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为本,能力为根
2014-11-18肖家华
肖家华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建瓯 353100)
教材为本,能力为根
肖家华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建瓯 353100)
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提出“能力为根,明确目标;立足文本,双线结合,凸显自主,保障学习”的方法,希望对改善现状有效果。
语文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魅力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定位没有明确的意识,随意性和模糊性强。表现在教材使用上,就是教学始终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挖掘与学习上,不能跳出文本看文本,不是从学习能力的培养角度用文本。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被文本内容困住手脚,不是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与组织,往往是文本学习与能力培养各自独立。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中郑重指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深入学习崔峦教授的讲话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学法指导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向。
一、能力为根,明确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说法老师们耳熟能详。如果把这两句名言连接起来理解,核心意思就是:教师运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达到离开老师也能学的终极目标。可见,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材是媒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与训练,提高了素质,增长了能力,成了能够独立学习的人。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论》中对教材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他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将选文的功能定位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教材内涵是丰富而立体的,教材选文和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一篇课文当做什么用,教材用来干什么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总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作家梁衡用极尽赞美的口吻,用三件具体的事例描述了美丽的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对科学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她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文章文采飞扬,结构清晰,内容丰满。课文在第五单元组,本单元组的目标要求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组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阅读能力即学习读懂一篇文章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次要目标是“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能说出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教材“样本”角度将本文明确为学习、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篇“例子”,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
二、立足文本,双线结合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却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用于教学的内容很多,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者课前必须努力思索与探寻的问题。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目标,有效组织、选择教学内容,是实现教材与能力对接的关键。
文本的学习应该是能力学习与训练的依据与载体。有的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放弃了文本的咀嚼,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是无益的。因此,教学中应立足文本,以文本的深入展开为教学主要内容,是重要的主线之一。但是,学生对文本内容掌握、理解的程度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它应该是学习能力水平与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运用学习语文的策略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训练。也就是说对文本内容懂了没有,懂了多少,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策略与方法。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目标为例,可以把它定位为 “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因而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两条主线结构全文的教学。第一条主线是读懂课文;第二条主线是学习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全课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这一阅读的一般方法步骤为主线,组织文本内容,层层推进,展开教学实践。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有明确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同时有明确的任务。如在感悟课文一节,以“感悟主要人物——玛丽·居里是怎样的一个人”,“梳理你的思考——读完课文后引发你哪些思考?”,“研究文章写法——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三个问题的探究学习为内容,阅读方法的学习与文本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训练,文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入。
策略方法的指导,有人认为不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但是科学告诉我们,只有结构化了的知识才是记忆最深刻的。在方法指导下的学习,方向更明确,效率更高。传统教学正因为学习策略不明所以能力提高缓慢,学习效率低下。事实上,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多次学习之后,他们在无意识中就能自主结构出学习方法与策略,而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明确指示,即使同一方法运用了多次,还始终处于无意识之中而稀里糊涂。教师的重要作用应该是把许多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能力。因此上文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双线结合”,是在科学运用教材与学习能力成长上的一次有效对接。
三、凸显自主,保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如何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呢?
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样随意,那样只会让教学变得空泛、无序。真正的自主一定是有组织、有规则的。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养成教育
自主首先是自觉主动。在态度上,学生对待学习是自觉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投入的状态。其次是自我管理。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安排与管理。珍惜时间、科学安排、张扬个性。自觉主动和自我管理要靠课堂规律的规范管理,更依赖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自主即自己做主。主要体现在学习中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方式方法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对于已经学会或不想学的内容可以不学或少学,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内容可以多学,甚至学深。如语文课后练习中经常出现“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或“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等题目,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强调学习中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但是,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什么,必然会造成教学上的混乱。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更容易异化为一种形式上的自主事实上的“放羊”。课堂学习中的自己做主,首先应该是内容统一、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对学习内容的感受、体验、感悟等学习结果以学生的学习所得、理解程度为主,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而不以教师的体验、感受为准则,追求一致的标准答案。其次对学习策略等学习过程能够自主选择,而不是“一二一”,统一步调,即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应该在这里得到充分张扬与展示。
3.保障学习的时空
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要努力保障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上教师随意抢占学生学习时空的现象严重,常常在无意中就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时空的“侵略”。还是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以下是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某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在这一段中用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外貌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的美。
师:找出来,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文字写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呢?
(学生一时没反应,教师紧追、启发。)
师:文章中还有一处写外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好不容易从第四自然段找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师:是什么使她的容貌隐退的?
生:镭射线、岁月流逝、献身科学。
从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基本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思维理解的空间更是狭窄,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思维空间被老师逼入“死角”。表面上看,老师似乎带领着学生一步步深入了文本,但那是老师理解的文本,而且是狭隘的文本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动、展开。这样的教学对文本理解本身就不到位,更不用说学生思维、阅读能力训练了,结果学生只能死记老师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只能以老师的思维为思维,以老师的答案为答案;课堂上紧盯着老师,甚至不经过思考只是胡猜老师想要什么而已。
总之,教与学的“被动”与“主动”地位互换。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思考、探索,教师“被动”似的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学内容更多来自学生的问题点、需求点、教学策略更多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认知特点为起点,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习自主、保障学习时空,同时稳定教师教的主导地位。
“教材为本,能力为根”,教学中始终让学生处于“在学习”的状态,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