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听众流失
2014-11-21朱杰文
■朱杰文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听众流失
■朱杰文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然而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音乐也由此进入了人们的音乐世界。因此,使得只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的人们不适应,但同时也被西方音乐吸引,而西方音乐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的传统音乐还是中国人民的主导音乐,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大家先入为主的仍是传统的戏曲、民歌等等。国家也非常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传统音乐也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1954年成立音乐研究所、1960年成立中央民族乐团、1964年成立了以培养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专门人才为己任的中国音乐学院,还成立了立志于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与发展的不同专业团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速,现代音乐也快步融入我国的音乐市场。随后,流行、摇滚、交响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充斥了整个音乐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音乐。音乐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年轻人开始频繁出入歌厅,舞厅。KTV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此时,几乎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买票去音乐厅欣赏传统音乐。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最担心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局面。
传统民族音乐的听众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新型音乐形式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民族音乐没有更好地去发展,去传承,去突破。无论是从音乐的形式上,素材上,都过于局限。因为音乐是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舒缓,产生共鸣。我们应该着手去研究在传统音乐的框架结构上如何创作出更多新的音乐。一些音乐精华得到了传承,而另一些音乐精华无法得到传承,但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积淀下来,成为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就是人们愿意去欣赏的。为什么《二泉映月》这种民族器乐曲至今仍能让人念念不忘它的旋律,不论是否学过乐器的人,几乎都可以轻易的哼唱出来,因为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们心中的热情,那遒劲的旋律,在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都留下过相似的记忆。但是回首最近几年所发表的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曲,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对现代人们内心的幸福与喜乐进行阐释的作品少之又少。如今,打开电视,各大卫视都会举办选秀节目。一方面是因为收视率,但也有的是真正在寻找好的音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好歌曲这个节目。有一期中,一首《卷珠帘》把我拉入了无限思绪中。多少年不曾出现一首歌可以让人听过之后流泪。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可以让人沉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首歌的旋律就是传统音乐的范畴,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的会有人尝试新的改变,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对于音乐的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好多创作者走入了误区。不但忽略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更是胡乱运用音乐技巧、节奏等等,导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失去了其原有的味道,也使得演奏者误入歧途,一味追求手上的技巧,而不注重音乐本身的内涵,这就是可悲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听众选择其他的音乐方式而对传统音乐进行漠视的原因。更多的音乐听众会把寻求心理共鸣与慰藉的目光投向其他更能贴近自身心理的音乐,例如摇滚、欧美歌曲、流行歌曲等。音乐是大众的音乐,音乐得以传承是因为音乐传播的动力是大众的审美实践。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听众的流失,导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市场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有些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一些稀有的民族乐器或是民族曲调将会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
西方音乐的融入本是一件好事,让音乐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创作能力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运用这一有利条件。在音乐迅速传播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都应该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保持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不管是民歌、民族器乐曲,还是其他的传统音乐形式都应如此。关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状与传承,发展与创新都是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和认真对待的。在音乐创作的题材上,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们的内心情感需要。只有走心的音乐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新剧目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但成活率偏低,其中的原因,既有不能很好地回应观众的心理诉求,也有不重视在开掘合乎剧种个性的艺术潜能上好好下工夫,相反地,容易被狭隘功利主义所诱惑。这样的新剧目,即使得了奖,仍然不能生长。所以,要总结其新剧目建设的利弊得失,以提高创新的合理性,减少盲目性。排演扬剧《小花旦当官》正是一次有益的创新和实验,对于地方戏的创作探索在全省范围内有着较强的创新性、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