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摇曳的美景

2014-11-21王克楠

岁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杨师傅散文月亮

王克楠

我是在岁月散文栏目逐渐认识秋其的文学才华的,她的散文数量不算多,但是几乎每一篇都有独特的发现,与他人决不雷同。人和人之间有区别,人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对同一个作者,不同的读者眼睛里,也有不同的散文风格。秋其的散文是什么风格、什么气质呢?到底是生活里的什么东西影响了她的气质呢?

在阅读中,笔者发现秋其的散文有浓浓的童心,如《筑巢》虽然写的是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的别墅,但是文本像是妈妈向孩子讲故事,讲这座别墅,讲这座别墅的主人,讲“故事中的魔法长烟斗”……这篇散文里有“陶渊明汉语世界里的理想家园”的描写,陶潜的出现,便于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而对于那位西方传教士的心态,作者也是有扫描的,“李德立自己的这幢玻璃房隐匿在山谷峰峦之中,极为普通,四面墙中有三面采用玻璃,他放弃了石头。玻璃房闪烁着光芒,然而易碎。当一个时代结束……”。东方和西方,文化传统会有差别,甚至冲突,但是对美的感受,对于人性的尊重是没有界限的,犹如童心,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是十分容易沟通的,因为他们都有童心。“重新续上孩子的山林童话吧:人来了,可是小鸟小蛇你别怕,因为山林这么美好,会让我们消失,会让我们融化,在进入山林后,人会为自己的魔法长烟斗而羞愧,他其实也很想变成鸟。那些房子呀,是大鸟巢。”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散文,用孩子的对于筑巢的想象来演绎,足见作者性情之单纯和散文笔法的举重若轻。

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只要有爱,就有写不完的素材。秋其爱大自然,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爱那些有善心的普通人们,更爱自己的亲人。作者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小叮当,孩子的观察是敏锐的,总是可以发现风景里许多有意思的事物,这往往给作者以很大启示,“我的孩子,她对周围的世界常常是那么新奇喜悦,那么柔软有情。在每一个带着露珠的清晨,我醒过来,总会长时间凝望着她,她依偎在我的枕边,散发着奶香味的肌肤、稀疏柔软的头发,均匀香甜的轻鼾……一阵源于生命深层的感动袭来,幸福的泪水淌下我的双颊。”散文《布衣·裙》即是以女儿的画开头的,“叮当画了一棵草,草长着长着,就变成一件衣裙,穿在妈妈身上。”当然这篇散文不是写女儿的,是写友情的,女友出远门了,作者想念朋友,就买了这件不同凡响的裙子,“我把衣裙带回家,用清水洗净,晾晒,小心熨烫,展平,挂好。我想把它送给一位朋友。我没见过这位朋友,但我知道,在我每次深情到达的地方,总会有她的脚步轻轻。就像棉与麻,都是泥土地的姑娘,幽暗中相遇,摸摸对方的手指,碰碰根须,嗯,你在这里。”这样温情的表达,在尘嚣日上的世界里,显得是那么地温馨而艳丽。

秋其的散文是柔软的,是温和的,是在简单中呈现完美的。读秋其的散文,读者享受的是一种味道,这样的味道在她的散文《月亮的味道》里飘逸了出来。月亮在其他人看来,是通过太阳而反光的光源,而在作者看来,却是另外一种味道。这篇散文是通过孩子的味觉表达出来月亮味道的,“月亮是凉凉甜甜的味道,有时没味道就不好吃”,这时的月亮是孩子眼睛里的月亮,和大人眼睛里的月亮决然不是一回事。秋其的散文是空灵的,是远离烟火的,月亮的味道,在她的味觉里,“白月光铺了厚厚一层,伸手抓一把,可能是白雪,可能是盐巴,也可能什么味道都没有。你在你的月亮上,我在我的月亮上。”是啊,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月亮,也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谁也无法代替自己。

除了写月亮,秋其还写过湖,如《湖蓝》,这篇文字不多,千字文,但是很精致。对于这篇散文,笔者曾经误认为思维没有展开,是缺点,随着对散文文体认识的深化,对秋其的这篇散文开始刮目相看。展开是一种写作方式,收敛和隐忍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比展开写更有审美价值。日本的川端康成无论小说,无论散文,都不长,但是每个字都锥进人的心头,为什么?答,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欲望,让读者参与了进来,抓住了读者的心。《湖蓝》即是这样,语序不紧不慢,颇似聊天,却把人间的烟火包容了进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像是游雾在她的文字里隐约出现,像是一幅印象派的画面。“行经湖畔,便能够听到湖面上风声草木之声击撞纠缠,啸傲之声变徵,变羽,高亢凄厉。似乎平静了三个季度的山林是要有一种特殊的自我完成,才肯进入冬日的睡眠”,在这里,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属于山林的独特个性,人有性格,山林湖泊也是有自己性格的。“时间是怎样逐渐滤去一个湖泊中的杂质,使湖水变得清澈,温凉而平缓。”在她的散文里,经常可以读到时间的苍凉以及时间带来的生活惬意。

秋其的散文叙述属于心灵叙述,她的文学语言像水一样清澈和平滑,如她的《一片雪》,就借鉴了古诗词写意境的表达方式。全文不到千字,但是句句是金,写的是心灵中的雪,也是雪的心灵,可以说,物我不是两相忘,而是互相呼应,建筑起一座精神的宫殿。粗读,文中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画面:满世界扑扇着蝴蝶的翅膀,雪花散落、堆积,洁白的闪光,深深浅浅的脚印,有一只鸟儿在斜坡上站着……这些景物是静的,也是美的,没有心灵宁静的人是无法发现自然美的妙处,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此篇结尾“抬头间,碧空如洗,阳光正好,邻人在院里晒腊肉。”很妙,此处无声胜有声也。秋其对雪一往情深,她写过《雪,缓慢而悠长》,文字不长,有点像散文诗,抒发了她的“雪的情结”。在这篇散文里,只有景物和景物里的人物,决然没有那些将雪妖魔化的描写。雪,就是雪,可以沉淀出人的纯洁,但有条件:必须有心。秋其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在刚刚拂开了雪糁的书桌上,有他的《咏贫士》七首。这组组诗,倒像一个孤独的人在冰雪天寒时节,给自己取暖的作品。”作者在雪天,思维跨越时空,直接想到了1500多年前在雪天写诗的贫寒诗人,“雪花悠悠。那是一千五百年前的菊,一片,一片。在山的另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另一边,我遥遥伸手,邀它们入座。”穿越时空的文字,总是让人喜爱不已。

《山风吹过》是一篇在温柔中显示力道的散文,这篇散文抵达的散文境界一点也不比新疆散文家刘亮程的散文差。这篇散文写的是人和山风的相遇,“风从我的手指间穿梭而过,丝丝缕缕,却无法捕捉。它穿梭在我的鼻翼间,掠过面颊,我的眼睫毛、眉毛,头发上挂满了风……在还未脱去厚棉衣的躯体里,一个轻柔的灵魂正在苏醒,我的两片肺叶像蝴蝶的翅膀,一张一翕扑打着胸腔。”在作者的眼睛里,山风是有性格的,有的时候委婉,有的时候豪放,风还能向人表示道歉,“风居然又转身走进我的卧室,什么也不说,亲吻了我的孩子,又起身走了,大概是表达它的歉意。”风来的时候,必须承受风;风没有到来的时候,又不断地思念山风,“我知道,吹过林中的风很快就会来,它会将这片曙红,天空的鸟痕,美丽的叶片,一丝丝,一片片,捏起,浸染在这幅秋山的水墨之中,化作清澈的空气和明朗的日照。”这样的思念分明是物我一体的思念,就像一片树叶想念另一片树叶。endprint

秋其的散文不仅仅是直抒性灵,也有关于人物写实的,比如《关于慧远路37号的记忆》三篇,其中两篇写的是人物。在这篇散文里,她写了租住庐山时候的遇到的世态人生,写了自己和他们的融合,写了在这个地方找到的新的人生支点,“我的笔尖也在纸笺上发出沙沙声,这是语言的飞翔和歌唱么?”秋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她又对普通平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比如对修鞋杨师傅,“杨师傅六十多岁,戴一顶褪色的藏青鸭舌帽,咪咪笑得很有意思。”当然,不仅杨师傅的相貌平和,更重要的是心地善良,“杨师傅很健谈,手摇着补鞋机,一边娓娓向我讲述一些庐山的风景和人事,有的神秘传奇,有的风起云涌,也有的仓皇动荡,悲苦凄凉……那些故事长长短短,在杨师傅手摇补鞋机的“嗒嗒嗒”的声中,无尽穿行。”她描写了杨师傅和大山之间的关系,是一部补鞋机,一把小锤子,一根绳线,已经与这座大山,与这个世界简单朴实地牵连。任何杰出的人物走出了呼风唤雨的那段时空,就会还原为一个普通人,就像在庐山这位修鞋的杨师傅,好像已经洞察到了从高处跌到低处的惨痛,干脆就在一条小街道,以补鞋机、小锤子为生。“我的孩子竟然迷上他手中的小锤子。从此我时常会翻找出一些有用没用的鞋子,带着孩子去那条小巷看看他”,岁月里的温暖正是秋其散文的主流。

生活在秋其的眼睛里是灵动的,同时也是朴实的。对于秋其来说,生活里的朴实主要是通过生活里遇到的人物来表达的。《苦柚》是写丈夫的姐姐,主要写姐姐不幸的爱情,但是又没有展开,只是叙述道“那个缺席的新郎,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迟迟未来呢?那个夏天,一阵风吹过,姐姐的爱情就枯萎了。”文字的暖意不在于写姐姐的凋零的爱情,而是写她现在的平静生活。人不管遇到怎样大的变故,还是要生活下去的。散文《那里》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浪漫情结,女儿想住进鸢尾花里,作者年轻的时候曾“想过住到列车上。”后来“还有一阵子,我想住到民国时期”,“09年朋友陪我看《阿凡达》,我又想住到潘多拉星球去。”总之,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学想象力,这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幸福的资源。

秋其是从2012年登陆岁月论坛,以散文《那一条溪流,那一片金黄……》敲开《岁月》论坛的大门,已经引起众多文友和编辑的注目和关心。《岁月》是一个文学家园,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的成长,秋其即是其中的一位,这是文学的幸运,也是秋其的幸运。秋其不仅写散文,还写小说和评论,她是一位有实力的年轻作者,笔者相信她会用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师傅散文月亮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风车(短篇小说)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