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2014-11-21张文
张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中学”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有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所必需的大量实验器材,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既能弥补课堂教学实验的不足,又能为领悟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领悟能力强、潜力较大的学生提供发明创造、一展身手的平台。
物理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小实验、小探究,这些实验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加以验证、演示,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去观察总结。对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学生是怀有极大兴趣的,大部分学生都想自己动手试试;也有学生,尤其是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究思路,他们很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试一试。此时实验室的开放就为他们提供了条件。在学习声音之后,我们班有个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将一个小喇叭连到一个鼓面的侧端,在鼓面上放上一个玩具小人,当音乐响起时,就可以看到玩具小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在鼓面上翩翩起舞,很是有趣。
在物理实验室里,由于长期的使用、积累,会有大量报废的器材,有的是学生在实验时损坏的、有的是超出使用年限、也有的是由于课改而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器材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时还占用了实验室的空间。此时,我们可以让这些器材充分发挥余热,将它们“开肠破肚”,曝光其“见不得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二、精心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快乐
物理小实验一般不需要精密、繁杂的实验仪器,也不需要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具有贴近生活,取材容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等特点。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带电体性质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后自找器材做个相关的小实验,第二天活动课上进行汇报展示,评出优秀的小实验进行奖励。结果第二天学生展示出各式各样的小实验,精彩纷呈,让人惊喜不断。有一位学生以的魔术表演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找了个比乒乓球稍小一点的泡沫小球,手上戴着薄丝手套,右手伸开,摩擦后的小球被吸引在手下面,还在不停地旋转。表演时,那幽默的语言,奇妙的现象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布置物理小实验时,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就应让学生自备;凡是学生可以做的实验,就应让学生动手去做。此外,我们还经常开展模型制作、实验调查、小发明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麻烦,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慢慢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成绩也变好了。
三、用生活用品做实验,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用生活用品做实验,成本低、效果好。
在《摩擦力》教学中,对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牙刷的形变来帮助学生理解:演示时,将牙刷带有毛的一面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握住牙刷的柄,轻轻地向前推或向后拉,但仍然让牙刷保持静止状态,此时,我们会看到牙刷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会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显著,一目了然,这个演示实验形象地说明了牙刷的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关系。
利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做实验,让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让科学研究走下神坛,走进学生生活、学习之中,既能大幅提高实验开出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也是培养学生和教师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