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
2014-11-18肖国健
肖国健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
肖国健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较多问题,诸如学习能力不强、思想道德素质下滑、养成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差、就业应聘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签于此,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学生要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提高就业能力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策略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包括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高校教育质量、国家就业机制等。但笔者认为,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失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与社会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导致“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的现象产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既喜欢,单位满意,能迅速适应工作需求的”岗位,成为高校教育及大学生培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但关于其概念,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界定。郑晓明2002年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1.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石。当代大学生从小受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影响,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不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更谈不上深入钻研。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极快,企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如果自己不主动学习,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甚至一就业就发现所学的某些知识已经过时。如果毕业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学习新知识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刚毕业就被新岗位所淘汰,成为时代的弃儿。
2.思想道德素质下滑,养成教育缺乏。
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素质、政治辨析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当前,由于受社会、网络及家庭负面现象影响,导致某些学生价值观扭曲、颓废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金钱权力攀比心理明显、社会责任感缺失;沉迷于享乐奢靡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个人中心主义较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就业时只追求工资待遇,缺乏奉献敬业精神。甚至有的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缺少挫折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导致毕业还不能自立、缺乏独立解决和辨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无法称其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3.实践能力差。
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无论在校期间学习多少知识,最终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其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不仅要知识渊博,更希望的是一毕业就胜任工作,独当一面,创造价值。然而,当前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安排时间不够,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主动或很少参与专业社团的实践活动,使知识停留在书本中与实践脱节,导致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形成“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会说不会做”的状况,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制约学生就业。
4.就业应聘能力差。
就业应聘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最直接的“敲门砖”。要求大学生必须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选择。但部分大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我,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意识淡薄、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准确、应聘技巧和知识缺乏,就业选择产生理想化、盲目化、迷茫化的现象。
5.社会适应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全面了解,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缺乏足够分析,就业停留在个人梦想中,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存在恐惧感。在求职中自卑胆怯,连续几次不成功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对社会现实职业需求了解不够,存在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心理,导致职业期望值过高,失去不少就业机会,存在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
1.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提升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作用。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特色专业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上必须树立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企业,科学定位,加大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使之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行业发展更新。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方案、融入新的知识点,要突出学校自身的教学强项和办学特色,紧贴区域产业和行业结构需要,培养特色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高校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立德修身”工程,开展诚信教育、纪律教育、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成为德才兼备、思想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同时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服务农村、服务基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大学是大多数学生最后集中学习的阶段,是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必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所学知识必须通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检验,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知识内化的程度。所以,在理论教学之余,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专业实践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学校可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专业比赛、“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专业实践,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确定学生职业目标、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路线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规划知识,正确客观认知自我,从而根据自身特点最终选择理想职业。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要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等,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帮助学生校正和深化自我认识,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导师制个性化指导。
高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制度政策学习、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就业讲座、就业信息、就业评估等更多的就业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应聘能力。
同时高校也应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推行全员育人模式。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让专业老师通过课堂内外接触、指导,给学生讲解更多的专业发展趋势、职业特点、所需能力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经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
2.学生要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作用。
(1)加强自身学习能力提高,增强创新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要主动、积极、认真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主动学习综合知识,学习对自己综合素质有用的人文知识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善于猎取广博的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以及专业的发展现状。在理解了老师所授课程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有意训练自身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主动思考,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2)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现象,要能明辨是非,科学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要严格要求自我,做一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学生。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3)加强自身实践能力锻炼,提高综合能力。
要主动参加课程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竞赛,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综合实践上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要主动担任学生干部,抓住每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
(4)加强就业应聘能力锻炼,提高就业技巧。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学习,正确分析定位自我。尽早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确立就业目标,选择切合实际的就业方案。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培训指导、招聘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应聘技巧和知识的学习掌握。
(5)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主动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就业形势,适应社会和岗位。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毕业实习环节,主动与实习单位领导、老师和父母交流,听取他们对自己就业的意见。要学会平衡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正确分析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角色,适应就业市场和岗位,加强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和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共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高校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应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高校及学生必须共同围绕培养人才、顺利就业的工作目标才能整体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需求。
[1]刘守义.新时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8).
[2]梁杰芳.高校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2).
[3]夏建军,郭飞,王学军.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
[4]李静.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5]牛志强,吕雯.当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0(10).
此篇文章系学校教改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项目编号:12xn0068)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