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思维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
2014-11-21季永金
季永金
物理难学,难在理性的成分太多,严格的分析、模型的抽象、概念规律的得出、严密的运算和推导……一切都那么讲究逻辑性,都那么抽象;难在学生无法领悟物理概念、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虽然教师讲授时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而学生听起来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致无法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教材的活动中,通过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展示教师思维过程和剖析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索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理解概念、规律。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教材的潜在思维特征,其中学生探究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而教师的思维活动,则表现在:一是如何处理教材,揭示出教材的思维特征;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卓有成效,三者的关系为:
注意把握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每一种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使三种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路、教路和教材思维特征水乳相融,混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似“行云流水”,从而顺利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一、加强教材研究,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前人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与事实的观察,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抽象、归纳、总结而成的,它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物理教材中概念、规律的教学,有时不仅再现了前人的这种思维活动,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揭示教材的这种思维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探究,
一步一步地品味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从而理解概念、规律,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讲授自感概念时,在引出课题之后,可紧接着向学生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装置,并让学生猜想电路通、断电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利用刚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自己归纳结论。最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充分揭示了教材的思维特征,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构建自感概念过程的分析、探索,顺利掌握自感概念。
再如在讲述洛伦磁力概念时,可通过以下步骤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掌握洛伦磁力概念。第一,让学生回忆:(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2)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实质;第二,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提出安培力是由大量运动电荷所受磁场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假设;第三,利用电子射线管进行验证,并用左手定则来判别偏转方向;第四,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让学生从F=BIL出发,利用数学方法导出f=Bqv;第五,组织学生对洛伦磁力和安培力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洛伦磁力方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电荷的电性、磁感应强度方向间的联系,结果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了洛伦磁力概念。
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让学生通过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探究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概念规律的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努力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的“教”应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思维方法没有掌握,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疑点,为学生的思维“搭梯”、“架桥”。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类比、示范等方法来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将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快速”、“高度浓缩”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稚化后展示给学生,重点是向学生讲述:我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处理的,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
如在讲述电场强度时,学生常对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的比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1)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能否可以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
强弱?让学生利用实验演示电场力是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2)联想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用位移的大小,而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3)进行迁移、类比。教师如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F/q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并加深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
再如,在分析恒定电流动态电路时,如图1所示,当R3的滑动触头向b点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和R2上消耗的功率将如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由电阻R3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
算规律推出外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利用全路
姆定律推算出总电流的变化,接着推出内电压U内
和端电压U的变化,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推出电流表、电压表和R2上消耗的功率的变化。其思维流程如下:R3↑→R总↑→I↓→U内↓→U↑→I1↑,P2↓。
三、加强信息反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能力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诱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感性材料,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及时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捕捉错误信息,剖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示范,求得学生思路和教师思路的共振。具体来说,一是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不自觉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二是利用课堂提问、练习(判断、选择、改错、纠错)等方式来有意识的诱错,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对学生
的思维障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从中点拨、引导,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如在讲述加速度概念时,在建立起了加速度概念之后,可设计如下一组判别题让学生来判别:(1)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a与Δv混淆);(2)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a与v的混淆);(3)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的加速度均等于零(忽视v是矢量);(4)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v与Δv混淆)。通过让学生回答,再讨论并举例说明,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纠正对加速度的错误认识。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注重揭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思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endprint
物理难学,难在理性的成分太多,严格的分析、模型的抽象、概念规律的得出、严密的运算和推导……一切都那么讲究逻辑性,都那么抽象;难在学生无法领悟物理概念、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虽然教师讲授时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而学生听起来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致无法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教材的活动中,通过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展示教师思维过程和剖析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索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理解概念、规律。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教材的潜在思维特征,其中学生探究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而教师的思维活动,则表现在:一是如何处理教材,揭示出教材的思维特征;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卓有成效,三者的关系为:
注意把握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每一种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使三种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路、教路和教材思维特征水乳相融,混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似“行云流水”,从而顺利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一、加强教材研究,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前人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与事实的观察,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抽象、归纳、总结而成的,它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物理教材中概念、规律的教学,有时不仅再现了前人的这种思维活动,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揭示教材的这种思维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探究,
一步一步地品味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从而理解概念、规律,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讲授自感概念时,在引出课题之后,可紧接着向学生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装置,并让学生猜想电路通、断电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利用刚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自己归纳结论。最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充分揭示了教材的思维特征,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构建自感概念过程的分析、探索,顺利掌握自感概念。
再如在讲述洛伦磁力概念时,可通过以下步骤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掌握洛伦磁力概念。第一,让学生回忆:(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2)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实质;第二,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提出安培力是由大量运动电荷所受磁场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假设;第三,利用电子射线管进行验证,并用左手定则来判别偏转方向;第四,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让学生从F=BIL出发,利用数学方法导出f=Bqv;第五,组织学生对洛伦磁力和安培力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洛伦磁力方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电荷的电性、磁感应强度方向间的联系,结果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了洛伦磁力概念。
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让学生通过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探究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概念规律的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努力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的“教”应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思维方法没有掌握,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疑点,为学生的思维“搭梯”、“架桥”。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类比、示范等方法来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将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快速”、“高度浓缩”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稚化后展示给学生,重点是向学生讲述:我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处理的,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
如在讲述电场强度时,学生常对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的比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1)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能否可以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
强弱?让学生利用实验演示电场力是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2)联想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用位移的大小,而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3)进行迁移、类比。教师如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F/q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并加深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
再如,在分析恒定电流动态电路时,如图1所示,当R3的滑动触头向b点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和R2上消耗的功率将如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由电阻R3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
算规律推出外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利用全路
姆定律推算出总电流的变化,接着推出内电压U内
和端电压U的变化,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推出电流表、电压表和R2上消耗的功率的变化。其思维流程如下:R3↑→R总↑→I↓→U内↓→U↑→I1↑,P2↓。
三、加强信息反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能力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诱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感性材料,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及时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捕捉错误信息,剖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示范,求得学生思路和教师思路的共振。具体来说,一是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不自觉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二是利用课堂提问、练习(判断、选择、改错、纠错)等方式来有意识的诱错,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对学生
的思维障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从中点拨、引导,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如在讲述加速度概念时,在建立起了加速度概念之后,可设计如下一组判别题让学生来判别:(1)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a与Δv混淆);(2)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a与v的混淆);(3)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的加速度均等于零(忽视v是矢量);(4)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v与Δv混淆)。通过让学生回答,再讨论并举例说明,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纠正对加速度的错误认识。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注重揭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思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endprint
物理难学,难在理性的成分太多,严格的分析、模型的抽象、概念规律的得出、严密的运算和推导……一切都那么讲究逻辑性,都那么抽象;难在学生无法领悟物理概念、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虽然教师讲授时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而学生听起来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致无法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教材的活动中,通过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展示教师思维过程和剖析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索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理解概念、规律。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教材的潜在思维特征,其中学生探究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而教师的思维活动,则表现在:一是如何处理教材,揭示出教材的思维特征;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卓有成效,三者的关系为:
注意把握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每一种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使三种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路、教路和教材思维特征水乳相融,混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似“行云流水”,从而顺利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一、加强教材研究,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前人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与事实的观察,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抽象、归纳、总结而成的,它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物理教材中概念、规律的教学,有时不仅再现了前人的这种思维活动,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揭示教材的这种思维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探究,
一步一步地品味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从而理解概念、规律,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讲授自感概念时,在引出课题之后,可紧接着向学生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装置,并让学生猜想电路通、断电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利用刚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自己归纳结论。最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充分揭示了教材的思维特征,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构建自感概念过程的分析、探索,顺利掌握自感概念。
再如在讲述洛伦磁力概念时,可通过以下步骤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掌握洛伦磁力概念。第一,让学生回忆:(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2)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实质;第二,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提出安培力是由大量运动电荷所受磁场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假设;第三,利用电子射线管进行验证,并用左手定则来判别偏转方向;第四,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让学生从F=BIL出发,利用数学方法导出f=Bqv;第五,组织学生对洛伦磁力和安培力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洛伦磁力方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电荷的电性、磁感应强度方向间的联系,结果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了洛伦磁力概念。
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让学生通过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探究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概念规律的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努力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的“教”应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思维方法没有掌握,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疑点,为学生的思维“搭梯”、“架桥”。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类比、示范等方法来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将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快速”、“高度浓缩”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稚化后展示给学生,重点是向学生讲述:我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处理的,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
如在讲述电场强度时,学生常对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的比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1)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能否可以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
强弱?让学生利用实验演示电场力是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2)联想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用位移的大小,而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3)进行迁移、类比。教师如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F/q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并加深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
再如,在分析恒定电流动态电路时,如图1所示,当R3的滑动触头向b点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和R2上消耗的功率将如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由电阻R3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
算规律推出外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利用全路
姆定律推算出总电流的变化,接着推出内电压U内
和端电压U的变化,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推出电流表、电压表和R2上消耗的功率的变化。其思维流程如下:R3↑→R总↑→I↓→U内↓→U↑→I1↑,P2↓。
三、加强信息反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能力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诱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感性材料,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及时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捕捉错误信息,剖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示范,求得学生思路和教师思路的共振。具体来说,一是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不自觉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二是利用课堂提问、练习(判断、选择、改错、纠错)等方式来有意识的诱错,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对学生
的思维障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从中点拨、引导,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如在讲述加速度概念时,在建立起了加速度概念之后,可设计如下一组判别题让学生来判别:(1)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a与Δv混淆);(2)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a与v的混淆);(3)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的加速度均等于零(忽视v是矢量);(4)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v与Δv混淆)。通过让学生回答,再讨论并举例说明,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纠正对加速度的错误认识。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注重揭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思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