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奇 现代生活中的伤感图式
2014-11-20
罗奇近两年的系列作品《亲爱的,我带你去寻找那……》很好的诠释了他目前的精神状态,作品中的人物肖像神情都稍显麻木,缺乏个体的自我意识。放弃了都市的明艳之色,最终归于伤感。他拒绝来自外界主流的虚无繁华,企图寻找欲望之外的解救之路。
I ART:你认为你的绘画有些什么个人特色?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样式?
罗奇:我的绘画是安静的,内省的,与潮流是反其道而行的。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汉语思想体系的研究,发展出真正意义上能够与西方对话的艺术样式。
I ART:你在你的绘画中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它具有可替代性吗?
罗奇:主要是想表达人存在的一种虚无感,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而且人作为社会存在,总是具有破坏性的,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唤醒人的一点点敬畏之心,控制欲望的无限延展。目前我能想到的只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暂时无法替代,跟我个体直接关联。
I ART:肖像画在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你为什么选择肖像画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
罗奇:肖像画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不是主流,但从广义角度来说,表现人的都是肖像,表现人从任何媒介来说都是主流的,我们无法不关心。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不关心主流,肖像画是不是主流对我没任何关系,我只是根据我的内心需要来创作,正如我画草的系列一样,我觉得绘画对于我来说,是通过我个人的努力提供给世人一种对于生命的态度与工作方式,所以画什么都是可以的。肖像画是图像里面的一员,参与了对于我们的塑造,只是相对影像,显得弱小,但无疑是有它的价值的,相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不会咄咄逼人,也就是低污染、少伤害、少刺激、不折腾,是静谧的、不张扬的,具有内省的力量。
I ART:你近几年的作品,以《亲爱的,……》系列为例,色彩都不似之前有鲜明的反差对比,且画面颜色都以冷色调为主,这样的改变是出于何种想法?
罗奇:我反对绝对的自由,所以说自由是可耻的。虽然,艺术有种说法,它是一种情感的尽情的宣泄,个性的无限张扬。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想任何事物都必须有所控制,都是有限度的释放与张扬。我将色彩对比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一是给自己提出一种要求,体现一种约束,在这个范畴内去发挥与释放自身。二是这个时代的作品是张扬的、刺激的、暴力的、甚至血腥的,唯恐人们注意不到。我不喜欢这样,这个时代已经是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色彩斑斓够刺激的了,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会刺激你,它是静谧的,呈现的是这个世界以外的另一个世界,与你保持遥远的距离,它不会伤害你。细细品读之下,能够填补心灵的某些空白。
I ART:你许多作品的名字取得非常诗意,但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却很麻木,想要通过这样的文字想象和画面的对比表达些什么?
罗奇:表达一种“荒谬”,一种“虚无”,当然仔细看,作品名称与内容实际是有关联的。
I ART:在你一些作品中会看到水墨的意蕴和笔触,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你的绘画和传统有什么联系?
罗奇: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中国人骨髓里的,到今天也是这样,水墨的意味总是很迷人的,个人认为实验水墨、新水墨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仅是探索,还未成熟。我对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及其他神秘的东西都感兴趣,实际我是一个熟悉西方的古代人。
I ART:你如何构建自身成立的理论框架?
罗奇:绘画在其工具理性层面确实萎缩,但从另外角度上来说,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比绘画更有效的方式作为人类了解自身存在的通道,包括音乐。比如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及其富足,所有都能机械复制,那么绘画作为人类情感的通道就显现出来了,所以,目前应该是绘画作为艺术史发展的瓶颈期,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实践它。
I ART:你如何理解“软现实主义”?这个理论在你的创作中是如何实践的?
罗奇:对于“软现实主义”理论很难有正解,这也是它奇妙的地方,也是我们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我喜欢自己的理解,它不是一种主义,也不是针对现实主义发言,所说是软现实,软不是柔软,是含蓄而内敛的力量,使处理现实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核心就是“软化现实”,现实是冰冷的,残酷的,艺术的意义在于软化意识与现实的边界,使生命得以捱过此生,在我创作中的体现就是不逃避、不激进、不妥协、不伤害、不代表。
I ART:你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观念表达的有效性?
罗奇:纯粹与干净。(采访∕编辑: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