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4-11-21王镛
■王镛
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乡村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广播、电影、电视发展到报刊杂志、上网、广场舞等,各类健身及自娱自乐的文艺队伍十分活跃,加之配合中心的文艺演出及各类民间文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得到娱乐,获得享受,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认为还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努力探索。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文化虽得到长足发展,但不少镇村领导班子对农村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目前,农村的文化活动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观看的多,参与的少,群众只是观看,饱饱眼福,没有满足参与其中的快乐;二是派来的多,自发的少,县级以上文艺队伍送文艺下乡的多,而社区、镇村自发组织的定期不定期的文化活动少;三是组织赛事的多,互动交流的少。一般都是县级以上组织的各类文化赛事活动,而镇级范围内的文化互动少得可怜,村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更为罕见。少部分社区、村组虽然建立了文艺队伍,但演出节目的质量不高,内容低俗的现象比较普遍,需要在加强建设的前提下,对其规范和管理,提高他们的质量,确保为基层群众送上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就我镇而言,全镇共一个社区,13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庄,目前只有两个群众文艺团队,人数仅在40人左右。这两支队伍是自发形成的,整体素质不高,活动也不够正常,只限于春节期间活动,平常是有名无实。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繁荣农村文化需要政策的引导及社会的共同扶持。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镇村财力不足,文艺人员缺乏、领导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制约。稳定的财力支持是群众自发性文艺活动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活动在运作和发展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否则将影响活动质量和人员的积极性。为此,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完善多元投入,有效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拓宽阵地、建设队伍、开展活动。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民生工程来抓。社会各界要关心和支持农村文化的发展,担任农村“经济顾问”的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实现企业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共荣,也可以通过冠名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扶持。社区文化队伍要和农村文体队伍结对,开展政策性的交流互动活动,不断帮助提高农村文体队伍的创作和演出水平。
2.农村文化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目前,农村文化发展还存不平衡现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在“送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种文化”活动,坚持“送”与“种”相结合,既发挥县镇有关单位的优势,丰富文化的运输内容,又调动农村自身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内生机制。“种文化”需要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要因地制宜抓好“五个一批”:即建设好一批设备齐备、功能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抓好一批适应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队伍,培养一批能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文化能人,树立一批有辐射作用、带动性强的文化示范村,开展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促使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文艺队伍在推动农村社会和谐中能发挥生力军作用。农村文艺队伍的成员来自不同家庭、行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他们通过经常性的排练和同台演出,形成一个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团队,队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不计回报,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共同出力,在农村往往有很广的联系面和很高的威信。一些文艺团队的骨干能主动为农民调解矛盾,排忧解难,交流生产技能,还把乡风民俗、文明风尚、党的政策导向等内容编排到文艺作品中,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政府要出台政策,整合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有力提高文艺队伍覆盖率,促使文艺人才参与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演出质量、效果大幅度提高。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是组织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这项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而落实的点就在于组建文艺队伍,每个村都应组建一支文艺队伍,每个自然村庄都要有广场舞蹈队,那么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将会得到保证。人人参与文化活动,就好像人人沐浴天上的阳光,吹拂春天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前提。要开展文化活动,阵地是基础,没有文化阵地很多活动无法开展。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确保到位。镇村要建立一批设施齐全的活动场地,每个村庄要有文化室和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正常开放,搞好管理,保证群众及时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加强群众文艺团队业务培训是农村文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群众文艺骨干素质的提高是各个文化团队形成凝聚力,打造活动品牌的关键,也是农村文化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一是由镇级文化部门牵头,一方面开展文艺培训讲座,文艺观看学习和开展文艺交流学习活动,加强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的组织者和文艺骨干的技能培训和辅导;另一方面发挥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基地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下一层次的文艺人员的培训工作。二是借助学校艺术师资的辅导力量。分布在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着较高的专业特长,使之成为文艺团队的辅导老师,甚至是骨干成员,对农村基层文化团体的成长大有益处。三是聘请专家顾问为艺术指导,为剧本创作、演员培养、节目排练给予辅导和提高。通过多方努力,让农村的文艺队伍的演出技巧和水平得到提高,不断提升农村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
6.建立农村文化工作管理机制是农村文化长效发展的有力保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注意文化阵地的建设和业余文艺人才队伍的配备,落实对成绩优异的基层奖励政策,细化文化工作考核办法。一是建立农村文化的数据库和文艺人才的数据库,不断促进提高演出队伍覆盖率和人员人才的参与率。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基层文化的业务水平,工作实绩,按照惯例权限分级定期组织评价考核活动。与此同时,文化体育、民政部门要对镇村文化团队的组织建设加强指导,帮助有关组织者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同时指导帮助团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年度评比中有据可查。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农村文艺汇演,邀请各基层演出队伍自选节目参演,每年对优秀的作品、有杰出贡献的文艺人才以及文化活动成绩显著的镇村予以表彰奖励,全面提升他们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荣誉感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