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转型
2014-11-20杨卫红
杨卫红
2013年,余额宝、微信支付、P2P迅速进入公众视角,掀起了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的浪潮,“碎片化”理财、“在线融资”等新模式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使早已不平静的银行业江湖激起更大涟漪。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如何辩证看待?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一、解读互联网金融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的广泛运用,在这一年随着“阿里金融”的诞生而注入了“强心剂”,引发了业界、学界的大讨论,“颠覆论”、“伪命题论”、“影子银行论”、“非替代论”,众说纷纭。
“颠覆论”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既不是银行模式,又不走资本市场模式,是可以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列的第三种金融模式,本质上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可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
“伪命题论”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互联网的本质是技术,其作为技术的普遍适用性,对传统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并不能将其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影子银行论”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那些被传统银行忽视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他们认为,影子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存在较大风险。
“非替代论”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的需要,未来互联网金融不会取代传统商业银行,正如网络购物不能取代实体店购物一样。
以上观点,各有角度。但我认为,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应该从辨析“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开始。“金融互联网”仅是金融机构在原有的营运模式与盈利模式下,植入了信息化与电子化。但“互联网金融”则并不只在技术和渠道层面,它还包含了客户服务范围、交易方式、交易市场、交易制度和调控机制的重大转变。因此,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应该聚焦在盈利模式与营运模式上。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
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等技术,具有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小微信贷模式、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理财产品网销等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享“大数据红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盈利模式与营运模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优势就是获得庞大的客户信息。《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基础资源。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项最重要优势,对于商户真实经营数据和用户真实消费数据的掌握能够使互联网金融更加容易地对客户进行捕捉和跟踪。
实现“长尾效应”。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其零售业务来讲,由于规模的限制,很难兼顾分散且有限的长尾需求。然而,互联网金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分散资源的跨地域整合,客户更容易找到需要的产品,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因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效地突破了规模效应的瓶颈,实现了“长尾效应”。
使用便捷高效。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主流支付手段逐渐被移动支付手段所替代,快捷、方便、成本更低,互联网平台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使其受众更加广泛,对传统商业银行结算类业务、小微融资业务、投资理财业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冲击。
丰富营销手段。运用互联网平台,产品推介信息通过推送、关注、点评、转载等方式,极大丰富了产品的推广手段,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推广更加精准,使产品推广信息产生了更大的聚合度,对提升客户“粘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算类业务。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迅猛发展,网络购物、缴费还款、线上收单等支付结算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凭借跨行支付平台、良好支付体验和突出创新能力,第三方支付企业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主渠道地位发起了有力挑战。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革新,行业应用的深入挖掘,预计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业务的渗透将更加深入。
储蓄与理财。互联网理财,诸如余额宝,表面上的影响是分流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属于“金融脱媒”的一个表现,但是深层次看,余额宝集成了“支付”与“理财”。“余额增值”成了吸引客户的“题材”,打开了“碎片化”理财的大门,填补了“高攀不起”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空白,其主要特征是时间地点灵活自由、信息对称、选择性强、操作方便快捷,本质上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模式形成了冲击。
融资类业务。互联网融资模式主要有网贷公司、P2P融资、众筹融资等。诸如P2P借贷类业务加快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金融脱媒,尤其是在小微领域。由于“在线融资”的门槛低、方便快捷,引起商业银行存量客户的流失,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之外的客户,亦会被互联网融资所吸纳。预计,网络贷款对传统信贷的替代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倒逼商业银行实施信贷智能化。不过,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融资类业务则是互联网金融的短板。因此,在融资类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更多是结构性的,当前主要为小微客户的融资业务。
代理业务。互联网金融将影响商业银行代理保险、第三方理财等业务。银行代理销售模式将逐步被保险机构与第三方理财公司自营的销售平台替代。客户自行通过第三方公司自主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便可实现购买,由于线上销售平台具有流程简化、申赎费率低的特点,因而势必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如何转型升级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根据自身特点与竞争优势,打造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快速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先机;二是积极推动向智能化网络银行的转型,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树立用户管理理念。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客户的交互与体验。“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老话题,然而当前商业银行更应树立“用户”的理念。“客户”强调消费者给商业银行带来什么效益,而“用户”更强调商业银行的服务给用户带来什么,诸如为用户理财、为用户扩大影响力、为用户提高效率、为用户创新、为用户体验,等等。只有树立“用户”理念,才能提高用户“粘性”。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需要融入互联网精神。
重新定位物理网点。商业银行应该深度思考网点布局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替代问题,尤其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物理渠道众多的大型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只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发展电子金融服务,那么只能说,这在互联网金融的道路上才迈出一小步,仅仅停留在“金融互联网”的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提高电子渠道替代率,而商业银行应该适时调整物理网点布局战略,追求点多面广的布局战略已不合时宜。
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有效运用以云计算、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构建电商平台,使“金融互联网服务”提升至“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发展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和移动金融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支付方式创新、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抢占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具体包括:一是要尽快实现支付方式线下、线上融合发展,诸如在资金归集、线上收单、电子支付等领域,不断完善与创新线上支付结算体系;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贷产品工具与流程优化,构建在线融资、自助贷款、网商融资等平台,搭建互联网融资平台;三是开辟在线理财超市、移动理财、小额理财等“碎片化”理财服务;四是打造智慧银行,改善用户体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
重视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风险在于网络信息安全,商业银行可尝试建设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室,对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各项业务与内部管理中创新应用,同时防控互联网金融平台应用的风险。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总经理)
责任编辑: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