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2014-11-21戴建民
■戴建民
淮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戴建民
建湖县淮剧团,多少年来,都在探索中不断创新。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要求,淮剧表演艺术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因为编、导、音、舞美的创新,最终都要通过表演艺术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的创新首当其冲,本文就我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表演艺术的创新问题。
淮剧表演艺术历来规范严谨,其创新也便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许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提倡或强调“推陈出新”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但实际情况却仍然是创新程度不够,不仅是“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而且有时甚至是“新戏老演”。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具体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探讨,笔者不揣浅陋也来谈一下表演艺术中的几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主演与主角的关系
主演,指扮演戏剧或影视艺术的主角,主角,指戏剧、影视艺术中的主要演员或主要人物,在具体表演实践中,有些人常常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即将“主演”单纯理解成“主要演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整个表演艺术的创造过程。古往今来,表演艺术的灵魂和生命都是在角色创造过程中的创新。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攸文艳,之所以成为闻名的淮剧艺术大师,就是因为她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的角色——人物形象《女审》中的秦湘莲、《海港》中的方海珍,《党的女儿》中的春梅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一人一面,一面一新,饰《金龙与蜉蝣》的何双林与梁伟平先生也因为成功地塑造出舞台形象而享誉海内外。
二.正确处理表现与表面的关系
表演艺术的全过程,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思想、感情,从而为表现全剧的主题服务。这一“表现”过程,要求细腻、传神、动情、动人,来不得半点“表面化”的东西。而有些演员,特别是一些青年演员,往往只凭自己所谓“扎实”的基本功,以为自己的“四功”、“五法”过硬,就能演好剧中人物,不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花大力气。结果便形成了整个表演只停留在展示个人基本功的过程,只停留在表面上,尚未进入真正的角色创造。这就是许多演员演了许多年戏,为什么仍然停留在“大学员演戏”水平上的症结所在,我本人的戏路较宽,演过小生、老生、小花脸等多种行当,每个行当都依照剧本中提出的人物形象去表演、去创造,绝不能千人一面,那就失去了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正确处理程式与程度的关系
程式,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动作,如“起霸”、“趟马”、“走边”等等,程序,是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应当承认,程式是淮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离开程式,淮剧演员必将寸步难行。但是反过来说,程式又不应成为僵化的东西,不能束缚演员的手段。淮剧表演艺术要创新,就必须在继承旧的程式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新的表演程式。如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和《西楚霸王》中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适应观众的要求,深受淮剧观众的喜爱,是淮剧改革创新一个新的突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成功的范例还为数不多,大多数演员依然只把程式化表演当成表演程序,从头到尾,依次“走”过,毫无生气,毫元新意。
四.正确处理行当与行家的关系
淮剧演员分工精细、行当齐全。各行演员在不同的剧目中均有自己应有的应工。然而,表演艺术是一个鲜活的创造过程,不像组装机器那样简单地把各种零部件安放在固定的部位即可,每一位演员,每一个行当,都必须有自己的“活气”,这就要求每一个行当的演员,都应成为该行真正的行家。特别是有些剧目中的人物,必须突破己有行当的局限,创造新的行当,这就更要求演员真正具有行家的本领。不是浮在表面,要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力来塑造人物深厚的思想内蕴,否则就不能成功。
五.正确处理神似与神韵的关系
在谈到表演艺术时,人们常常以 “形神兼备”或“神似贵于形似”为最高标准。但我以为光有神似还不够,必须具备超越“似”的“韵”,才能进入最高境界。梁伟平在淮剧《西楚霸王》中扮演的霸王,就具有了人物的神韵,这或许就是他摘取“梅花奖”桂冠的成功“秘诀”。前不久,看了陈澄在《祥林嫂》中饰演的祥林嫂,不但形神上具备了一个被压在底层的老年妇女形象,更重要的是其中“天问”一折,把祥林嫂的神韵充分展示出来,具有较好艺术表现,深深打动了每个观众,这就是把“神似”与“神韵”有机结合,形成了在表演艺术上的创新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