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2014-11-18韦丽
韦丽
摘要: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开启人类聪明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还有一把是音符。"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全面实行中的重要课程,正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特殊性的意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的辅助,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通过聆听歌曲、感情演唱、合作合奏、师生互动、课内外活动融合等多种途径进行,从而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感染学生,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育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健康性格等方面的蜕变。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德育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把德育教育结合音乐教育愉悦的音乐感受与表现中,轻松学习,学有所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德、智、体、美等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育润物无声的德育影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校园多样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点,德育为线,把德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善良高尚,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观念与行为能力还不成熟,通过多样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建构,建立从知识的不确定认知到学习行为能力构建到人生性格品行建立的重要成长成才的逐渐退变。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表达形式,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达到精神美的感受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音乐课堂教学是最直观、保证的学习空间,音乐教学题材的甄选,将音乐与德育故事相结合,潜移默化在娱乐中感知、感悟。音乐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德育教育的观念,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思想基础,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德育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每个阶段,从掌握音乐作品到音乐作品带来的影响,都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有长有度。结合教材或是地方德育儿歌等内容,例如《劳动最光荣》,融合动物、风景形象性的词语,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欢快的音符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劳动中,小学生通过这首歌结合情景体验,感受到团结劳作、互帮互助、友爱扶持、劳动的快乐。这种正能量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创设音乐情境,在实践体验中一点一滴滋润学生的心灵。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课中,播放音乐故事作品,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等,让学生听唱,讲诉自己在观看作品视频、聆听音乐的感受,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作品进行配乐朗诵,分组实践,总结、评价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小学音乐课歌曲具有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良好基础,歌曲中多为陈述人物故事、美好生活追求、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德育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要积极研究教材,甄选代表性通俗易懂的内容,教学语言生动、运用不同的教法与手段,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发展。
二、拓展课外音乐活动寓乐育德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德育的浩瀚的天空,那么,课外活动则是德育的蔚蓝的海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一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发挥音乐的创造性,锻炼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在音乐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有机的将表演、创作、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演唱与舞蹈的合作关系,表演者与欣赏着的关系,合唱合奏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在群体活动中,通过不同创新点的商量与融合,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共性与个性的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与合作精神。音乐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以德育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如结合劳动节、母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活动等等,从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家庭、互助友爱等思想品质的形成;开展群体活动,在合唱排演中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观、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主题音乐集体活动中,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展示自我与集体和谐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的育人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实施,音乐教师要结合主题设计德育与音乐活动融合的契合点,转变活动观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例如教师节、母亲节、儿童节,转变文艺汇演小众表演大众管观看的形式,音乐的表现模式不是文艺汇演可以是多样的,进而开展真正的人人参与,在音乐背景下设计“爱的拥抱”等主题简单通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家长、同学之间的关爱,低年级与高年级拥抱支持的关爱,高年级对低年级拥抱呵护的关爱,老师拥抱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从老师的拥抱中得到关怀的肯定,家长与学生解开成长中烦恼等等,由小众的学校教育拓展到学校与家庭双重的关怀教育,鼓励学生情感的表达、压力的释放,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小学音乐教育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教育家都对音乐教育功能予以高度评价。孔子曰:“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日本音乐家铃木先生则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近年来,欧美音乐教育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有功能,他们普遍认为:音乐在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个性和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即认为音乐具有德育功能。endprint
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课程建设实践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融合社会发展价值,它对于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一价值理念在当前整个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已获得普遍认同。“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各个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以音乐为媒介传递德育,是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途径。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思想、人格等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运用沉闷无聊的理论一味宣讲德育是很难被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受与理解的,相反生活活泼的音乐音符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更能直观、吸引学生融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外而内不断循环帮助学生成才成长。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善美的。”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舒适、巧妙将德育渗透进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达到“寓乐育德 润物无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合理调整自己的人生心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2009,(04).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08,(09).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2006,(01).
[7]王小琴,徐继开.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8).
[8]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9]赵仲林,杜福来.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