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使相逢应不识:电影《归来》的爱情悲歌

2014-11-21王海霞

电影评介 2014年12期
关键词:陆焉归来丹丹

王海霞

最近,根据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以其细腻、精致、平淡、含蓄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引起影坛内外的瞩目。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山楂树之恋》文革时期爱情的主题,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的政治文化气候中,被“误判”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女被迫分离二十年后重新归来,却发现一直心心念念牵挂自己的妻子冯婉瑜因失忆不认得现在的自己,做出种种努力都没能让妻子重新认得自己之后与妻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同等待那个永远不可能归来的自己的故事。陆、冯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谱写出一曲人性和爱的赞歌。

一、时代烙印的苦难

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的封面印有:“当政治与人生相遇,孰是孰非”[1]的字样,造成陆、冯二人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已经昭然若揭。当然,《归来》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拍摄的,影片的背景开始于文革,叙述的篇幅并不多,编导也没有刻意要评价历史,只是在平静的讲述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故事。但是出现在片中全场整齐挥舞红宝书、舞动的步枪和“坚定的眼神”的镜头,使我们不难联想到人性的扭曲。丹丹热切的渴望出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角色吴清华,因父亲逃狱受到工作组警告怕影响自己前程的丹丹不认自己的父亲并告发给工作组,使得逃狱出来不顾生命安危也要跟妻子见上一面的父亲重新被抓,因此导致冯婉瑜为救丈夫被方师傅欺凌和后来的失忆,最终造成陆、冯二人爱情悲剧。文化大革命那个狂热的、群魔乱舞的年代特有的环境氛围不言而喻。悲剧的直接根源就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美好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影片正是以陆、冯二人惨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小见大地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给人生造成的难以消弭的烙印。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伤疤——陆、冯二人煎熬二十年难见一面;冯婉瑜随着那声声嘶力竭的“焉识快跑!”以及后来为救丈夫受到方师傅的欺凌而失忆;丹丹跳舞梦破灭成了纺织工人;陆焉识同学素珍的丈夫大卫的自杀且陆焉识在得知大卫自杀后只是出奇冷淡的“哦”了一声,是司空见惯了?还是被整怕了不敢有所反应?抑或是二者都有?我们不得而知;就连欺凌冯婉瑜的方师傅及其家人也是受害者,文革使方师傅成了妖魔,当陆焉识拿着饭勺去找方师傅寻仇时才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破不全的家庭,方师傅的妻子也在等待着他的归来。加害者与被害者彼此注目,折射的正是一个时代的荒唐,文化大革命成为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创伤。

二、重聚的错位

饱经坎坷的陆焉识苦苦煎熬了二十年后获得平反,兴冲冲地拎着行李回家团聚,然而这时的冯婉瑜失忆了。这意外的变故使陆焉识尴尬的变成了家庭中的局外人。于是陆焉识尝试种种办法,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冯婉瑜的心却一直为其心目中的焉识停留着。故人归来,焉能识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这似乎成为一种宿命。如果说冯婉瑜在遭受了种种磨难后固执的选择了向回眺望,那么陆焉识则表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丈夫的担当。如何重新走进自己的家门?如何照顾生病的妻子?怎样实现对一对正常夫妻来说最简单不过的厮守?都成了陆焉识必须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现实和内心的深情迫使他做出了最荒诞而又最合理的选择。他想尽办法,变换身份:修琴的、念信的……他归来后的全部心思都致力于唤醒妻子这项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效果的事业上。许多年过去了,而陆焉识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最终,作为冯婉瑜归来的丈夫却成为名符其实的陌生人。而冯婉瑜每个月的五号到火车站接丈夫则成了她后半生的功课。影片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重复,简直成为一种仪式。冯婉瑜一直在等永远也等不到的人,哪怕爱人就在身边。相识不能相逢,相逢不能相识,夫妻二人成了泰戈尔笔下最遥远的距离。他们二人都在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对方。影片最后,多年以后冯婉瑜的仪式照常进行,只不过这次有爱人相伴,陆焉识陪着冯婉瑜举着“陆焉识”的牌子等待自己。雪中屹立的他们,仿佛就是爱情的雕塑,奏响的是时代无声的悲歌。

这部作品,李安称之为“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2]主人公西西弗斯般的命运正是存在主义的有力注脚。夫妻二人生命中永无休止的苦难成为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加缪把西西弗斯救赎而不得的命运隐喻为人类生活不可超越的困境,可是真正克服苦难的方式不是西西弗斯推动石头往复过程中的自我满足,而是选择石头对待苦难的方式,回到起点,苦难成为一个轮回。而此时,陆焉识救赎的唯一方式也是如石头一样回到起点,重新面对生活。

三、人性和爱的坚守

《归来》并非仅仅讲一个爱情故事,也并非要凸显时代对于个体的伤害,而是透过一个特殊的时代来折射人性,表达一个关于人性和爱情的隐喻。影片的动人之处正在于这个一家三口之家里的爱情、亲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陆焉识是一个英雄。二十年的迫害并没有把他打垮,对于一切的不幸,他沉默却坚持。他的伟大在于被浩劫摧残过的单薄身体的内心依然保留了深藏不露的情怀和爱情。为了见爱人一面,他跋山涉水逃到家门口却无惧红卫兵凶猛的围堵。明明知道自己的被抓是女儿丹丹的告密,却从没有一丝一毫的责怪和怨言,面对女儿的自责,他宽容的说:“我知道,怎么能怪你呢,要怪也怪我”。平反归来,面对着失忆的妻子,他“无处话凄凉”,虽然本该被安慰和愈合的是他自己。没有控诉,没有愤怒。他一心致力于做的只有一件事:尽一切办法唤醒妻子不离不弃直至多年以后最终甘于成为妻子身边的陌生人陪着她去接已经归来的自己。他的坚韧、百折不弯、宽容、对于妻子和家庭的执着使得陆焉识这个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冯婉瑜,这个沉默、谦和、执拗的妻子。时代、现实、他人、女儿于她全是伤害,全是插在心口上的利剑。可是这些全然不能阻挡她对丈夫的情深意重,绝不因为利益而背弃。她忍受着政治压迫,苦苦坚守。她的坚守在那个六亲不认的年代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对丈夫深沉无私的爱在于她那一双经常半含眼泪的眼睛,抽动的嘴角;在于那一声撕心裂肺的“焉识快跑”和对女儿丹丹的不原谅,甚至为救丈夫不惜被方师傅欺凌。她忘记了丈夫的模样,却始终记得丈夫“本月五号归来”,穿戴整齐的去火车站接归来的丈夫成了她后半生仪式化的功课……冯婉瑜——一个令人痛心,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深沉的思想内涵。《归来》看似只讲述了一个小家庭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是它却折射出关于文化大革命,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化解,如何放下历史包袱继续前进。这个命题给了观者思想上的一些启迪。电影并未直接触及,编导也无意于去碰触这些与影片不相关的事情。然而影片却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没有政治说教,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血泪控诉。“造成和解感情的,既不是仅仅否定了冲突,也不是公正地进行了报偿和惩罚,而是悲剧主人公以伟大崇高的气魄迎接了最后的结局。”[3]正如主人公陆焉识,在饱受磨难、历经坎坷之后,没有控诉,没有愤怒。他重构生活的方式是:与命运和解,并顺势而行。这不是一种对生活的消极隐忍,而是一种用活着的信念消解苦难的一种无声抗争。

结语

《归来》追求着张艺谋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同时人文情感有着日本影片的克制、内敛。光线的巧妙运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内心情感更为清冽。色调的偏灰使影片的年代感突显无遗,也更烘托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无力感和现实的残酷性。陈道明、巩俐二人成熟、饱满的表演把陆焉识、冯婉瑜这两个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使得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陆、冯二人饱受磨难而互相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在那个狂热的特殊时代谱写出一曲人性和爱的赞歌,彰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令观者无不为之动情、赞叹。

[1]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封1.

[2]中国新闻网.李安谈张艺谋《归来》: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EB/OL].(2014-03-31)[2014-07-01]http://history.sina.com.cn/art/dp/2014-03-31/095386557.shtml.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30.

猜你喜欢

陆焉归来丹丹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林丹丹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陆焉识形象论
电影《归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