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 关注语言训练形式
2014-11-20陆雷芳
陆雷芳
一、 基于学情,“新”“旧”相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对于某一语言训练点,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训练内容,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语言上的增量。如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一上《爷爷和小树》这一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比喻句教学的定位可以是,“初步感知这里说的‘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给小树保暖用的稻草。”而其后《小小的船》一课中设计的比喻句,则需与“旧知”相对接,可以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尝试进行口头说话练习。再后来,到一下《称象》一课中,比喻句的教学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感知比喻这一修辞的妙处,将象的大写得更形象,并尝试进行写话练习。”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新”知识要依赖“旧”知识温故而知新,而“旧”知识则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来加深理解,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这样安排语言训练,显然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
二、 激发学趣,“文”“趣”相融
认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文”的内容与“趣”的形式中主动进行语文实践,实现了语言实践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如二上的《从现在开始》一课,当猫头鹰、袋鼠上任的时候,小动物都叫苦连天,它们会怎么“叫苦连天”呢?学生通过演一演小动物,再现了森林场景。同时,学生们通过说一说、演一演,进一步理解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语言也得到了充分发展。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们有了自己的体验,使语言更加鲜活,故事内容不断创新。同时,学生们欣赏同伴的表演,也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利于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真正提升言语水平。
三、 关注学法,“学”“用”相生
入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富有儿童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章,篇篇都是学生写话习作的典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让教材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载体,带领学生读懂故事本身,感受故事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课文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蓝本,大胆借用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再加工,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提高写话水平。
1. “仿”美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好抓手。比如《荷花》的第2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将荷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仿写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介绍的荷花很形象,因为他抓住了荷花的不同特点来写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即先总后分的顺序,使文章更有条理;接着便可以进行仿写练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总分的句式:( )。有的( ),有的( ),有的( )。学生有了仿写这根“拐杖”,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模仿词句段篇进行训练,不但对课文中的典型遣词、造句、构段、谋篇有了深刻的领会,而且也能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获得初步的习作方法。
2. “研”插图。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扩大了插图的功能,不但增加了画幅,还在版面上突出了插图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教材插图十分精美,为学生创设了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插图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因此,合理利用好插图,以图引发学生想象、启迪思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例如,二下《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我们让同学们模仿教材中描写总理穿着和神态的句子,看图选其中一个人物,说说他的穿着打扮,说说他的神态。如此凭借课文插图,找准语言训练点,进行拓展性写话,既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解决学生写话时“无米之炊”的困扰。
3. “挖”空白。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和表达的需要,教材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内容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的地方,还有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泡泡”,都是作者不忍点破的弦外之音。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简化点”和“空白处”,让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用想象写话这一形式表达各自想法,把简单的地方写具体,把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结尾处提出了:“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于是,在学完本文后,就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说说小松鼠找到花生了吗?找到花生后会做什么?又如《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中,小猫在卡罗尔家到处玩耍,除了文中写到的,小猫还会怎么玩,可让学生想象说话……这种对文本的再创作,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深入体会文本内涵和作者情感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语言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 “思”问题。进入二年级后,几乎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而用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只是很多教师重点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而不是语言表达的正确。如果能够将后者也作为训练目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正确连贯,并适当地给予指导,那么这类表达练习对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例如《雷雨》一课,课后的“读读抄抄”一题,泡泡提示这样写道:“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哇!”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注意动词“挂”“垂”“坐”的表达效果。同时,在最后一题“写一写”中说道:“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于是,在教学中,只要善于将这两题的要求合二为一,让学生用日记记录天气观察结果时,用上恰当的动词,就能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如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大雨过后,小草的叶子上缀满了珍珠。”又有学生写道:“天渐渐黑了,云朵披上了一件黑袍。”一个“缀”和一个“披”,将天气变化的不同特点抓住了,动词用得多妙啊!
综上所述,我们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学为中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找寻成长的快乐,享受妙语连珠带给他们的惊喜与快乐,为他们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语言实践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