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理论视阈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策略

2014-11-18崔立莉王桂芳

文教资料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个体政治生态

崔立莉 王桂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生态理论视阈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策略

崔立莉 王桂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能构成社会生态的子系统而具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的因素。从生态思维考察,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其应有功能。但也存在忽视生态个体、主客体生态失衡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可形成生态思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理论

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碰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入新鲜血液,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求发展路径。

一、以生态思维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之外,独特的高校环境形成了一个系统模式。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定的人群形成一定的生态群落,能够构成社会生态的子系统。这是能够选择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科恩认为,高校“致力于教学的机构,并有着专门人员、(相对)永久性的有形建筑、专门用品、正规的教学方式、课程以及理智确定的明确目标”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说来,思想教育培养了具有特定文化的个体,并最终影响社会的文化生态;政治教育培养了具有特定政治观与政治能力的个体,并最终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态;同样,道德教育培养了具有特定价值观的个体,并最终影响社会的伦理生态。政治、伦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反作用于经济的,这又会最终影响社会的经济生态②。

无论是高校的总体环境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因此,能运用生态学的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生态思维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从生态思维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维持自身平衡,使教育互动能够平稳、有序、高效地展开;它的系统目标则是输出合格的产品,并以该产品为中介与其他生态系统实现良性互动。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其应有功能。当下大学生能够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中央和政府的决策。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任党中央,对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多变局势的领导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由于这一生态系统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使这一目标无法完美地实现。所培养出来的一些个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诉求方面一直表现出 “知识化”的外在倾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知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③

按照康德的说法,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然而,作为最应具有的社会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群体现在普遍出现了道德责任感丧失的问题。外化出来的行为方式,往往出现道德失范。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失去了应有作用。由于个人行为缺乏道德的约束,从而出现了道德行为的无序状态④。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以诚信缺失和公德缺失为特点。

当整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责怪当代大学生 “眼高手低”的议论时,往往忽略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比如学生对自己的地位看得过高,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对他人的建议盲目排斥,都说明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地自己认知。在与他人相处时,无法领略他人的意图,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甚至不能良好地表达自己,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这些都是实践能力不足的体现。

以上问题说明了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无法使教育互动平稳、有序、高效地展开;它的系统目标则是输出合格的产品,更不能实现以该产品为中介与其他生态系统产生良性互动了。

从生态理论视阈的角度总结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归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生态个体。按照生态理论的观点,每个个体对于整个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都有价值,因此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并且必须发挥其应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有主体缺位的倾向,在强调受教育者应该接受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认同度,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开发不那么关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关注外适性而忽视其内适性,这种脱离教育主体的生存境遇乃至生存现实问题的教育使个体心灵自由难以得到满足,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享受⑤。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态失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系统内部的两个重要因子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这双方都是有自己头脑,具备相对稳定判断力的能动个体。实现二者的平衡是制约整个生态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高校的地位不断被边缘化。施教者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低效。但由于思维惯性和社会习惯的存在,一直以来施教者突出教育角色,使受教育的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内在的自觉追求和自主发展。以至于在整个教育生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都出现了问题,并且教育的主客地位没有充分协调,导致主客体生态失衡。

三、以生态思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首先,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教育理念。要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主义性的怪圈,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追求每个生态个体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尊重和调动人的主体性。保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个体的稳定性和活力,促进生态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

其次,构建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态关系。在主客体的关系上,避免以往的唯教育者独尊,也避免完全的迁就被教育者。要实现主客体的对话,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塑造平等、和谐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完美结合,增强整个系统的整理效力。

最后,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环境。开放性是生态系统得以欣欣向荣的根本所在,系统中的因子与系统所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实现开放的自足,从而实现动态的平衡,使创建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增加校园文化积淀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要构建校园、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施教特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始终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建立联系,在力量上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打造一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注释:

①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H].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8.

②王安琪.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2.6.

③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69.

④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⑤胡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本文系吉林建筑大学院城建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生态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系列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项目“洋思、杜郎口模式对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启示与应用研究”系列成果。

猜你喜欢

个体政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