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三历史复习

2014-11-21张存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史料高三知识点

张存凤

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都认为:史料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史料教学在新授课中已经被关注,而史料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尤其重要。其理由有二: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说明通过史料学习,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适应高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主观试题的唯一题型,就是选择题部分,材料型选择题也在不断增多,所以,运用史料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史料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夯实基础

进入高三,首先是一轮复习,一轮复习讲求夯实基础。我们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史料,通过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人教版教材中有“导言内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课”、大量的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等。这些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启发性。“导言”一般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同时也是为了引出课文中某个重要知识点,可以看做是某个知识点的背景。如:人教版《必修一》(以下都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第8页:用秦统一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的争论导入,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秦治国方案的兴趣,实际上也讲述了秦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学思之窗”含有重要的史料,并辅以“思考题”帮助学生消化。如第24页: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配以两个简单的简答题,让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即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历史纵横”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点的补充和延伸,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如第11页:介绍了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郡县制。“资料回放”引用的是历史原始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既论证了历史结论,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第79页: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很直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方针。而“学习延伸”就是一道小的材料解析题,应好好加以利用。另外,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图和图片资料,有的图片和地图还配有文字解释,这些都是一轮复习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料。

二、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史料,加深理解

依照高考要求,仅仅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还远远不够,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重点难点内容都配有史料,没有史料说明,教师空洞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补充史料以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的补充主要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进行,因为二轮复习不再重基础,而是就重难点知识进一步讲清、讲透,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教师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教材只用“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一句话概括,却没有相关史料加以解释说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重要考点,学生很难掌握,往往是做到相关题目时得分率很低。所以我们讲述该点时就应该补充史料,比如可以增加有关西安事变 、庐山谈话、共产党改编军队和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方面的史料,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轮复习中,教师除了要讲清、讲透重难点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辅以一定量的试题加以练习、巩固 ,所以补充课外史料,还可以借助于一些高质量的材料题,通过做题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现代中国经济史中关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问题,要学生直接从课本内容中把它整理出来,学生很难做到,即使做了,也很难概述完整。如果我们借助于相关材料题,给予一定的史实提示,学生就能很快联想到课本内容,比较轻松地将该知识点概括出来。我在讲解该知识点时,给出了下列这道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有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在阅读了三则材料后,很快联想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指导,提升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无论是对教材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课外史料,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方法指导。对于史料的运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读不懂史料,抓不住核心信息,无法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最后只能照抄材料原文;或者完全不按照材料,只搬出课本中一些不相干的知识点,草草结束。 因此, 高三复习过程中,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对史料运用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引导学生读懂史料

许多学生做题时往往是题目还没有看清就急于下笔,结果答案离题万里,事后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其实问题出在读题目太快,心态不够沉着,生怕做题时间不够或者急于完成题目。因此,对史料要引导学生读慢些,多读两遍。慢才能真正读懂,才能逐字逐句地读,才能注意到字里行间的真实含义。一遍读不透,应该反复多读两遍。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当面对完全陌生的材料时,一遍就能读懂读透的情况其实是罕见的,更应该多读几遍。同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动笔在材料上画一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题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对史料分层次

要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解,分解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标点符号对史料分层次。特别是史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往往这些符号分开的就是一个层次。

3.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和关键词

中心句和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正是因为善于找出关键词,把握史料的核心含义。因此,在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中,应教会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和关键词。比如:关注史料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往往包含一段话的主旨,就是中心句;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历史专有名词等往往就是关键词。

4.引导学生适时地将史料与史实有机联系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史实非常熟悉和清楚。学生必须读书,在通读历史课本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且每读一次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新发现,发现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这样才能把知识与史料对号入座,而不至于张冠李戴。

总之,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如果能精心地指导学生研究、运用史料,并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定能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三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高三·共鸣篇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我把高三写成诗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