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思考
2014-11-21刘刚
刘刚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化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转变对化学学习的态度,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化学教师虽然认识到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但在实验教学中,依然用传统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验教学中,由教师个人演示的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由于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变,很多学生缺少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得不到探索发展的机会,探究学习的兴趣受到了压制。即使学生参与了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做实验,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机械地记忆,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发现,探究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发展。
2.学生实验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渴望在实验的过程中
,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能够亲自参与设计,亲历实验过程,获得个体体验。同时,学生也希望在探究性实验的重难点处能够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虽然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对学生实验缺乏应有的引导,有时甚至直接提供具体的实验结论。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很多实验课成了学生的放松课、自由活动课。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多数高中化学教师都学习了新课改中关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知识,也观看了许多的课堂实录,但在具体教学中,还是很难有效地开展实验课的探究性教学。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学观念
要保证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有效运行,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保证高效的行动。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作为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化学实验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应该得到凸显。通过实验,要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把握物质在实验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获得探究学习的快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获得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2.积极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演示实验为主,即使开展一些学生实验,也因为教师的过多参与,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提高的机会。因此,新课改下,要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性实验的积极性,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教师让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获得发展。比如,在实验探究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自主实验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开展相关的探究性实验活动。又如,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等。只要教师立足学生,探究本体,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实验探究性教学方法。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利用器材合作开展实验,活动内容如下:将一支小试管中红色的品红试液迅速倒入另一支带塞子的“空”试管(里面收集有无色的SO2气体),然后振荡试管,品红试液的红色迅速消失,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神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实验的奇妙现象,分析这种现象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化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来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根据所学酸碱知识,进一步设置更多的验证酸碱变化的实验。通过奇妙的变化来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其化学变化和性质。这时再适时地引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化学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解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科学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