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2014-11-20杨柳
杨柳
摘要:语文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课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途径,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因此,应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大语文教育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1-02
“大语文教育观”是否应该走进中职课堂?关于这个论题的思考,源于笔者在徐州市财经学院参加的一次教学设计比赛。参赛的课题是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笔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见表1。
本课设计思路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从而再回到自身,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相处的问题。但评委认为这样的教学,缺少“语文味”,应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评委的意见值得商榷。
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不可割裂:掌握知识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语文教育观”介绍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认为: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的学习,语文学习,也是口头语、书面语的学习,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也有话可说。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成绩也相应得到提高。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即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所谓的“语文味”,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和课本配套《教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笔者《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教学设计为例。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由于本课是描写父子关系的。二是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新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多数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并非汪曾祺笔下兄弟般的父子。若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故事为基础,引导学生关于其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的深入探讨,正是本节课情感定位的要求和人文关怀的体现,那么,学生的收获要大过枯燥的分析语言和探讨写法。
因此,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培养与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真正把三维目标培养有机联系,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过于死板:一是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或是为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根本目的;二是不关注学情,很多教师忽视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相脱离,在教学中轻视感悟理解,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仍旧喜欢讲字词,讲写法。授课前不分析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联系社会实际。一节课下来看似丰富多彩,“语文味”十足,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感到枯燥无聊,效果难尽人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对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很多。重点应该落脚在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分析上。但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不了解《红楼梦》及其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着重介绍。否则很多学生会不理解文中贾宝玉所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更有部分学生还有可能误认为贾、林二人是“一见钟情”、“缘分天注定”,从而偏离了课文的主题。若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就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更加科学、实用,更加适用于学生的需要。再如《项链》一课,根据中职学生专业不同,每班男女生比例不同,在上课时也可以设定不同的内容。财会专业和旅游专业班级女生较多,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留一点时间,结合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说说自己对虚荣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做法。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课上分析社会实例,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之外,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材料储备。
(三)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评价体系的理念会给中职语文教师带来影响,如在论文、说课、教学设计的比赛中,评委的观点和看法会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造成直接影响,而更新教学理念,增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正是“大语文教育观”所提倡的。
“大语文教育观”与生活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在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可操作性。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开展语文教学。这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还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课堂中去。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只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才是最好的理念。因此,“大语文教育”应该快速、全面地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2]张国生.“大语文教育”实验简述[J].课程 教材 教法,1987(3).
[3]张国生.“大语文教育”20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
(责任编辑:付安莉)
摘要:语文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课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途径,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因此,应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大语文教育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1-02
“大语文教育观”是否应该走进中职课堂?关于这个论题的思考,源于笔者在徐州市财经学院参加的一次教学设计比赛。参赛的课题是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笔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见表1。
本课设计思路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从而再回到自身,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相处的问题。但评委认为这样的教学,缺少“语文味”,应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评委的意见值得商榷。
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不可割裂:掌握知识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语文教育观”介绍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认为: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的学习,语文学习,也是口头语、书面语的学习,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也有话可说。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成绩也相应得到提高。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即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所谓的“语文味”,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和课本配套《教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笔者《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教学设计为例。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由于本课是描写父子关系的。二是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新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多数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并非汪曾祺笔下兄弟般的父子。若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故事为基础,引导学生关于其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的深入探讨,正是本节课情感定位的要求和人文关怀的体现,那么,学生的收获要大过枯燥的分析语言和探讨写法。
因此,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培养与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真正把三维目标培养有机联系,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过于死板:一是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或是为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根本目的;二是不关注学情,很多教师忽视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相脱离,在教学中轻视感悟理解,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仍旧喜欢讲字词,讲写法。授课前不分析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联系社会实际。一节课下来看似丰富多彩,“语文味”十足,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感到枯燥无聊,效果难尽人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对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很多。重点应该落脚在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分析上。但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不了解《红楼梦》及其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着重介绍。否则很多学生会不理解文中贾宝玉所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更有部分学生还有可能误认为贾、林二人是“一见钟情”、“缘分天注定”,从而偏离了课文的主题。若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就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更加科学、实用,更加适用于学生的需要。再如《项链》一课,根据中职学生专业不同,每班男女生比例不同,在上课时也可以设定不同的内容。财会专业和旅游专业班级女生较多,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留一点时间,结合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说说自己对虚荣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做法。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课上分析社会实例,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之外,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材料储备。
(三)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评价体系的理念会给中职语文教师带来影响,如在论文、说课、教学设计的比赛中,评委的观点和看法会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造成直接影响,而更新教学理念,增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正是“大语文教育观”所提倡的。
“大语文教育观”与生活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在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可操作性。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开展语文教学。这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还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课堂中去。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只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才是最好的理念。因此,“大语文教育”应该快速、全面地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2]张国生.“大语文教育”实验简述[J].课程 教材 教法,1987(3).
[3]张国生.“大语文教育”20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
(责任编辑:付安莉)
摘要:语文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课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途径,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因此,应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大语文教育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1-02
“大语文教育观”是否应该走进中职课堂?关于这个论题的思考,源于笔者在徐州市财经学院参加的一次教学设计比赛。参赛的课题是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笔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见表1。
本课设计思路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从而再回到自身,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相处的问题。但评委认为这样的教学,缺少“语文味”,应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评委的意见值得商榷。
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不可割裂:掌握知识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语文教育观”介绍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认为: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的学习,语文学习,也是口头语、书面语的学习,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作文也有话可说。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成绩也相应得到提高。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即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所谓的“语文味”,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和课本配套《教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笔者《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教学设计为例。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由于本课是描写父子关系的。二是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新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多数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并非汪曾祺笔下兄弟般的父子。若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故事为基础,引导学生关于其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的深入探讨,正是本节课情感定位的要求和人文关怀的体现,那么,学生的收获要大过枯燥的分析语言和探讨写法。
因此,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培养与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真正把三维目标培养有机联系,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确定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过于死板:一是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或是为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根本目的;二是不关注学情,很多教师忽视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相脱离,在教学中轻视感悟理解,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仍旧喜欢讲字词,讲写法。授课前不分析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联系社会实际。一节课下来看似丰富多彩,“语文味”十足,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感到枯燥无聊,效果难尽人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对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很多。重点应该落脚在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分析上。但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不了解《红楼梦》及其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着重介绍。否则很多学生会不理解文中贾宝玉所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更有部分学生还有可能误认为贾、林二人是“一见钟情”、“缘分天注定”,从而偏离了课文的主题。若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就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更加科学、实用,更加适用于学生的需要。再如《项链》一课,根据中职学生专业不同,每班男女生比例不同,在上课时也可以设定不同的内容。财会专业和旅游专业班级女生较多,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留一点时间,结合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说说自己对虚荣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做法。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课上分析社会实例,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之外,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材料储备。
(三)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大语文教育”观
评价体系的理念会给中职语文教师带来影响,如在论文、说课、教学设计的比赛中,评委的观点和看法会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造成直接影响,而更新教学理念,增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正是“大语文教育观”所提倡的。
“大语文教育观”与生活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一种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在从整体到局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中都有可操作性。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一体两翼”的总体模式。“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个主体,所谓“两翼”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利用语文学习环境,也就是利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开展语文教学。这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还突破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开拓、延展到社会生活这广阔而丰富的大课堂中去。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只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才是最好的理念。因此,“大语文教育”应该快速、全面地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2]张国生.“大语文教育”实验简述[J].课程 教材 教法,1987(3).
[3]张国生.“大语文教育”20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
(责任编辑: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