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2014-11-20沈健

唯实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人才建设

沈健

在新中国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慰问教师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是江苏新时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纲领性文献,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

一、自觉坚守理想信念,

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的“好老师”队伍。

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为好老师的先决条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书育人当作崇高使命,树立远大志向,涵养高尚情操,具备扎实学识,具有仁爱之心,才能当好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师垂典则,范示群伦”。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也一直影响和推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圣贤先师孔子被誉为“万众师表”,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绘教师的甘为他人无私奉献,用“人类灵魂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无限崇敬。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学问之师,也是品行之师,不仅要以高超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更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

牢记神圣职业使命。“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教师自古以来都是被赋予崇高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职业,“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新的历史征程中,教师的重要奠基作用更加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积累扎实的学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肩负重任砥砺前行,

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广大教师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建设教育强省、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及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都对教育发展、对教师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要求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做伟大中国梦的弘扬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确立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教育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厘清“立德树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育梦连着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实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土壤在学校,最直接的场所在课堂,教师就是最伟大的“筑梦人”。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课堂这个神圣讲坛,用好校园这个宝贵阵地,用自己的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职业操守为全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标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做以德立身的示范者。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陶行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教师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塑造、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师德修养的严格要求,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特点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职责不仅要在学业上释疑解惑、循循善诱,更要为学生人生指引方向;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更要关注并努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精神生命也健康丰盈;不但要做教书的“经师”,更要是育人的“人师”。一位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师,一定是注重立德修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老师;一定是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不断实现道德追求的老师;一定是拥有深厚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献身教育、严谨治学、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老师。endprint

做潜心育人的传承者。立于三尺讲坛教书育才,要靠“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学高为师”,人们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先有一桶水”。信息时代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需要具备源源不断的活水。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教师有完备的知识结构,熟练地获取知识、传授知识的技能,更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基础知识要广泛深厚,专业知识要扎实系统,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方面的知识要全面准确,否则,就算不上素质过硬的教师,也无从担负得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创新人才的重任。同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空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现实挑战,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教育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做爱满天下的践行者。爱满天下,乐育英才。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讲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仁爱是无私奉献的爱,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唯独忘掉了自己,是用一生的清贫劳累、默默耕耘去诠释的爱,用“春蚕”和“红烛”的精神去彰显的爱,奉献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和升华;教师的仁爱是尊重信任的爱,相信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尊重爱护学生;教师的仁爱是宽容接纳的爱,以平等、宽容、忍耐的心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以多元的价值观评价学生,似阳光,似春雨,无处不在。这种爱更是一种大爱,体现着一种虔诚的教育信仰和伟大的教育情怀,燃烧自己,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仁爱之心,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行的大局,大力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当前,江苏正大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教,以人才建设的强大优势,继续巩固、不断扩大江苏教育发展新优势。

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江苏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江苏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着力构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注重顶层设计。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战略目标。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专门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改革发展要求,强调要“创新学校人事制度、师德教育、专业培训和激励导向机制,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3亿多元,是“十五”末的10倍。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增加安排转移支付13.7亿元,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全省各级财政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各级财政按照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推进改革创新。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江苏以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为抓手,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大力开展优化配置幼儿教师、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完善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项目试点工作,努力破除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江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强化师德建设。采取专题培训、师德报告会、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新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学前教育师范专科学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已基本形成中学教师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小学教师本科教育为主、幼儿园教师本科和专科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格局。实施男幼师生免费定向培养,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一所幼儿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重点建设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加快特殊教育师范培养。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1000所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选派1万名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教。实施“万名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采取返还学费的方式,已选派近1.2万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省级专项培训力度,“十一五”以来免费培训农村教师和校长近25万人。

积极引培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江苏始终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协调推进,加快构筑教育人才高地,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延揽海内外一流人才。省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校五级人才结构体系。全力支持高校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深入实施高校“青蓝工程”、“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术上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选定两批100名培养对象,采取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进步的方式,为他们成长为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定期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设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师工作机制。教师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我们积极探索教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教师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创新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构建整体联动的教师工作格局。通过人才工程项目引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评比等方式,引导各地、高校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积极招才、育才、聚才、用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设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项目,制定了育才引才计划,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统一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通过竞聘上岗、转岗、提前离岗退养等途径,切实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2006年率先在中学开设评聘正高级职称,2013年启动小学、幼儿园首批正高级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评聘试点。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积极探索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把师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真正让优秀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厅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人才建设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寒露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