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探微
2014-11-21蔡燕
蔡燕
真理是相对的,是受科学发展和人类认知程度的影响的。满足于知识现状而没有批判精神,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言,是一种阻力。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而接触的知识也已经出现人类尚未完全解决的疑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和自己的见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能够高度总结概括人类及其他物种进化发展的生命科学史来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和生命科学史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有严格推断做基础并且机智灵动、清晰敏捷的思维,是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进行判断、评判、鉴赏、审定等的思维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个体客观评价自己和整个世界;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新感悟的产生,进而作出正确的行为判断;有利于创新和建设性意见的提出。
生命科学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研究观点和态度,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生命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是人类思想解放,与暴力、专横、错误、迷信等进行斗争,最终逐渐成熟,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生命科学史以解释生命科学的发展为目标,解释真理被逐步发现的过程。广义的生命科学史可以说是人类的思想史和文明史。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教育大都注重要求和强化学生的服从性,而不允许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和高考重要性的强压下,课堂教学多以大容量的重点知识灌输为主,于是导致了多数学生思想独立性差,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于评价、探索和发展等活动的进行有着最基本的作用,并且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教育方式方法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生命科学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不断的进步和创新的。因此,利用生命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不仅是学生健全思维的需要,而且也是高中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生命科学史知识储备欠缺。
大多数教师对生命科学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教材,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上,导致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生物课堂教育教学无法深入,更不要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缺乏,在运用时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2.教师对生命科学史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部分教师对教育中引入生命科学史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往往被忽略了。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仅仅是吸取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知识和思维的塑造举足轻重。
3.运用生命科学史进行探究的力度不够。
知识的探究不应该停留在知识表面,何况生命科学史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所体现的知识。生命科学史的引入,教学上要求探究、发问、实验等,通过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实现学生思维的丰富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目前这方面的力度仍不够。
五、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注意事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安静的教室环境不一定就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反而可能使学生反应冷淡,减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营造活泼、温暖、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放自我,主动接受知识,大胆猜想和质疑,并且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想。
2.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
教师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教师不可让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这样只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师生间要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建立合理的考评标准。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不论是什么科目,在新课程教学下,都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开放性试题、探究性实验试题等新题型的考查与改革。考评标准创新了,才有利于教育和教育成果的创新。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兴趣的激发、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决定了他们能否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能否形成创造意识。因此,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3]余自强著.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