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可辛电影探析: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2014-11-21

电影评介 2014年22期
关键词:陈可辛

张 静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电影《中国合伙人》最终以5.39亿的票房,创造他进军内地后最高票房记录。本文将以电影《中国合伙人》为例,从电影叙事、电影镜头、声音的运用、寻根文化的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对陈可辛的电影进行解读。

一、电影叙事

陈可辛在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他的电影中,常常把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进行故事类型的重组,拍出观众需要的温情电影。陈可辛说过:“我从来都是千方百计地拍和观众接近的电影,大众喜欢的电影,不要说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它就是大众电影,我从来不拍小众电影。”[1]

电影采用多重线索复调式结构,讲述三个内地人“中国式”成功的励志故事。影片包括爱情、友情和事业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插叙式的谈判事件。第二条线索为爱情线索。第三条线索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线索为友情、事业线索,可概括为三次相聚,两次别离。

陈可辛说:“《中国合伙人》包含了所有我喜欢的元素:情怀、回忆、怀旧、梦想、友情、创业,还有对美国的一种梦想和价值观,还有梦想从破灭到成功——都是很温暖的。”[2]

二、电影镜头

陈可辛的电影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对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他善于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善于变换运用镜头,注重聚焦表现人物内部、外部事件的冲突和情感的冲突。陈可辛常用摇镜头、特写镜头、俯拍、仰拍、空镜头等,这些镜头构成了如诗的电影语言。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决定选择什么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3]

对于摇镜头,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认为:“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4]大量运用摇镜头是陈可辛电影的一大特色。在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开头部分,成东青站在万人会场中演讲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进行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出“新梦想”公司的发展盛况,拉近了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对于特写,“导演在特写镜头里展现出自己诗的感受,揭示出事物的面貌和表情,这些表情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们反应了我们的潜在感情。[5]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三人在不同时期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特写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出来,展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例如孟晓骏机场送别,三人依依不舍的痛哭的特写画面,深入解读友情,彰显了人物的真性情。另外,陈可辛还经常运用慢镜头来表现深厚的情感等。

总之,陈可辛善于运用生活化的镜头展现生活细节,拓宽画面中的信息量,展现丰满而又真实的故事生活,表达诗意情怀。

三、声音的运用

陈可辛的电影中声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符合情感的人物语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音乐的运用上。他坦言:“其实我做人一直都很直白,没有什么东西放在心里,跟朋友聊天时什么都讲出来,朋友常说,再讲就没有想象空间了。我不能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一部别人觉得好的电影而改变自己的风格。”[6]陈可辛的电影里的人物语言,处处都彰显着鲜明的人物性格,将人物真实的心理传达给观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王阳婚礼上有一番对白:“千万不要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不要跟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上床;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种人物真实的心理表白,把长久以来积压的内心情感倾吐出来,让银幕内外的人能直观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处境,同时又不失幽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周传基在《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提到:“每一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恰当的时代音乐远远胜过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7]例如,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歌曲《花房姑娘》、《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等歌曲,在上世纪90年代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这些歌曲代表了那个时代中人物的纯真岁月。陈可辛将经典歌曲放到这样一部青年奋斗史中,受众很容易被带回到充满泪水和汗水、痛并快乐着的上世纪90年代。这类经典、大众化音乐的加入,营造出一种亲切感,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

陈可辛经常借用经典音乐给电影注入细节,表现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在电影《甜蜜蜜》中,一首邓丽君的《甜蜜蜜》打动了无数人;《如果·爱》中齐秦同样以《外面的世界》将观众拉回歌曲流行的上世纪90年代。

四、寻根文化的身份认同

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流徙》中指出:“文化身份是经常地出于变换和重构之中的。在流徙的过程中,这种变动尤其显得激烈——从个体到群体,从历史的线性到空间的横移,流徙群带来的文化移位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对自我被确认的质疑,由此文化身份也必然会在冲击下,不断地变化、扭曲、再生、重组。”[8]陈可辛前期的几部作品,包括《甜蜜蜜》、《如果·爱》、《双城故事》等讲述的都是“流徙者”的故事,带有草根阶层的流徙状态,表现出人物自身的生活境地,他们都试图寻找在社会中的生命根源。这些情节设置与陈可辛本人的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陈可辛生于香港,少年移居泰国,后来又去美国读书……在步入影视圈之前,一直过着流徙的生活。

《中国合伙人》中的主人公是三个北漂男人起初梦想去美国寻找自由和价值的故事,最后真正去美国的只有孟晓骏。陈可辛说:“我们都很有目的性,对前途,对未来,对美国都有很多看法。我自己也去过两次美国,跟片中的孟晓骏一样,等于在不同的阶段跟美国有不同的缘分。本来都很相信美国的一套,但在美国却碰了不少钉子,回来以后重新反省自己的梦想。”[9]导演用细腻的视听语言放大了孟晓骏在美国的无助和失落,强化了他在陌生环境下的冲突。影片中有一段孟晓骏在餐厅打工的场景,作为busboy只能收拾桌子,帮别人倒咖啡、倒可乐来获得微薄的工资,连获得小费的资格都没有。陈可辛将镜头对准孟晓骏生活的无奈和现实的冷酷,为了交代一个重要信息:这里不属于他,他只是环境中的陌生人,不可能抬起头来骄傲地活着。

结语

陈可辛的电影始终把受众的审美需要放在第一位,他的电影不拘泥于单个类型模式,而是不断表现出对类型电影的颠覆和整合,他试图打造带有“陈可辛制造”印记的温情电影,为华语电影在新时期的大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1]李红秀.电影《中国合伙人》励志片的质感与规则[J].四川戏剧,2014(4):131.

[2]詹庆生.怀旧乡愁与香港的身份想象——《甜蜜蜜》的文化解读[J].解放军艺术学院报,2012(3):20.

[3]李·R波不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67.

[4][5]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58,170.

[6]李谭龙.电影《中国合伙人》视听语言分析[J].电影评介,2013(13):54.

[7]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89.

[8]斯图尔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流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

[9]沈扬.重释中国式的成功故事——论《中国合伙人》的身份转型与梦想实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15):63.

猜你喜欢

陈可辛
《中国女排》导演陈可辛:与“不婚爱人”浪漫22年
《中国女排》导演陈可辛:与“不婚爱人”浪漫22年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陈可辛北漂电影个体户的生存之道
陈可辛吴君如:互为表里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
《中国合伙人》点映零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