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锣鼓伴奏
2014-11-21王猛
■王猛
我是一名戏曲音乐工作者,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专科打击乐班,三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着戏曲打击乐工作,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作为一个戏曲打击乐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老一辈传授下来的知识发扬光大,使戏曲音乐和锣鼓伴奏在文化艺术的园地里繁荣昌盛。
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性艺术,要演出就必须有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等的紧密配合,更少不了乐队的伴奏。那么乐队是如何组成的呢?乐队有文、武场这二大部分组成。文场指的是管、弦、弹拨乐,武场就是指打击乐(锣鼓)。它的来源是伴随着戏曲的诞生而形成的,它有一整套锣鼓点子,可以自如地用来配合戏中演员的唱、念、做、打、舞。而且它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由于锣鼓经、鼓点子和指挥手法原本比较复杂,很难用文字表达,不易弄清楚,故而对这门艺术很少有人用文字方法把它记载下来,更谈不上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和阐明它的打法及用法了,我本身也是在学校里由老师口传心授,间接看一些、听一些前辈老师的实际操作和教导,才得知了一些只言片语的打击理论知识,再通过三十年的工作实践有了点滴体会,也将此贡献给所有爱好者及需要了解锣鼓音乐的人,聊供参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也在前进,乐队的伴奏形式也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锣鼓在十九世纪中叶时还只有板鼓、大锣、小锣三件,没有铙钹,前辈艺术家们没有因为传统谨守师承,停滞不前,而是随着声腔艺术的发展,大胆加进了铙钹,丰富了打击乐的音色,增强了气氛和节奏感(开始时还是有其它乐师代奏铙钹),通过一阶段的实际演奏,尝到了甜头,才发展有专职人员演奏,演奏的技巧也因有专职人员演奏而逐步成熟,更加完善。从而戏曲锣鼓成为乐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锣鼓是为演员的唱、念、做、打、舞而服务的,它的作用概括地来说是为了渲染戏剧情绪,制造舞台氛围,配合剧情的表演动作,加强唱、念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戏曲这个综合艺术里表现更加突出,比如:在传统戏里,从一出戏的开场到戏的结束都是离不开锣鼓的伴奏,少了它的伴奏,戏就会显得松散无力,黯然失色,也就不成为戏曲艺术了。锣鼓伴奏起到这样大的作用,也是我们戏曲艺术的一大特点,这一重要特点恰恰也是表演艺术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节奏性强,无论唱、念、做、打、舞都不能没有节奏,演员在舞台上表现要有舞台节奏感,唱腔里面需要有板有眼。而且丝毫都不能含糊,此自不待说,做和打即舞那完全是节奏性的动作,特别是舞蹈必须有鲜明的节奏感,没有节奏也就舞不起来。至于说到念白,它也和我们平常说话不一样,它必须有滋有味,有韵律,有节奏。特别是表演,除了要有鲜明的节奏还需要有饱满的情绪,浓厚的氛围,仅靠演员的表演还是不能满足要求的,而锣鼓是一群音响强烈的节奏乐器,有了它的伴奏和配合,烘托和帮助,使演员的表演节奏得到了充分的、突出的发挥。
随着艺术的发展,锣鼓也有了一整套的演奏程式(即锣鼓点子和锣鼓经)程式是死的,全在于应用。如何应用?在习惯上都有个大致规定,比如有些锣鼓用于开唱,有些锣鼓用于念白,有些锣鼓用于配合上下场及动作,有些则用于武戏开打等等。但大部分锣鼓都同时兼作多种用途,例:长锤纽丝等锣鼓即用于开唱也可配合动作,作为专用的只是极少数,所以说锣鼓在应用上是千变万化,非常灵活。就拿锣来说,它的应用上却并不简单,不单在应用上而且在演奏上也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大锣、铙钹、小锣合奏,有小锣、铙钹合奏,有单独小锣演奏,打更时只用大锣和鼓合奏等等以反应特殊情境,演奏时有轻、重、软、硬之分,锣音后的捂长,捂短音之分等等,当然全是随着剧情、人物、情绪而设定的。例:人物大吃一惊就用冷锤(八仓),思索可用(大……台),大笑时可用撕边一锣衬托。等等,如果用它那强烈的音响和急促的节奏如“急急风”就可以制造出一个烟尘滚滚,地复天翻,激烈战斗的武戏场面,使您感到舞台上战斗双方显得格外紧张,也能使演员在表演上进一步得到更强烈地夸张和推动。同时也可用写意手法(水底鱼)演奏就可使一个骑着马从东北到了广东,可以用打击乐演奏到达了河边。(仓郎……打击乐打边)风声、雷鸣、打更等等,所以说锣鼓在应用上可以说是一门高深艺术,应用得好使剧情表现得更好,应用得不当,自不待说了,破坏剧情,人物表现也出不来……。
要打什么样的锣鼓点,要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中途要转别的什么锣鼓点子,在什么地方转,又在什么地方收等等,要精通各种锣鼓点子,熟悉所伴奏的每出戏,而演员熟悉锣鼓,双方密切配合,水乳交融成为一体,那么锣鼓这门综合艺术就更上了一层楼。正如已故著名戏剧理论家欧阳予倩所说:“在中国戏曲里头敲击乐的作用特别重大,也就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中国戏曲是以锣鼓起家的……中国戏曲离开锣鼓便不能成立,想用别的乐器来代替锣鼓,至少现在是不实际的想法,也无法这样做”。欧阳予倩的这一番话对打击乐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最精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