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能
2014-11-21徐建芬
徐建芬
物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让课堂“活”起来。而平时我们在物理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好像也很活跃。但仔细思考后会发现:整堂课只有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般地观看,机械式地记录,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空间。教学过程中,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一节貌似成功的公开课《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片段:探究“液体蒸发吸热”(初二物理)
师:蒸发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吧!在我们的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同时注意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什么感觉?把你观察到的、体验到的记录在导学案上。(学生二人一组,时间为0.5min)
师:时间到,老师请最先完成的组来汇报。
生1: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过一会儿,酒精会变少,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蒸发现象。同时,手背上涂酒精处有凉凉的感觉,这意味着酒精蒸发时需要吸热。
师:很好!别的组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啊?
生齐说:是的。
师:刚才我们体验到了酒精蒸发要吸热,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用ppt呈现,大概过了1min,请学生来汇报。)
师:哪一组先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生2: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说明酒精蒸发要吸热。
师:很好,其他组同学是否也得到了同样的现象?
生3:是的。
师:我们又得到了蒸发的一大特点(点一下ppt),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
乍一看,上面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既有学生的动手实验,又有学生实验后的汇报。学生在体验和实验中似乎都掌握了液体蒸发需要吸热的特点。但仔细推敲一下,笔者发现其中一些问题。
二、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1.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布置好实验任务后,就由着学生动手实验,而自己只是看好时间不能超时,否则后面的环节时间会不够。至于学生活动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根本不去关注,也无暇去关注。
实验结束后,学生的汇报其实也只是将导学案的填空做一下,读一下。这样做确实会让课堂少很多“意外”,教学环节也许会因此而更流畅。但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通过学案填空的形式表述实验结论,框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没有真正参与
这里的师生互动方式也存在问题,教师只是和个别优等生在对话,请的是“最先完成”的学生来汇报,其他学生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当然也就捕捉不到课堂教学中潜在的一些教学资源。表面看学生全懂了,实则是把问题掩盖了,当然在课后的练习中问题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如,有学生认为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温度升高。还有学生认为,液体蒸发时需要放热,温度下降。总之,学生对蒸发吸热的实质(液体蒸发这个过程需要能量的支持,需要向自身或依附的物体吸热,而依附的物体是被吸热的)没有理解透彻。
3.学生缺乏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就要鼓励学生求异,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这里教师在最先完成的组汇报完实验结果后,似乎也很公平地给予了其他同学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教师在课上会这样问:“很好,别的组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啊?”“很好,其他组同学是否也得到了同样的现象?”但是,我们聪明的学生是不会忽视教师发问前“很好”这两个字的。这明显是教师对前面同学回答的肯定,这时即使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在公开课上,他也不敢说出来,因为他可不想让自己当众出丑,也不想让教师下不来台。因此,这样的提问只是走形式而已,相当于是废话。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动脑筋,一味地依赖教师,等待教师的讲解,等现成的答案的不良习惯。
透过这一似乎成功的教学案例,我们深刻反省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三、改进教学行为的对策
1.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生成
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联系到教学上,说的就是好的教学效益必然来自于精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变得杂乱无章;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化的操练。对我们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如在上面的课例中,在手背上涂酒精有凉凉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去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的话,就可能认为是酒精的温度比皮肤的低造成的,也可能是酒精有麻醉的效果……学生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想法,思维也因此而活跃起来,跳动起来。这样的预设是以生成为目标的,为学生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教师应心中装着我们的学生,为我们的学生去搭建个性张扬的舞台,激活学生心中的那个小小的“涟漪”,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2.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巧妙点拨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点拨与评价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对不同声音的真诚呼唤,才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争辩意识。
在刚才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猜测是“酒精的温度低而造成的”时,教师可以问问:那空气的温度也比皮肤的低,为何手背的其他地方没感到凉凉的?学生会认为是酒精的温度比空气的还要低。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去引导:你的思维非常敏捷,猜得也合情合理,那接下来,你准备用什么器材?怎样去设计实验验证呢?学生用温度计先测了酒精的温度,再测教室内空气的温度,结果温度一样。怎么回事呢?在学生急切但又摸不着北的时候,教师就及时点拨:看来不是酒精的温度比空气的低造成的,那你能否去试试,一只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酒精,一只不涂,放在空气中试试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当学生尝试之后,就会茅塞顿开:原来酒精在蒸发的时候,温度计的示数下降了,也就是我们的手背感到凉爽的原因。至此,也就明白了酒精在蒸发时要吸热。这样寓点拨于评价之中,通过教师真诚的关注,精彩的评价,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3.鼓励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能力
不知哪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会使每一位人都成为名人乃至伟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大胆尝试。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意见或奇思妙想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如上面教学片断中,学生回答: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发现温度计的示数降低,说明酒精蒸发要吸热。当教师得到了心中最理想的答案后,习惯性地说了“很好”,会让很多学生都感到疑惑、失望:明明自己看到了不同的现象——温度计示数会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保持不变,教师为什么会不给自己表达、争辩的机会。如果教师当时能给其他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这节课将会更精彩,学生在对蒸发吸热理解更透彻的同时,也会由于教师的认可而更加乐于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咨询者、观察者、示范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一个个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概念,让学生大胆猜测、主动探究,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让他们乐在其中,爱上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具有生命的气息和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