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正能量联盟:青春正能量的“火炬手”
2014-11-20鲍烨童
鲍烨童
2013年年底,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生张佳鑫动员何邵森、赵旸、赵泽臣、王方圆,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高校正能量联盟。
该联盟立足于大学生公益团体,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及成立社会团体,帮助高校公益团队整合社会资源,对团队定向扶持,同时,也为团队提供项目培训、宣传、评估等服务,为优秀团队提供社会企业孵化、跨界资源筹措、融资等服务。
将青春正能量传递出去
80后、90后的大学生,他们与生俱来具有青年人独有的朝气和活力,他们热心公益,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他们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他们独立自信,勇于表现自我,敢于竞争,勇于奋斗,正是这些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用爱拥抱世界,用行动证明青春,用高校的正能量温暖社会。
三年前宿舍楼下的一张海报,改变了张佳鑫的人生规划。那是“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发出的招募令,面向在校大学生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帮助学生们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
他想到,当今的科技产品和网络已成为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一道鸿沟,而北邮有着“信息黄埔”的美誉,能不能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为老人服务,让老人也享受到信息科技带来的便捷呢?经过和几位同学的讨论,“夕阳再晨”团队成立了。
三年来,“夕阳再晨”从13名志愿者发展到一千多人,每周帮助的老人逾千人,该项目还在2013年成为东城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首批项目之一。而张佳鑫自己,也从一名本科生成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在读博士。
说起这些年陪伴老人的经历,张佳鑫颇有感触,“老人们经历的事情很多,对人生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能从老人身上学到很多道理。”
他记得,有一天上课时一位阿姨没来,原来是因为那天太阳好,阿姨把家里的花都搬出去晒太阳了。他还看到老人们上课时把记不住的步骤都密密麻麻地记在本子上,这种对生活的热情让张佳鑫感受到“正能量”,他希望毕业后,仍然能把关爱老人的公益活动做下去。
公益梦想的一个有力实践
2013年12月3日,海淀高校志愿者代表点燃手中的“正能量火炬”,将志愿热情薪火相传。当天,“海淀高校正能量联盟”正式亮相,它把青春正能量更广泛地传递出去。
自2013年10月底开始组建,联盟已经覆盖了来自海淀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并且还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学子一起弘扬正能量。
作为联盟发起人,张佳鑫对记者强调,联盟里的各个公益团队都相当于“公益淘宝”上的项目,包括“夕阳再晨”也是平台上的项目之一。联盟管理层由创始人和团队的四位核心骨干构成。“除了我是发起人和总负责人,其他成员负责大区部、高校项目部、项目服务部、新闻媒体和办公室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高校正能量联盟是“夕阳再晨”公益活动的一个延伸。它是张佳鑫做了三年的公益项目。“我经历过那个悲惨的阶段,团队刚成立时,连个社区都找不到,没有人认识我们,也没有宣传渠道。大学生公益团队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后来我们有幸被其他人认识,有幸成长起来。所以,我们要依据已有的资源,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是为了让其他高校少走弯路、达到抱团取暖的目的。”
中国高校正能量联盟的定位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益创业自我管理的云服务平台。“他是一个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概念,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依托于大学生海量的志愿服务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智能分析和主动推送,帮助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能力差、社会资源缺乏等的瓶颈,来更好、更高效、更透明地实现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可持续化地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正能量联盟的成立是张佳鑫公益梦想的一个实践。转型期的中国,有很多社会问题尚待解决,很多大学生公益团队需要得到扶持,这一联盟的成立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针对大学生公益团队,高校正能量联盟主要提供四项服务。第一是提供云办公的平台,这个网站即将搭建完毕。它可以实现志愿者组织以团队的形式在上面发布项目,实现各种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的梳理,类似于网上的OA系统,实现经验分享、任务管理,联盟开放给他们免费使用。第二是资源对接的云聚集平台,将企业基金会、政府、公益资源跟大学生团队有效对接。第三是抱团取暖的云共享平台,每个团队都有相关的技术、媒体和社区资源,平台的搭建是为了让他们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云共享。第四是进行有效精准的云服务,大家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或资源顺序。
“我们还可以为团队推送周围最好的最适合他们的一些环保、法律援助或科技辅导相关的一些组织,团队可以选取最喜欢的、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联盟可以很方便地得出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以及团队对商业资源获取的需求。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后台,是一个大数据分享的平台。”
联盟的意义在于“度人”
对于张佳鑫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度人”。他做“夕阳再晨”几年,收获了很多,组织管理和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现在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帮助更多的青年人更好的成长。“依托于我们的资源,更好地将公益项目持续进行下去,是给我的最大的触动,这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目前,高校正能量联盟有5个核心创业团队,20至30个核心工作团队,还有遍及全国的大区部和联络人的机构。这个组织已经发展到全国29个省,覆盖了108所高校、206个公益团队。联盟的工作范围被划分成5个大区,包括西北、东北、西南、华南和华东大区。联盟做得比较好的团队里,“夕阳再晨”是一个。
“北爱回归线协会”也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这一协会帮助留守儿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云南建立了六所乡村图书馆。每所图书馆都配备了信息化设备,让孩子可以有效地借阅到图书。
就拿“美在监狱”来说,是一群中央美院的青年人通过绘画来陶冶情操,让监狱里的服役人员能够更好地拥抱生活。大学生志愿服务几乎可以渗透到中国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是高校正能量联盟的重要的活动伙伴,海淀文明办在联盟成立初期给予了前期指导和支持。双方之间的的沟通非常紧密。
“我们帮助文明办在创建文明城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年3月,联盟在海淀区政府礼堂举办了首届高校公益创业沙龙,联盟集合了四大类、30个小类、206个公益项目,并由海淀区政府对外发布。这些项目由北京市多所高校进行对接,联盟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项目由海淀区政府购买。另外,在今年五月份和十月份,海淀区文明办和高校正能量联盟共同举办了“正青春一起行”、“跟我走跟我等”诸多大型公益活动,一下子调动了北京16所高校在16个路口上进行了文明引导绿色出行活动。
据了解,这些活动效果都不错,总共有5508人参与了这项活动,累计志愿服务达到8862个小时,活动持续了三十天,服务了北京市近百万市民。在不久前的在“圆明园火炬接力”活动中,联盟用3天时间就调动了300位大学生实施了火炬的接力和传递。
关于联盟未来的发展,张佳鑫和他的伙伴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中国青年自发成立的公益云孵化平台。“从内而外才是成长,从外而内是一种破坏。只有按照大学生自己的意识,用一个自我管理、自我选拔、自我推荐、自我认可的平台,激发出各个公益组织的活力与热情,让他们真正觉得这是一个抱团取暖相互分享,一起协作追寻公益梦想的道路。”
用公益的杠杆改变社会
中国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很高,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志愿者,但还远远不够。美国十个人里面可能有八个人是志愿者,其中有六个是专业的志愿者。大学生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如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原来我们只知道发个小广告或教英语,现在志愿服务的内容逐渐多样化起来。很多大学生开始尝试不同领域的创业。例如“美在监狱”公益项目,是针对罪犯开展艺术治疗活动。还包括那些送货上门、利用自己特长建立信息化图书馆等公益项目,后者是针对云南的留守儿童建立的图书借阅和管理系统。还有法律援助,艾滋病支持科普、支持公平贸易等项目,都能见到大学生的身影。
但是,国内公益事业刚起步,从2008年到现在也只有几年的时间,大多数公益组织还停留在简单的提供志愿服务阶段。具体表现在志愿服务还没有呈现项目化的特点,团队缺乏品牌化,也没有充分的规划和覆盖意识。
“可以说,很多的国内居民小区里依然鲜见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另外,公益资源在配置上也表现得很不均衡,导致资源巨大的浪费。虽然很多组织都认为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但由于缺乏专业性,并没有很好地达到资源对接整合的结果。因为缺乏资源渠道和社会渠道的支持,公益团队手里并没有多少公益导师、政府和媒体方面的资源可以使用。”
在张佳鑫看来,从事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有热情、有激情。他们是由各个高校和专业组成的集合体,在专业互补方面也不错,但他们缺乏品牌化、持续性,专业性不足,资源配置也不合理。很容易导致一种情况出现,就是几个活动完成后,一些团队就解散了,持续性比较差。
“另外,很多成员开始起步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做,但是他不知道一个群体最终的改变,是需要很多的不同的团队提供服务来共同完成的。由于团队过分求大求全,反而忽略了自身特点。”
目前,志愿服务工作对国内青年人来说,存在几大问题。首先,志愿服务缺乏前瞻性,没有创新性的服务理念指导他们,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做一些富于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志愿服务;第二,团队信息化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他们不知道怎样获取资源,不知道哪些平台上了解到最新鲜的公益资讯,不知道哪些公益大赛可以参加;第三,团队缺乏组织活力,志愿者团队相对零散,导致组织缺乏活力;第四,团队难以导致长期性、品牌性和可持续性;第五,孤岛效应特别严重,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调。
此外,国内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经营和融资方面的能力,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对接社会资源,这是创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连个办公场地都没有,这是很正常的。
“公益这条路确实很困难,我们都能感受到各自身上付出的坚持和努力。我们选择了一条本来就很艰苦不容易的道路,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们一道共同奋进在这条路上。”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用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改变社会。这也是社会创新的概念,用一个很小的杠杆,撬动一个天平,帮助到更多的人,这就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