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乐创作初探

2014-11-21崔安强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民族音乐

■崔安强

新民乐创作初探

■崔安强

一.民族音乐的现状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及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音乐在创作、表演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大部分上演曲目还是以 《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经典作品为主,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已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声音符号,是很多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民乐表演团体严重缺乏优秀的新作品,这使得民乐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当代民乐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艺术形式,不能只有经典的“老三篇”,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多色彩,富有活力激情的音乐局面,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为受众所接受。目前,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使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在发展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民族音乐与西方以及现代的音乐、技术、理念等的融合创新成为了大势所趋。如何保持民乐的传统性、民乐如何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去表达,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课题,也是关系到民族音乐如何传承的重大问题。

二.新民乐发展是趋势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它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是重要的篇章,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保存不是封闭性的。

这种时候一个新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出现了,它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新民乐。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就是在寻求这样一种改变,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曙光老师曾经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说“许多戏曲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们能够在前人留下的旧形式上走出了自己的路。他们为京剧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还让他姓‘京’,即仍保留京剧的整体风味”。是的,无论新民乐的外形如何包装,内容有多么华丽,它仍旧是中国民族音乐。不要担心文化遗失,女子十二乐坊就是摒弃了传统器乐演奏时的形式由坐姿改为站立,但这并不影响民族乐器本身发出的乐音,反而更增加了表演的可看性,加入流行元素也弥补了中国民族乐器和声效果不完善的弱点,在演奏传统民族器乐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音乐介绍给了全世界。

但“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三.新民乐创作的几点注意事项

与传统民乐相比,新民乐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民乐是我国音乐的根本,是不可丢弃的。笔者认为如今发展的关键是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理解传统民乐的内涵,将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新民乐会走得长长远远,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道路。因此,笔者在进行新民乐创作的过程中,觉得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避免“非牛非马”的新民乐创作

当今乐坛兴起的“新民乐”浪潮,力图有所突破。但有些所谓的“新”作品,简直是非牛非马,连我们所残存的一点感动也从此烟消云散,乃至于骂人。他们的创作并没有对传统民乐作出大的“手术”,仍以传统为出发点,来搞新民乐,仅仅用点吉他,小提琴,就去充作“维新派”,是可笑的。现在有很多利用民乐器来改编现代流行乐的例子,作品如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One Night In Beijing》,甚至还有《最炫民族风》《青花瓷》,笔者不禁思索,这样的改编是否嫁接了新民乐创作的真正内涵呢?曲调单一,只求朗朗上口符合大众口味,这样的作品最终只能走向浮夸、跟风,毫无生命力。

另一方面,随着音乐制作的数字化、乐器制作的流水线化,传统制作的精髓不断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制作一曲民族音乐,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midi键盘,一套专业录音设备即可。因此,当下一些流行音乐为了加入“中国元素”,音乐创作里常常会加入民族乐器演奏的成分,常用的有古筝、琵琶、二胡、打击乐,这样的创作也被称之为新民乐。

还有不少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所谓的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就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不断添加新的西方音乐元素,也仅是将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置入在西方音乐风格的观念与形式中加以表现,即融合成所谓 “西乐中奏”。这种创作和表演较简单、曲目类型比较通俗化,但音乐创作过于强调流行意识,在曲目上将西方现代通俗音乐表演和技术运用在民族乐器中,使得民乐创作、表演风格缺失,过多地展示了西方化的音乐特色,唯一有民族特色的是用民族乐器在演奏。这样的创作,排斥了那些传统的内涵和优美动听的优势,而一味地追求西方风格。民乐的灵魂完全丧失,民乐的优美特色也被丢弃,观众对民乐自然就失去了兴趣。

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改编、创新真的是我们广大作曲家和演奏家所喜闻乐见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自己特色的民乐是没有灵魂的民乐,是没有生命力的民乐,一定不可能发展长久,仅仅只是一味拿别人的曲子不断地去演奏,永远无法振兴民乐,我们需要真正能创作出能够代表中国的特色的民乐才是根,才是本。新民乐创作必须进入到一个专业化的创作阶段,从而形成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作品。

(2)修炼内功,抓准创作的几个结合点

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民族音乐有自己的本体,有自己的思想。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出众的音色,画面感十足。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民乐的创作也因为更多的是写意,所以在曲调及速度上都较为柔缓,刚劲不足,这样的作品自然与现行的高速发展地社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在进行新民乐的创作时不得不考虑到听者的需求,加入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现代音乐创作的要素——激情。将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融合,有利于向大众普及传统民乐,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时间真正来听一场民乐演出,但将一些民乐的元素加入流行音乐里,在不经意间让人接触到这些独特音色,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因此传统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是时代变迁和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新民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笔者在创作《丝绸之舞》这首乐曲时,曲调优美、婉转、亮丽。利用传统的古筝为引,更配有电子音乐、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曲子高潮部分更是充满时尚的动感,每每听众听到此处都会激动地击掌打起节拍,时代感、韵律感十足。又如笔者创作的《墨语》,这首乐曲根据辛弃疾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作。《墨语》在交织鸣响的丝弦之上,让古典风韵与现代华章相得益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新时代精神之开拓交相辉映。以弦为纸,以指为笔,乐曲用古筝音乐的起承转合表现了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2.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

作为中国民乐,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了它那富于美感的旋律性表达方式,这同传统戏曲、民歌、曲艺所呈现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审美旨趣是一致的,所以,在新民乐的创作中切不可丢弃曲调的旋律美和韵味美以及传统民乐的独特气韵和传神意境,否则人们自然就不认可它是纯正的民族音乐。但是无可厚非,单薄的民乐与西方古典交响乐的大气磅礴如何毫无痕迹地杂糅成为新民乐创作,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创作《丝绸之舞》时,古筝弹奏中采用具有西域独特风格的定弦,并融合印度“西塔尔”琴等乐器的演奏特点,加上电子乐的烘托,使得整个曲子弥漫着神秘妖娆的异域风情,并充满了亚欧音乐文化的众多精髓。通过中西乐器的结合,带领广大听众很好地体验了一个广阔而精深的亚欧文明。

笔者经过探索发现,中国人侧重审美主体的心理属性,而西方人更加侧重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这一点映射到音乐中来,可以发现中国的音乐创作以旋律为重,独奏乐器音色的错落有致为美,而西方人以和声为重,乐器之间有序严谨和谐的搭配为美。另外,中国更讲究绝对的对称,阴阳的平衡。在音乐的表现上是动态平衡的,这一刻高山,下一刻流水,如长城的连绵起伏有致。这种线性思维体现在音响上,则是声无哀乐,没有和声色彩;对于西方人来说,对称应该是相对的。他们更倾向于黄金分割的对称。巴赫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通过数学精准地计算出来,也就是说,西方人提倡静态平衡,纵向思维,音乐结构感强,程式化,具有和声色彩。

总之,笔者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自我为主。在进行新民乐的创作时,创作者要兼顾好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配合,更需要考虑突出民族乐器的气质,以单件乐器的个性化处理为特征,同时也应当有序地安排西洋管弦乐团和民族乐器的编配。以使得二者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3.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

目前新民乐创作者通常都有两种创作思路,一种是创作技术性、思想性、探索性比较强的作品,但往往不被广为传颂,老百姓不喜闻乐见;另一种是创作像是《最炫民族风》这样的曲目,期盼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传承全国的口水作品,这样的作品通常现场效果较好,但是没有较大的演奏难度,难登大雅之堂,禁不起推敲与锤炼。就像李西安讲的峡谷理论,古典、传统的东西已经很强大了,现代作品也已经走到一定的高度。恰恰是中间部分的力量,老百姓喜闻乐见、又有品位的东西太少。想要推动新民族音乐的发展,理想很好,但要努力克服诸多障碍,争取将二者完美结合。

四、结论

笔者认为新民乐作品必须有其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语言。所有的民族乐器不管怎么演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民乐的一些语言是西方音乐没有的,这就恰恰展现了民乐的特质。我们广大的中国作曲家如果不能把民族乐器独特的语言掌握、运用、发扬的话,只能写出跟交响乐一样的作品,就失去了民乐的特色。作曲家们或许在创作时可能会用一些西方作曲手法,但他们在写的时候脑海里一定是民族的韵味在里面。

总之,民族音乐以越来越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但笔者始终坚信,与其翻录经典,不如自己创造经典。只有在我们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发明新的乐器,创作新的作品,才是让民族音乐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关键。我们广大的新民乐的作曲家们将始终致力于让新民乐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真正使其成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让世界接触和认识到我们的新民族音乐,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广为传播出去。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乐民族音乐
跨文化中的相遇与对话——从世界音乐看张维良中国民乐创新之路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草原风 中华情 内蒙古民乐新作品音乐会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