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当“三读其味”

2014-11-18陈斯桢

文教资料 2014年19期
关键词:九色鹿海鸥词句

陈斯桢

(三明市三元区东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当“三读其味”

陈斯桢

(三明市三元区东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读在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指导当“三读其味”:在教学中可采用抓重点词句,通过“咬文嚼字”读出文中情境;抓住关键问题,通过“追本溯源”悟出文中意境;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浮想联翩”品出文中美境的方法,领略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升华情感,从而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 朗读 情境 情感 美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除了强调朗读和默读外,还强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就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朗读有助于更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当朗读成诵时,能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指导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样有助于积累素材、体验品味、培养语感、熏陶情感、启迪思维、享受乐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

一、“咬文嚼字”——读出文中情境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部分文质兼美、蕴含丰富、文体匀称。文章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作者或编者深思熟虑,字斟句酌的,以寻求最贴切的表达。文章中都有一些重点词句,这些重点词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是“牵一词(句),而动全文”。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包含作者智慧的重点词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启发学生细细品味,挖掘词句的内涵,这样必定会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第十五至第十七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老师提问:“同学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很快找出了相关的词句,回答得很完整,到位。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从‘海鸥们像炸营似的朝遗像扑过去。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感受到了海鸥与老人的深情厚意。”当时学生还用悲伤的语气读出了这段话。但老师并不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满足,而是接着追问:“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学生一时也回答不上,又开始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读后发现用“扑”更能体现出海鸥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而焦虑的心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扑”读出对老人不舍和悲痛之情。读后,教师又追问:“这段话中的‘旋涡’与上文中的‘盘旋’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了“旋涡”除了有“盘旋”之意,还让人感觉到了一种速度,感觉到海鸥的多。随后,教师做出小结:“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呀!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在老师的引读下,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种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在读中品,品中读的朗读,不仅读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的温度——情感。

二、“追本溯源”——悟出文中意境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层层发掘文本,还原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被逐步调动起来。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深刻了,朗读自然也就更入情入境了。同时情境的还原还可以巧妙地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人物,将课文读得更有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九色鹿》第8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第8自然段:一天,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迎接它的是什么?找出九色鹿说的话并读一读。几分钟阅读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正确流利、四平八稳地把九色鹿的话读下来。这时教师评议:“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到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又做了一件好事,把自己的朋友——调达介绍给国王。”学生似乎恍然大悟,这时一男生站起来咬牙切齿、怒气冲天地朗读了九色鹿说的话。教师评议:“好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勇士!但你的朗读不能让我们明白九色鹿到底在生谁的气?调达或是国王?还是两者都有?”学生若有所思,自然而然地又回到课文中,边读边思考后,终于有学生说出:“九色鹿当时主要是被调达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激怒的。”细读后会发现,这段中有些词句是尊称国王的,如连用两个“您”,有些是责骂调达的,不能用同一种语气读。接下来有个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读得十分精彩,十分投入,朗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愤怒地严责了调达,又充满了对国王的敬重,课堂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设计中,教师看似简章平常的启发,却让学生寻着问题“追本溯源”,激荡出思维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就连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同学也读得有滋有味。文本语言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被激活,学生在对文本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感情也随之在朗读中迸发了出来。

三、“浮想联翩”——品出文中美境

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朗读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以有声语言把无声的文字转化表达出来的过程。叶老说的要“设身处地”,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把语言文字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形象,在眼前展现,做到口中有文,脑中有形,眼前有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情”动辞发,顺理成章。在进行感情朗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再造形象,还要让学生结合内心的体验和生活积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把这样的体验有感情地读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心也跟着作品动起来,让画面在眼前活起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科学童话。有“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爱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这种形象美;有“从夜幕降临小露珠开始形成,受到各种叔叔动物的赞美,到无声地滋润、装点植物,与植物依依惜别”等浓浓的人情味这种意境美;还有“钻石的闪亮、珍珠的圆润、小露珠的光彩熠熠、植物的勃勃生机”的文字美。要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眼前展现面画,置身于这种情境中,读出小动物的可爱,大自然的美丽和浓浓的人情味。美读可以帮助学生训练语言,体会美好意境,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积累。

通过想象画面美读文章,除了欣赏写景文章外,还能欣赏叙事的文章。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其中有两个片断最能体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一是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二是老班长牺牲前的一段话。只有文本内容联系或引发起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时,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年代不了解,引导学生美读存在的一定的困难。开始,大部分学生读得很平淡无味,只有个别学生读出了情感,但让人感到很做作,根本读不出文中的意境。如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观看有关战争年代的一些视频,感受当时战争年代的艰苦,在这些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吃东西被卡着,硬吞痛苦的情形,以及人病得奄奄一息舍不得离去说话的样子和语气。通过想象,带着体验的心情,朗读描写老班长的这两个片断。有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不但读出自己的难过的心情,还把老班长硬吞鱼骨头、草根的难受样子和牺牲前那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吩咐,声情并茂地表现了出来。不仅感动了自己,而且感动了其他同学,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与文本融为一体,老班长的形象高大起来了,他那种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凸显出来。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还有利于走入文本的意境,恰如其分地把握情感,落实美读,得到审美的熏陶。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既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又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学生才有可能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美。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九色鹿海鸥词句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
海鸥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