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研究

2014-11-18吕安心

文教资料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吕安心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研究

吕安心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胡锦涛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并积极倡导“两型”社会的构建。当前,弘扬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主要内容 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胡锦涛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生态环保观念的一代领导人,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生态文明理论和观点,形成了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研究和宣传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作了清晰界定,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胡锦涛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中看出,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一)在发展理念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是人类的延续,上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下一代人的持续发展留下空间。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生态观取代传统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及重人轻物的发展观念。思想要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并且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改变以往“人定胜天”的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另一方面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要科学发展,而且在生活消费方式上要科学发展,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提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胡锦涛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胡锦涛逐渐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它是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基本特征,它的目标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4年在江苏省考察时,胡锦涛指出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的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不利形势,也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鉴于此,胡锦涛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号召全社会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和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现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转变,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三)在社会建构上,提出“两型”社会思想。

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曾在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两型”社会。胡锦涛认为,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通过科技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减少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的消耗,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的增长建立在低消耗、高效益和绿色环保的基础之上。“两型社会”提倡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007年12月,胡锦涛又重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首次发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要求用最大力气和最大决心把政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两型社会”建设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实现。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前瞻性,它是指导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四)在文明形态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胡锦涛认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并由此指出,我们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利用自然提供的丰富生态资源造福人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取代粗放型增长方式,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统筹兼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大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胡锦涛不仅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论,还将这一理论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达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有创新,有发展。在当前,推进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丰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有利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推进理论创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综合的,同时是开放性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它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鉴于此,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也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

(二)转变执政方式,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变化、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做出的正确抉择。当前,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改革和完善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执政行为的科学化。发展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长期以来,不少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误区,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没有强调发展本身的综合性,甚至简单地把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看成衡量政绩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或者主要标准,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发展模式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极易形成狭隘的发展观,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导致我国环境压力逐年增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统筹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辩证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追求的政绩观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习和实践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他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的目标是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加大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新目标。胡锦涛强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还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他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两大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的。

和谐社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保护好。当前,群众热切期盼改善自身生存境况与发展条件。而由于在发展观念上和发展实践上出现了认识误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社会进步,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又由于自然和人的发展不和谐,使得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质量不高,效益偏低,使得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比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为群众谋福祉、不断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工作重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增长物质财富,而且要逐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亟待解决的生产和生活难题,切实有效地协调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公平地拥有全面、自由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生态思想——“促进生态和修复”的重要章节写入了规划中。规划指出:“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成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为生态思想建设目标。”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1]谭晓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南昌,2012.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刘湘容,朱翔.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胡洪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研究”(编号:13C74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