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2014-11-21林卫兵
林卫兵
新课程十分重视发展性评估,而课堂提问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发展性评估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在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层次不高、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提问;有些问题缺乏科学的设计,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的数量过大,应对这些问题时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没有深入思考;有些问题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有些问题流于形式,只对优秀的学生有思考价值,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思考,或者问题不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等等。总之,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无效或低效的提问,长期下去,势必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提问。所谓复述型提问,就是让学生复述一下已经学过的内容,或者是预习浏览后的内容。这是属于层次不高的提问,但有很大的教学作用,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或者能检查学生是否将有关的化学概念记住。比如,在学生预习了溶解度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谁能复述一下溶解度这个概念?初中化学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记忆,如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性提问进行检查,检查本身也是一种督促。
2.思考型提问。这类型的提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是对某个知识点或原理的深入分析,具有拓展知识、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化学变化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简单的思考性问题: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吗?为什么?又如,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煤在空气中燃烧后,煤渣的质量为什么小于煤的质量?是不是有些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探索型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并不是想让学生直接回答出来,而是想让学生去科学探究。如在进行饱和溶液的教学时,让学生利用食盐、水等药品配制食盐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食盐能无限制地溶解在烧杯中的水里吗?又如,在学习CO2性质的时候,当CO2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时,可以这样问学生:CO2气体为什么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其实,提问的类型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种类型的提问并不是单线条式地向学生呈现,而是相互交织、融合为一体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有效地将各种类型的提问进行组合,才能称为有效提问。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1.精心设计。虽然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并不等于说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越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多、太碎,学生只能忙于应答,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地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了“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无效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再多,又能产生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取决于问题的多少,而是取决于问题的质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尽量提出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2.掌握节奏。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究竟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这个就是提问的节奏。一般来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应该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匹配。如果问题的难度较大,就应该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但并不是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越多越好。教学实践表明,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少,学生回答不出来,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多,则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同样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全面照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手段同样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照顾到各种类型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回答一些复述性的问题,而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思考性的问题,或者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叫催化剂?(这个问题可由学困生回答);催化剂概念中,能不能将“化学性质不变”改成“性质不变”?(这是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应由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回答)
总之,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位教师探讨、研究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