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凄婉哀伤的《虞美人》词

2014-11-22燕婷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虞美人风格

摘 要:《虞美人》本是唐玄宗时期的教坊曲名。作为词调,它的源起大致与虞姬或虞美人草有关。该调在唐五代和北宋共有词作100多首,题材呈现多样化,涉及闺中情思、怀人怨别、羁旅之思、自伤身世等内容,名篇如李煜的“春花秋月”、晏几道的“吹花拾蕊”、苏轼的“对酒逢花”、周邦彦的“廉纤小雨”等,都表现出凄婉哀伤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虞美人 风格 凄婉哀伤

《虞美人》是唐玄宗时期的教坊曲名[1],后来演变为词调,在南唐,李后主的一首绝命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令人如痴如醉,也让《虞美人》“一举成名”,成为后代词人争相叙写的典范。《虞美人》这一词调的来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与项羽的宠姬虞姬有关,一是与虞美人草相联。

关于调名源自虞姬,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2]这一观点从许多《虞美人》传词也可窥知一二。关于《虞美人》词调的第二种由来,起于虞美人草之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草篇曰:“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3]又按《益州草木记》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4]可见,段成式所说的舞草也就是虞美人草。《贾氏谈录》云:“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而无花,叶皆相对。行路人见者或唱《虞美人》,则两叶渐摇动,如人抚掌之状,颇应节拍。或唱他辞,寂不动也。”[5]《虞美人》词作中与此相关诗句有宋王安中的“满庭芳草月婵娟”、叶梦得的“芳草连空远”、毛滂的“翠轻绿嫩庭阴好。醉便眠芳草”等。

在唐五代和北宋一共有107首《虞美人》,其中唐五代是其初创期,作品较少,有10位作家创作《虞美人》22首。在北宋,《虞美人》创作颇丰,共31位作家85首作品。词的特性是绮艳婉媚,蕴藉而有风味。[6]填词,讲究声情与文情,《虞美人》源起于唐五代,其词作无论是与虞姬相关还是与虞美人草相关,本身都是艳曲,主要是用来写闺中情思的。无论是遵照王灼《碧鸡漫志》所言,与项羽宠姬虞姬相关,还是和虞美人草相关,都为这一词调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这一悲剧背景恰恰与《虞美人》的风格相契合,凄婉哀伤就是《虞美人》词作的整体基调。不过在《虞美人》的历史流变中,其题材、内容虽然以与曲题相关的美女、花草为主,但也有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趋势,风格虽以婉约缠绵为主,但也有向豪放拓展、延伸的迹象。[7]根据在唐五代及北宋时期词人创作《虞美人》词作的数量及其代表性,可列出如下具体词人的创作,并对其词作风格做出分析。

一、“春花秋月”——以李煜词为例

李煜的《虞美人》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尤其是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了以《虞美人》写故国之叹的先声,更是让后人熟知《虞美人》一调,可以说在拓展词境方面,他功不可没。先看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写尽末世国君的哀愁。据宋王铚的《默记》所载,这首词和他的惨遭杀害不是没有关系的。两个诘问,为晚唐五代词的绝笔。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都纳入一个“愁”字中。[8]这首词的主题内容就决定了词的风格必然是凄婉哀伤的。李煜的另一首《虞美人》不太常见: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罍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本词描写亡国前后的对比,景物依然,人事全非。词人愁绪满腹,才会“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这也就是这首词的风格基调。

从这两首词作中便不难得出,李煜的作品悲愁太深,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抚平和划开的。李煜的《虞美人》在后代广为传颂,应该是他在内容上的变革。在他以前,《虞美人》在内容上多写美人与香草。而李词却常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同时亦有伤春怀旧之情。风格上虽难以摆脱悲伤婉约,题材上却比以前有极大的拓展。但凡优秀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恰到好处的巧妙结合,这也从一定意义上成就了李煜。

二、“吹花拾蕊”——以晏几道词为例

晏几道的《虞美人》又不仅仅是凄婉哀伤,而且显得更加悲痛悲愁悲苦。这大概和他自身的经历相关,先看他的怀人怨别之词: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秋风不似春风好。一夜金英老。更谁来凭曲阑干。惟有雁边斜月、照关山。

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情改。有期无定是无期。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第一首词从看水的阑干写起,第二首亦是如此,“双星旧约年年在”,但人情易改。最后一首较前两首,稍稍给些安慰,即便是“锦书迟”,还是存在一丝丝希望的。另外,晏几道还有叙写闺中情思的:

闲敲玉镫隋堤路。一笑开朱户。素云凝澹月婵娟。门外鸭头春水、木兰船。

吹花拾蕊嬉游惯。天与相逢晚。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自古以来写闺情的大多悲苦,晏几道这几首小词也是如此,词中“应恨”“已堪愁”“春怨”“双泪”“暗恨”“恼人”等字眼,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婉曲哀转。第二首开头,飞花载着思妇的相思之意,本身就已经愁绪满肠了,却偏偏又遇上了东去的“流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三、“对酒逢花”——以苏轼词为例

苏轼的词正如苏轼的人,虽然词作中处处蕴含着悲伤婉曲之意,但好在其人豁达明朗,所以作品中总是有着那么一股子豁达豪迈之感。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9]

这是一首官场送行词,苏轼的同僚陈公要去别处做官,苏轼写词以示惜别之意。离别词常被人写得凄凄惨惨,难以卒读,或者就会沦为应制之作,苏轼此词则不然,既真诚地道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写得相对豁达、淡远,让人读来不致过于伤心。这首词,总体上看是从乐写到忧,又转而从忧写回乐,虽有忧在,并无苦言。另一首也是如此: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这是词人与秦观相别时,秦观乘船送东坡,东坡作此词。最后两句最能见出东坡的豁达,这里故作反语,“谁教风鉴在尘埃”,类似于玩笑话,却纾解了不少离愁。东坡的另一首《虞美人》更加特别: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词人“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在劝世人,亦是在劝自己,“此欢能有几人知”,正是由于东坡较别人更豁达,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的词来。苏轼也有写闺情的词: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後。日长帘暮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上片写悲已经写到底了,苏轼就不再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转而改成类似嗔语的抱怨,由过片开始,便宕开悲愁不写,词的风格就开阔了些。

四、“廉纤小雨”——以周邦彦词为例

周邦彦的《虞美人》现存6首,他的词题材不过都是些花草、细雨、燕子、归鸿、灯影等,其表情之词也都是“羁思”“愁人”“肠断”等语,但是他的词和旁人不同,少了些小儿女色彩。写闺中情思的当然要另作他论:

金闺平帖春云暖。昼漏花前短。玉颜酒解艳红消。一面捧心啼困、不成娇。

别来新翠迷行径。窗锁玲珑影。砑绫小字夜来封。斜倚曲栏凝睇、数归鸿。

闺中女子好像都躲不开“斜倚曲栏凝睇”这样百无聊赖之态,本篇亦是如此。用婉曲哀转来解释此词的风格再合适不过。也有写羁旅之思的: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0]

开头就写“廉纤小雨”,正是以连绵不断的雨丝象征点点离愁。二人相对坐在酒桌前,共话离别,说来说去,全词都离不开愁苦。离别和羁旅行役放到一起来写,就少了些儿女之气。亦有话别情人的: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版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过片写得很有趣,男主人公告诉情人,你可以去唱歌跳舞,“一任傍人看”,一般人都会不同意自己的情人去为别人唱歌跳舞,此处,男主人公如此大方,并非情浅,而是对歌儿舞女发自肺腑的同情、理解。这样离别之苦反而没有那么深了。

透过周邦彦的词可以看出来,其风格虽然逃不出凄婉哀伤,但是却少有小女儿之气。

在唐五代和北宋一共有107首《虞美人》,而在这107首作品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李煜、晏几道、苏轼、周邦彦四人外,其他词人如顾卞、冯延巳、黄庭坚、秦观等等,他们主要风格虽然有个体上的差异,但总体风格特征都是凄婉哀伤的。

《虞美人》这首词,自创作开始,无论在题材、体制,还是在风格上,都不停地发生改变。其题材内容最初写花草,然后引申到抒写闺中情思,后来经过李煜等词人以《虞美人》写故国之叹后,词境开始进一步扩大,怀人怨别、羁旅之思、自伤身世等等都进入这一词调之中。《虞美人》的风格上是尊重词作声情和文情的,这和“虞美人”一调的来源也密不可分,来源就是凄美的故事,所以其最基本的风格就是凄婉哀伤,当然,它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题材的拓展和体制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逐渐走向多种多样。《虞美人》的这些变化又显示出,它本身对声情和文情的突破。

注释:

[1]唐崔令钦著:《教坊记》,见《中国古典戏曲论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2][4]宋王灼著:《碧鸡漫志》,见《中国古典戏曲论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4页,第135页。

[3]段成式著,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版,第一版,第703页。

[5]张洎:《贾氏谈录》,见陶宗仪编《说郛三种》(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6]明杨慎著,岳淑珍导读:《词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5页。

[7]吴大顺,谌湘月:《论〈虞美人〉词调在唐宋时期的流变》,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8页。

[8]杨敏如,叶嘉莹编著:《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13~115页,第87~88页。

[9]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10]刘扬忠撰:《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燕婷婷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 226019)

猜你喜欢

虞美人风格
虞美人花开(环球360)
被误会的“虞美人”的一生
虞美人
虞美人
何其三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虞美人·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