的特点,但也不得不说是其最大的弱点。不管是被带到上海还是其他什么地方一直坚持着清曲的原样,虽说保留了原味,但是因为这个而使清曲丧失了活力,不懂得与时俱进,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这也是后来清曲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当今如果想要推动清曲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行改革,给清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清曲重新充满活力。

(二)伴奏乐器的不断丰富

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情调或者说是情绪。因而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绪和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就要求伴奏乐器的多样化。而在扬州清曲中其伴奏乐器主要有这么几种:四胡、二胡、琵琶、三弦、檀板和瓦碟。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瓦碟了。瓦碟是清曲伴奏中别具特色的特种乐器。在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郑玉本,仪征人,近居黄珏桥。善大小诸曲,尝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能与琴、筝、萧、笛相和。[3](P257)

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瓦碟这种伴奏乐器的运用。

扬州清曲的小调中,其伴奏乐器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但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特点:扬州清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以弦乐器为主,这是典型的北方曲艺的特点。管乐器表现出戏曲的细腻的情感,符合南方听众的审美趣味。扬州清曲的伴奏乐器反以弦乐器为主这就避免不了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演奏的风格就显得单一,对其戏曲曲艺的融合程度也不够明显。在这个方面也可以借鉴昆曲。

“今所取乐器。则以弦鼓与笛为主,而间用琵琶,无他,以其音响清越,合于昆曲也。”[4](P6)

这里就可以看出昆曲的伴奏乐器的多样。清曲要借鉴昆曲的乐器,不是说改变自己的风格,而是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不仅有弦乐器,也配合管乐器,以更好地表现曲词的意境,尽可能地引起听众共鸣。

(三)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丰富表演形式,实现唱奏分离。

“扬州清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极强烈的民间性、传承性和人民性,是它保存了明代以来的许多经典曲词、曲调和古老的扬州地区田野秧歌。”[5](P60)

这就明显地表现出了扬州清曲的特点,所以现代如果要对扬州清曲进行很好地保护和发展,就必须以保持其根本的特性为基础,保证扬州清曲的原生态稳定。

韦明铧在《扬州清曲》一书中写到:

“扬州清曲是一种坐唱艺术,既不化妆,也不表演,完全依靠词曲,通过唱来表达词意和一切。”[6](P26)

这句话明确地表明,清曲的特点就是“清”,尊崇原生态,不崇尚繁华。扬州清曲作为一种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演唱的“坐唱”艺术,其自娱性更强一点。它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比与昆曲更为欠缺一点,这限制了清曲的听众层面。这是清曲的最大特点与优点,但在秉持这个大前提之下应该在戏曲的表演形式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因为这种方式展现给听众的是一个“静止”的舞台,在剧中是有不同的唱腔和角色,但是表现的不明显。在“坐唱”中,坐着的艺人代表不同的角色,但是这些不同并不一定就能让听众明白。这就等于限定了清曲的听众,不明白“阔口”和“窄口”,怎么会明白这个没有装扮不明角色的男艺人扮演的是男角还是女角?因此扮演只有明朗化、服饰只有角色化,才能更加吸引听众。

中国在艺术形式上讲求一个色、形、声的统一,就如园林艺术中,要在构建园林景物的时候造就冬天的景象,造园者就会考虑要从色、形、声等三个方面展开,石头多用呈白色的雪石,来营造“色”的意境;植物多选择腊梅等冬天的特色植物,来创造“形”的意象;也会利用特殊的手法,建造出冬天的北风大作的“声”,比如扬州个园的“冬景”会造出“二十四风洞”来营造冬天北风呼啸的“声”。艺术讲求“色、形、声”的统一是有原因的。色、形、声的统一就像是文学创作中的“通感”一样,它可以带给人们在不同感官上的多重刺激,从而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影响也会更为深远持久。所以清曲如果增加听众量最直接的办法便是充分运用“色、形、声”统一的原则。这便要求它要改变这种“坐唱艺术”,要使得扮演者改变服饰,这种服饰应该与角色的形象相符合,这样才能给欣赏者最直观的感受,视觉的冲击加上听觉的刺激,这样的表演才是成功的,才吸引听众。清曲要向昆曲学习,增加表演者的服饰变化,在视觉上吸引听众的眼球,也能增强听众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戏剧情节的了解。

“唱奏分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唱奏分离”可以使得演员专情去演唱,而不用分神于乐器弹奏。这是因为在曲词的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要专心于曲词情感的表达,而使得情感更加真实生动,剧情能够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要求就必然驱使清曲不能仅仅停留在小调的演奏上,演员兼顾奏乐必然是行不通的。演员就是演员,伴奏承担伴奏,才能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引人入胜。

从昆曲的发展中,是可以看出“唱奏分离”可行性的。在昆曲中演员就是来表演角色,而伴奏则是由其他人负责,扮演者必须了解乐器,这有利于表演与奏乐契合,但是更要专于自己的表演本职。

在昆曲现代复兴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艺人的努力,但是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帮助成立了许多新的昆曲团体,还对其进行了许多调整,使其更加的完善,目前全国就有六个政府级的昆曲团体。2000年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在昆曲的发源地(昆山)成功举行。2003年还在苏州成立了中国昆曲博物馆,甚至包括新的昆曲艺人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政府的支持。以上情况说明昆曲的保护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而扬州清曲这方面是不及昆曲的。清曲的现存资料很少,甚至现在都没有专业的艺人了。随着老一代清曲艺人的离世,现存的资料变得更少。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学习对昆曲的现代保护措施,加强对扬州清曲的重视,引导清曲艺人积极地参与清曲的保护。

清曲的保护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瓶颈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更要加强不同戏曲曲艺间的交流,不同艺术形式间的交流,从而加强清曲的艺术活力,更好地促进清曲以及所有戏曲艺术的发展。

注释:

[1]陆粲,顾起元:《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版。

[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60年版。

[3][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1960年版。

[4]杨荫浏:《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6]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宣涤丽,金怡婷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

猜你喜欢

昆曲启示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越剧火了别忘了昆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昆曲的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