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
2014-11-20张卫东
张卫东
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郑州 450000
在儿童时期鼻窦炎是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鼻窦炎发病与腺样体肥大关系密切。通常儿童生理性腺样体表现为肥大,在7岁后会萎缩退化,但小部分儿童到成年也不会退化。相关研究显示,腺样体肥大会严重阻碍鼻腔通气,这是儿童鼻-鼻窦炎主要病理学基础。若腺样体一直保持肥大状态,患儿则有很大可能并发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等[1]。若患儿长期无积极治疗,则严重抑制颅面骨发育及其身体生长发育。因此鼻-鼻窦炎患儿需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当今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鼻内镜技术,为治疗鼻窦炎与腺样体肥大奠定了良好治疗基础。该组研究针对2010年9月—2013年6月间该院收治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患儿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中,50例临床表现为鼻阻塞流脓涕、40例打呼噜,32例嗅觉障碍,11例头痛,13例咳嗽。50例患儿均并发腺样体肥大,2例并发鼻中隔偏曲,9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15例并发慢性扁桃体炎,8例并发支气管炎。全部患儿经97年海口标准[2]进行临床分期分型,I型1期5例,I型2期18例,I型 3期 2例,II型 1期 0例,II型 2期 22例,II型 3期2例,III期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6±3.1)岁;病程为6月~2年,平均病程为(12±4)月。对照组中,男 17例,女 8例;年龄为 3~14 岁,平均年龄为(5±8.2)岁;病程为 6 月~2 年,平均病程为(12±5)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经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每早上1次,半月后减量;头孢三代(头孢泊物质干混悬剂),2 次/d,0.1 g/d,口服 7 d。
观察组患儿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术中患儿仰卧位,经全麻插管后在口咽处放置开口器。双侧前鼻孔置入细导管从口腔拉出,将软腭上提,70度鼻内镜从口腔处插进达鼻咽部,向后上仔细观察腺样体、后鼻孔情况。之后应用专用刀头切割腺样体组织。在切割之前可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液体,切除腺样体需遵循组织边缘向中央部位切除的顺序[3]。手术创面不应过深,以免损伤椎前筋膜与鼻咽处正常黏膜组织。切除结束后应用砂条压迫手术创面止血。术后可适量给予患儿抗生素以及减充血剂等药物。全部患儿经上门回访、电话随访以及网络沟通3个月[4]。
1.3 疗效评定标准
全部患儿根据相关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5]。治愈:患儿鼻阻塞流脓涕、例嗅觉障碍、头痛、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鼻窦CT显示窦腔与其余组织结构清晰,无脓状分泌物渗出。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鼻窦CT显示鼻窦黏膜组织中渗出少量脓性分泌物[6]。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均未好转,甚至加重,渗出较多脓性分泌物,CT结果显示与术前相似,甚至加重。
治疗后全部患者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0分表示不存在临床症状,10分表示临床症状显著。并对患者流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四方面进行评估。
1.4 统计方法
经SPSS 13.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组间计数资料经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在治愈、好转、无效患儿上,观察组分别为21例、2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7例、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儿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在嗅觉减退改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流涕、鼻塞、头痛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流涕 鼻塞 嗅觉减退 头痛 症状平均分观察组对照组tP 4.32±1.296.30±1.524.46 P<0.053.20±1.254.79±1.663.64<0.052.78±1.492.85±1.612.84>0.052.32±1.223.63±1.385.32<0.053.12±1.424.32±1.633.90<0.05
2.3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儿在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在临床儿科中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是较为常见疾病,由于病症的顽固性,国内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7]。但至今还尚未明确诊断与治疗的意见,也不存在明确标准。现在较为统一的观点包括:①儿童鼻-鼻窦炎和成人鼻窦炎存在很大差异,患儿应用FESS手术很难达到与成人一样效果,因此在临床上不推荐应用此种手术方式。②儿童鼻-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较为强烈,普通感冒就可诱发鼻窦炎[8]。经CT检查显示为全鼻窦不透光也不能证明鼻窦炎的严重程度。③推荐使用阶梯型治疗方式,治疗前3个月可经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局部类固醇药物、抗生素等[9]。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症,则可采用腺样体切除手术。还可考虑进行鼻内窥镜手术,达到简单微创目的[10]。
由于儿童鼻烟腔较小,会存在很多原因导致腺样体肥大,进而被误诊为儿童慢性鼻窦炎[11]。主要机制包括:①腺样体肥大会诱发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②在免疫器官中腺样体属于功能最为旺盛器官之一,若长时间受到炎症刺激,则会变得非常活跃。③腺样体上易寄生细菌病毒,进而会导致慢性感染。④儿童鼻窦自然口较大,黏膜组织呈连续化,腺样体表面上残留的细菌可导致逆行感染。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患儿鼻窦炎较为广泛应用腺样体切除术。传统腺样体切除术,不能直视腺样体,手术不确定性强,且腺样体很难彻底切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严重损伤鼻咽黏膜组织,术后会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等。但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具有较多治疗优点:①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能够直视鼻咽部解剖位置,手术视野较为清晰。②可完全切除腺样体,术后无复发现象[12]。③术中可准确进行止血,术中可使用棉片压迫止血。④可保障鼻咽腔组织、咽鼓管咽口的正常结构,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⑤可提高患儿耐受性,促进病情恢复。在儿童鼻窦炎发展过程中腺样体肥大已被广泛认同,但其治疗效果还存在争议。Ungkanont等[13]认为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儿童鼻窦炎。术中切除肥大腺样体可有效抑制腺样体阻塞鼻后孔,控制鼻腔鼻窦分泌物的产生,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6%,与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近。该组研究中,观察组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表明经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儿童鼻窦炎。在流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四方面VSA评分上,观察组症状平均分为(3.12±1.42),对照组症状平均分为(4.3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其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避免手术盲目操作性,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预后效果良好,且可改善打鼾症状,复发率少,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红云,叶方,庞英惠.负压置换治疗儿童鼻窦炎230例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5):751.
[2]张国平.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评估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7):583.
[3]李亚南,袁静,肖丽娜.手术治疗儿童鼾症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12(2):3493.
[4]蔡运杆,温太佩.扁桃体摘除联合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1):842-843,845.
[5]时胜武.经口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86-2187.
[6]庄远岭,沈永华,王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108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5):645-646.
[7]周岌,刘海,严达忠.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鼻窦炎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2):124-1253.
[8]张丽文,马广源,代冬梅.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128例临床观察 [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67-168.
[9]Mdsges R,Hellmich M,Allekotte S,et al.Hemorrhage rate after coblation tons lectomy: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trials[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6):807-816.
[10]陈德禄,范洁,黄洁,等.腺样体切除对儿童鼻一鼻窦炎疗效的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31-732.
[11]金卫东.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的疗效观 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6):330-331.
[12]杨羿容,朱德姝,徐小鸿,等 .鼻口联合动力系统腺样体吸割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对比[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6):704-705.
[13]Ungkanont K,Damrongsak S.Effect of adenoidectomy in children with cornplex problems of rhinosinusitis and associated diseases[J].Int J Pediatr Otorhinotaryngol,2004,68(4):44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