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人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及其对中国慈善组织的启示
——以华侨报德善堂为例
2014-11-20钟大荣王珊珊
○钟大荣 王珊珊
(华侨大学1.泰国研究所,2.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一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344这种社会关系是利益的集合,“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 24不妨将利益关系借以承载和表现的方式称为组织,如,宗教组织、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家庭组织、教育组织、慈善组织等;“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可见人类生存实践的展开需联合自己的力量及依赖力量的联系方式,即组织。不同的组织,因人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综合因素而呈现多样性。
海外华人慈善组织内蕴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其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法则是天然情感和宗法血缘关系,这种人情式的交往模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至今还强有力地影响着海内外华人的交往行动,并由此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异乡生存的艰辛,同时也表明情感因素和人情关系在华人生存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情感缠织起来的蜘蛛网[2] 102,在中国传统宗法制社会中,家族、乡族内往往有“恤患难”、“济贫穷”之类的规约,以求增强家族、乡族内部的团结,树立并增强对外界的威信。华人在移居海外时,大多将此类传统带到了移居地。在特殊的历史阶段身处异域,总觉得在当地根基不深,因此,无论是在殖民统治时期,或是在当地带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无论是初抵异域一贫如洗之时,或是事业有成、腰缠万贯之际,那种贫富变幻无常、福祸瞬息可变的不安全感始终挥之不去。乡族内先发达者按惯例总是被荐为“乡贤”,既为“乡贤”,就有提携乡族中之后来者、援助乡族中之贫穷者的天然职责,当然,这也是历来为中华文化传统一再称道的美德。“乡贤们”自身往往十分心甘情愿地行此“善举”,一来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名声地位,有助于联络乡族群体;二来万一自己有朝一日遇到麻烦,也希望能同样得到他人的救援……从表面上看,在那些传统色彩浓郁的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中,富有者方能为“首”,布衣百姓大多只是为“众’,地位依然不平等。然而,在按照一定的地缘、血缘关系组建起来的宗乡会馆内,无论是穷人或富人都对同一祖先顶礼膜拜,都在同一神灵牌位前称兄道弟,叙排辈份,握手言欢,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往往弥补了彼此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平衡。而且,富有者在自己所属的一个、或若干个宗乡会馆内为自己的同宗、同乡或同胞捐出“善款”,实施“善举”(其内容从救生恤死到年节祭祖,从扶危济难到设立常年“奖、助学金”),一方面使受惠者感恩不尽,从而使该组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方面捐款者本人也在赞誉称谢声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贫富不均的阴影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充满家族乡族人伦亲情的举措中淡化。“因此,扶危济贫、相互依存,迄今仍为海外华人组团结社的重要动因之一。”[3] 136-137
泰国作为曾经中国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有几百万的华人。①泰国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是否仍叫华人,泰国华人的总数大致有多少,等等,这样的问题争论已久,参见:吴群,李有江.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在泰国华人社会历史发展上,出于相互守望、共同进步等原因,泰国华人成立了众多的血缘性、地缘性、专业性的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既可以清楚看到海外华人生存发展的共性,也可以看出出泰国华人生存适应的特征。
本文所指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泰国近现代华人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向来为侨史研究工作者所关注。有关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从大峰祖师信仰方面研究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此类研究成果丰硕,如旅居泰国的历史学家林悟殊教授,历史地考察了大峰信仰的起源和传播及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中的大峰精神,其在《泰国大峰祖崇拜述略》论文中,对泰国大峰祖师崇拜的起源、发展模式和崇拜现状与前瞻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而林教授的专著《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谢重光教授认为,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和有充分说服力的分析,论证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应有一个重要的地位。郭志超在《泰国报德善堂的大峰祖师信仰和社会实践》中也说到,大峰祖师信仰仍是泰国善堂型制慈善事业的精神源泉。第二类,社团史、慈善团体中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有关的研究。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是泰国最大的慈善团体,凡是关于泰国华人社团史及泰国慈善团体的研究均有提及,如张映秋的论文《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史略——兼论郑午楼的社会道德观》。第三类,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我国慈善业的启示角度来研究。此类研究尚不多见但逐渐兴起,如程芬的论文《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我国发展宗教慈善的启示》虽有涉猎,但对中国宗教慈善业的启发论述稍欠丰富和深入,仅从慈善组织自身和鼓励宗教机构参与慈善两方面提出建议,缺少从政府和社会等角度的深层次分析。
综上,就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等方面的研究,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本文拟采用较新的会馆资料,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发展时期重新界定,并尝试归纳其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提出对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四个建议。
二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其总部位于曼谷得胜县昭堪洛路三二六号,创立于佛历2453年(公元1910年)。它由早期的中国潮州移民所尊奉的宋大峰祖师庙,慢慢演变拓展而来,现在华侨报德善堂多元化发展,体系不断庞大,和当初仅仅是特定族群的宗教信仰与小范围社会人群间的物质相助,有天壤之别。从某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华侨报德善堂不仅是泰国华人慈善组织的代表,甚至堪称华人世界慈善事业的标志之一。华侨报德善堂除了有宋大峰祖师庙,以及华侨报德善堂本身,还包括华侨医院、华侨中医院、华侨崇圣大学、华侨崇圣大学育社学院、泰国华文师范学院、曼谷无线电台、华侨报德善堂紧急救援队、华侨医院紧急救援队、华侨报德善堂龙山墓苑、华侨报德善堂崇庆皇上八秩圣寿公园等组织社团,有些看似业务区别很大,其实紧密相连,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华人慈善组织,影响着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和作用特殊,以致“报德善堂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单纯的‘收尸善堂’视之,因为许多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灾必救,有难即恤的重要慈善机关,而且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宗教,不分阶层,一视同仁,其重大的贡献,有口皆碑,全泰男妇老幼,无不知道有个报德善堂,每当发生天灾人祸,必须立刻救援,几乎首先想起的就是报德善堂。此所以报德善堂在泰国社会具有崇高地位,获得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凡要捐款做善事,救恤贫病和遭遇意外的不幸者,首先想到的也是报德善堂。”[4] 102
华侨报德善堂之创立,肇始于佛历2440年(公元1897年),出生于泰国的潮阳人马润,以其原籍和平乡有宋大峰祖师庙,为乡人所信仰,而旅泰潮阳同侨,崇敬大峰祖师,于是由和平乡恭请祖师“金身”来曼谷,以供信徒膜拜。当时还没有庙址,仅设于马润拥有的永顺昌镜庄楼上,后来香火日盛,善男信女,出入不便,于是盖了简易篷寮以作庙址,再后来数易地方,并设坛供奉。在佛历2453年(公元1910年),由潮籍侨民郑智勇、陈鹤珊、伍淼源等十二位先贤,依据其所经营的公司或社团,聚合泰国华侨,在今天的地址正式创建庙堂。此为报德善堂的开创建基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祖师庙,为早期侨民提供精神信仰家园,进行物质救济,为贫苦罹难者收殓等。这时期报德善堂限于物质条件,服务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扩大推行其慈善行为。
之后,华侨报德善堂进入改组扩大时期(1932年-1944年)。这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1)善堂改组成为公共慈善机构。1937年10月,报德善堂呈请泰国当局核准注册为慈善机构,变为泰国侨社有组织的合法社团。报德善堂的这次身份转换,让华人组织的自发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获得了法理性地位,为后来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创办华侨救护医院。泰国知名侨领蚁光炎先生担任善堂董事长后,不遗余力地推进堂务改革,为协助侨社抵抗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3)二次大战期间的救济工作。1944年,盟军开展对轴心国的反攻,曼谷时遭空袭,报德善堂在董事长陈振敬的主持下,进一步发展救济事业,搬迁华侨医院,增开山庄坟场;当时,泰国中华总商会联合各侨团成立五队华侨救护队,报德善堂作为一支的重要力量,在救护工作中因杰出表现,获得泰国政府与社会的广泛褒扬,这是该堂发挥影响力、进入人们视野的初始。
其后,华侨报德善堂转入发展安定时期(1945年-1974年)。这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1)1946年6月3日,泰国八世皇阿喃他玛希隆与其弟(即泰国现任九世皇蒲密蓬)等皇室成员,获悉报德善堂对中泰社会有卓越贡献,在视察曼谷华人区时,特意亲临该堂及华侨医院,并御笔签名和恩赐御款。由于泰国皇室在泰国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这次善堂受皇室肯定,标志泰国社会已对其社会价值有了充分认可。(2)创立“赞助人股”,为该堂慈善基金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报德善堂为加强各界热心人士联系,促进堂务,使外界对其赞助工作得以支持与监督,于1960年特设赞助人股,后又于1965年扩大为“征求赞助人委员会”,自此征求赞助工作更见推广,征得人数和金额相应增加。这一制度的开创,相当重要,为报德善堂日后扩大服务范围、稳健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影响,提供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下表为1978-1988年间,报德善堂获得泰国社会普通个人慈善捐款额[4] 49-54统计:安定时期至今,报德善堂处于追求发扬光大的阶段。主要标志事件有:(1)流动医疗队成立,华侨医院大厦落成。1976年,报德善堂成立“流动医疗队”,深入泰国内地各府,扩大服务范围;1979年5月8日,高达22层的华侨医院大厦落成揭幕,标志医院终于成为现代化的全科医院。(2)决定扩建华侨学院为一所包括理工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综合性大学,在1992年3月2日,泰国国家教育部批准泰国华侨学院升格为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该大学立志成为亚洲的“中国学”中心。[5] 15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报德善堂顺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继往开来,在坚持传统业务的同时,引入时代要素,成为多元特色、现代化的社会慈善组织。
年份 金额(铢)1978 4,775,034.79 1979 10,155,932.79 1980 15,672,132.79 1981 19,222,041.79 1982 23,556,581.79 1983 26,826,031.79 1984 29,436,278.79 1985 32,239,078.79 1986 47,041,849.90 1987 51,135,249.90 1988 58,769,999.90 1988 63,745,147.40总计 382,575,360.42
简观华侨报德善堂百年史,作为泰国极负盛名的华人社会慈善组织之一,其成立、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华人社会互助成熟的过程,是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也是当地社会认可华人社会组织,甚或是华社和泰国社会互为交融进化的历史。通过对报德善堂百年史的回顾,其主要功能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五点:
1.以宗教伦理的慈悲、博爱理念作为社团的建构、运行原则,扩大宗教慈善文化在华人社会和更广大范围的影响。据称,南洋华裔移民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没有忘记把故乡的神祗请来,并尽量建立和故乡相同的宗教和庙宇,而这也表明了一点,华人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如果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便是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6] 411-445报德善堂是由早期的中国潮州移民所尊奉的宋大峰祖师庙①据说,宋大峰祖师是北宋年间人,进士出身,被授浙江绍兴县令,后弃官逃禅,然后入闽,再至潮阳。当时中国为多事之秋,祖师看到烽火过后,且洪水频发,瘟疫甚行,以致百姓遭殃,尸横遍地,于是募召乡民,施殓义葬荒尸,除此之外,还造桥筑路,扶危济贫,博施济众。祖师圆寂后,乡人感其事迹,建大峰祖师善堂以祭祀。演变来。从潮阳至泰国的乡人,接受了宋大峰祖师信仰的慈悲、博爱理念,其初到泰国的先民,常有生存危机,自发地互为关照。日后,他们便将这一理念作为宗亲、地缘组织的建构和运行原则,互相支援,以图发展壮大。在报德善堂的发展关键点上,领导层往往能从宋大峰祖师的慈悲、博爱理念中,获得“灵感”,从而能作出“卓越远见”。报德善堂已故董事长郑午楼先生,在华侨医院创立5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时表示,“华侨医院是报德善堂附设之大众医院……报德善堂改组,新董事会成立,认为‘救生’与‘恤死’,应相辅而行,藉以发扬大峰祖师行善的德意,所以创立华侨医院,并先办产科部……多年来,一再扩充,一再搬迁,最后才到了今天的现址,建起巍峨的二十二层大厦。”[7] 146由于报德善堂践行宗教慈悲、博爱理念业绩斐然,泰僧王颂缘拍央讪旺特别赞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必得善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报德善堂从事的一切善举,必将获得相应的福报。”[4] 1
下表是华侨报德善堂在1936年至1986年间,八次火化先友法会的统计,可以看出它在“恤死”尊重生命方面,做出令人崇敬的业绩[4] 115:
时间 具数 法会时间1936年3月 1028三天1947年12月 4095五天1955年3月 13044五天1960年4月 16123五天1965年7月 17240五天1971年7月 19241五天1980年11月 30584五天1986年11月 13459七天八次总计114814
2.获得主流社会充分认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以泰国为永远服务和自豪的家。1991年,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在北京会见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时讲到,“泰国是我们的婆家,中国是我们的娘家……我们爱‘婆家的泰国’,因为大多数人生于斯、食于斯,受宗教及皇帝庇荫落地生根,安居乐业。”[4] 279-280在百年发展史里,报德善堂也几乎是这样做的。只要能了解到、只要能运输到、只要有任何可能,报德善堂就会“迫不及待”地发动其慈善或服务的巨大网络,从医疗、教育、交通、救助等方面,尽显其融入社会,以泰国为家的认同感。由于报德善堂的杰出服务,在泰国社会受到高度好评,特别是皇室对其的充分认可,是报德善堂的至高荣誉。下表为百年来皇室成员亲临报德善堂的主要事件[5] 12-13:
时间 人物 主要事件六世皇时期 国务大臣披耶荣玛叨 奏请六世皇恩准拨款给报德善堂“收殓工作组”每年二千铢至今1946年 八世皇阿喃他玛希隆及皇弟(蒲密蓬) 御临华侨报德善堂、华侨医院1979年 九世皇(蒲密蓬)主持华侨医院新建大厦揭幕1992年 九世皇(蒲密蓬)御赐华侨学院改名为华侨崇圣大学1994年 九世皇(蒲密蓬)诗琳通公主九世皇主持华侨崇圣大学揭幕,御赐奖助学金和纪念章给建校赞助者;公主楷书题词“崇圣报德”2000年 皇姐昭华干拉耶尼越他那 御临华侨医院,主持该院洗肾部门揭幕典礼2003年 诗琳通公主 御临华侨报德善堂参观文物馆2005年 诗琳通公主 御临华侨中医院主持揭幕典礼2010年 诗琳通公主 御临华侨崇圣大学,主持郑午楼博士文物馆揭幕典礼皇姐昭华干拉耶尼越他那 以个人财产及皇太后基金,先后十余次恩赐报德善堂11,500,000铢,用作济助各场灾区灾民
3.凝聚族群社会,不断拓展社会网络,以繁荣壮大慈善事业。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本,在于是否有利益关联者。从同一族群到不同族群的凝聚,必然会拓展组织的社会网络,从而使社会组织繁荣盛传。在泰国华人社会,大大小小的华人组织不计其数,但像报德善堂这样规模的不多见,而能不断繁荣壮大的则相对较少,许多泰国华人社会组织,经不住时间的洗涤,最后都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报德善堂通过其所属分堂,并联合其它华人社会组织,为泰国民众提供各种服务。例如,由华侨报德善堂为领导组成的华侨报德善堂暨侨团报社联合救灾机构①“联救”成员有:华侨报德善堂、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国中华会馆、泰国潮州会馆、泰国客家总会、泰国广肇会馆、泰国海南会馆、泰国福建会馆、泰国江浙会馆、泰国台湾会馆、泰国云南会馆、泰国广西会馆、泰国潮阳会馆、泰国潮安会馆、暹罗揭阳会馆、旅暹普宁同乡会、泰国澄海同乡会、泰国大埔会馆、泰国丰顺会馆、泰国饶平会馆、泰国惠来同乡会、泰国兴宁会馆、泰京天华慈善医院、中华赠医所、道德善堂、玄辰善堂、泰国世觉善堂、泰国崇德善堂、华侨互助社、泰国三山慈善院、暹罗龙华佛教社、大光佛教社、明莲佛教社、北榄天德善堂、中医总会赠医处、泰国中华佛学研究社、介寿堂慈善会、泰华各姓宗亲总会联合会、泰华佛教团体、泰华妇女慈善会、星暹日报、世界日报、京华中原联合日报、中华日报、新中原报、亚洲日报等,共46家泰国主要华人社团。(“联救”),其工作方式是,通过先由报德善堂搜集资料,灾情程度,灾民多少,死伤多少,然后将详情通知联合救灾机构;如有华籍灾民,须更进一步了解他们是何籍贯,因部分同乡会对其同乡灾民将另行特别援助,但报德善堂则一视同仁,不分此彼。至于赈济灾款征集,由“联救”会议通过,各单位负担数字,然后才各单位支付,如有欠缺多少,由报德善堂负责。
4.畅新社会改革,追求先进,使华侨报德善堂始终处在上升的状态,保持了年轻的生命力。作为百年社团,能始终处于发展上升的姿态,固然与报德善堂众多信善的倾心支持有关,不过,归根结蒂是报德善堂自身能保持“健康体格”。就报德善堂而言,不论是为对应历史大环境作出的重大改革,还是为自身堂务完善而进行的日常工作,都可以看到,畅新社会改革,踏实追求进步的理念始终被秉承,成为她顺应时代,永葆昌盛的秘籍。比如前方提到,在改组扩大时期,报德善堂为呈请当局核准注册为慈善机构,当时的组织领导于是在华社积极奔走宣传,以唤起侨社人士注意,在报端刊发辞职启事,获得了中华总商会等重要侨团支持,提供宝贵意见。
5.与“文化原乡”——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推动中泰一家亲。对报德善堂的人来说,该组织文化的中国要素和泰国要素,无疑是同等重要的,不过,中国的角色特点在于“文化原乡”。中华文化的强烈宗亲意识稳固地维系着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华侨的宗亲意识重视家庭、家族、家乡,甚至个人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家族、家乡的认可,所谓“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的观念,迄今仍为很多华人尤其是老一辈华人所奉行。报德善堂的人,既然以泰国为永远服务和自豪的家,他们处理这种强烈的宗亲意识采取的是用“文化原乡”的方式,巧妙地处理了横亘于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中的这种“麻烦”。前文提到1991年,郑午楼在会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时讲到,泰国是我们的婆家,中国是我们的娘家……我们爱婆家的泰国,因为大多数人生于斯、食于斯,受宗教及皇帝庇荫落地生根,安居乐业。但是,我们对“娘家的中国”,一份深厚的感情也是无法割舍的。在中国内战期间,或是新中国成立后遭受的多次自然灾害,报德善堂通过各种方式救济中国相关地方的民众,大多与崇尚宋大峰祖师“有灾必救,有难即恤”的宗教慈善伦理文化紧密相关。颇为有趣的是,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在过去一些时期,中国社会对海外华人宗教慈善机构的性质和活动了解较少,报德善堂的人到中国潮阳进行“文化省亲”之旅时,对当地的宗教人士乃至政府官员,非常耐心地说明宋大峰祖师在泰国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声明报德善堂由于对祖师的敬仰才有了慈善事业的巨大成功,等等,获得他们的一致认可。这种引导“文化原乡”人们思想开化的无意之举,也促进了中泰一家亲。
以上通过对华侨报德善堂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梳理,分析其典型的五个功能,有助于理解报德善堂何以能成功走过百年,并对思考中国慈善工作的发展,有一定启示。
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最具普世价值的法则。是否崇尚慈善,践行慈善,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慈善组织是传播慈爱和善行的社会团体,道德和诚信是慈善组织的基本支撑点。现代慈善组织的良好运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慈善组织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彰显了慈善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慈善组织优化了社会结构,通过慈善组织社会化的方式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弥补了国家保障体系的不足;此外慈善组织还是培育现代公民的重要场所。[8]
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但当下中国慈善组织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发展境地,尤其那些曾经在人们心目中“有份量”的慈善组织,或都或少都面临公信力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与“郭美美事件”、宋庆龄基金会与“宋庆龄石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目不暇接的事件,引人深思。
对于如何改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涉及面广,问题复杂,非本文能所究竟。不过,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可以就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以下肤浅建议:
首先,回归慈善事业的本原色彩,减少官方干预。慈善行为是发自个体内心的自觉行为,不应有外界过多的不必要因素干扰。从华侨报德善堂起源来看,宗教信仰的慈悲、博爱伦理是其组织践行的重要精神原则,体现了慈善私人化的性质。而且,华侨报德善堂向官方报备注册后,发展更为迅速。对比中国现实的情况,像慈善、环保等公益组织,只要一经官方注册,似乎便失去了生命力。与此相关的是,这些公益组织首先要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做业务主管单位成功后,民政部门才可能给予受理。可以预料到的是,由于政府部门并没有义务或责任做其挂靠单位,也更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公益组织大多是脱离于政府的视野。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没有备案的公益组织会给予严惩甚至取缔。因此,如何理顺政府这方面的职能,事关中国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加快中国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从人员培养、制度完善等方面,促进慈善组织整体提升。华侨报德善堂通过成立“征求赞助人委员会”,为各种慈善服务开展获得资金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所属大学有关福利专业的设置,为慈善工作开展输送高端人才,等等。中国慈善组织应自觉加强学习,更新服务理念;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福利问题不断增加,我国大中专学校也应加强慈善行业人才的培养,而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
第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为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土壤。近年,随着人民物质财富的不断改善,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上涌现出的许多热心人士,让社会充满了爱。但是,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民众可能相当坚信与中国慈善有关的人,要么是“作秀”的,要么认为很多受捐助者,并没有困难,而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敛财,甚至再有,慈善授、受双方因故打起官司。此外,还有些与慈善相关的做法可能也引起人们的不满,比如通过行政手段将慈善作为一种特殊任务,进行摊派;不征询个人意见,克扣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慈善基金,等等。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玷污了慈善事业的本质,难以创造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土壤。
第四,加强对外交流,尤其是向著名的海外华人慈善组织学习。由于有相同的文化渊源,海外华人慈善组织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可以请进海外华人慈善组织,与我国相关慈善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慈善组织也可以走出去,和相关国家华人慈善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同时,更多的工作在于,结合我国国情,解放思想,大胆运用海外华社慈善组织的成功法则,对束缚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文化、法律、制度、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入革新。期待假以时日后,中国慈善组织能重新夺回民众的信任。
结 论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精彩历史必将延续下去,她在泰国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走向,取决于自身承载的社会功能的践行。报德善堂百年堂史,更是一部华人社会发展史,记载了泰国华人从自立更生到由己及人的转变,和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认同变化。
当下中国的一些慈善组织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报德善堂的成功范例,让人们在前进的路上重拾信心,相信中国慈善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
[2]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3]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克基,等.华侨报德善堂成立八十周年纪念特刊增订版[G].曼谷:华侨报德善堂办公厅,1995.
[5]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华侨报德善堂100周年纪念特刊[G].曼谷:华侨报德善堂办公厅,2010.
[6] [马来西亚] 林水檺,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M].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
[7] 泰国春晖堂.郑午楼言论集[G].曼谷:泰国春晖堂,1989.
[8] 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