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世纪之交美国影视作品中的青年学生形象的塑造

2014-11-18张婷婷余志刚

文教资料 2014年19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青春生活

张婷婷 余志刚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论世纪之交美国影视作品中的青年学生形象的塑造

张婷婷 余志刚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美国的青年学生群体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反映出美国青年学生的生活,以至于美国群体的社会形态和流变过程。校园影视史学视角的切入,有助于揭示影视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历史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生态面貌。本文拟就世纪之交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演绎的青年学生形象形成的形态,展现其时美国青年学生群体精神面貌的状况、勾勒其社会生活形态,力求解构美国青年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变迁,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影视作品 社会生活 青年学生形象

一、问题缘起

在美国,18岁属于成年与未成年人的年龄分水岭,而13至19岁则属于心理和生理判断上的青年阶段。那么本文所指的青年学生即在此年龄阶段就学的学生。本文所要囊括的世纪之交时间起止的选择,是基于对美国青年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流变的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正是在社会价值“观念重新倾向保守,传统价值伦理道德则重新获得尊重的背景下”,在全球化高度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达;思想文化前所未有的广泛交流、相互交融,世界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回归了传统轨道的年轻一代如何在新时期书写他们的形象和思想轨迹是值得关注、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这也是厘清关于青年学生形象的动力和原因。通过影视史学的方法和启示提供的视角梳理青年学生的形象,并对之进行研究,以尝试还原从1990年代至今的学生真实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形态。

二、影视史学及社会生活史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影视史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学界占有一定地位,至于影视史学的概念界定、理论问题、呈现方式、功能表现、价值特征、研究步骤与方法及影像资料规范、管理等学界早已有相关讨论和共识。本文试图从影视史学视角出发进行相关研究。作为新的研究史学的方法,影视史学的外延和内涵在国内依然有过争论和不同观点,文章运用影视史学的相关方法对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梳理,以便通过此方法展现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形态切入社会生活史领域解构影片背后的社会生态。

影视作品中那些人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可能是非存在的真实个体,并且不一定拥有某个真实人物作为原型,是付诸虚构的,甚至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不会忘记加上这么一句看似严肃实则诙谐的话语:“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然而,作为泛化的社会心态的表露,作为泛化的社会生态的呈现,影视作品中塑造、刻画的人物性格、特征、心理、精神面貌一定或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精神面貌,或者至少能够得到那个时代观众认知的认同、同情。否则一个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人物形象毫无内在历史逻辑地出现在备受大众追捧的雪白银幕上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同与社会存在和社会需求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生态有如天方夜谭般关系的意识形态或话语体系本身就是胡言乱语和不好笑的冷笑话。在这个角度,影像作为呈现历史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为一种对传统文本资料的补充方式,可以很好地以丰富的、动态的多视角方式为我们展示社会生活史的丰富素材,勾勒出社会风尚和社会文化的流变及社会生活的原本风貌。

从这个解读出发,剖析和重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厘清其人物的社会角色定位,还原其社会生态,在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史上和社会生活史上是可操作的,并且是有意义的。那么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梳理、解构、透视、研究,就不仅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特定人物或人群的角色与形象,似乎更关乎社会生活史中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这与人物形象在社会构成、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与塑造的人物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紧密不可分有关,更与受众本身寄身的时空中所处的社会生态、所在的社会存在、所有的意识形态的动态生成和反应本身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影像画面的视角重构历史生活的鲜活、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号准历史时代变迁跳动的脉络,感受历史流变的复杂与多样。影像资料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基于对时代社会生活情景、文化现象的有效呈现做出阐释,以社会生活史料的记录者的方式通过影视资讯塑造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形态。

三、影视作品中的青年学生人物形象检讨

美国传统价值观中宣扬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认同的多元共存的包容理念,热衷的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深入人心的上帝选民气质及对自由与尊严执著的追求和无限热爱等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性格、气质,并在社会生活中规范着美国人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1990年代和21世纪后公映的2部内容不同、风格迥异、在观众中口碑参差不等的描写青年学生人物形象的影片的解读,解构并呈现美国青年学生的人物形象背后的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生态动态发展方面的概况。

2003年公映的校园励志影片《风雨哈佛路》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依然塑造的是美国精神。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充满自信、积极拼搏、勇于进取、顽强不屈、敢于冒险于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强烈的自我意识,明确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对尊严与自由的执著追求,践行着人是目的的哲理。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材料的可靠性使其可以作为研究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生活史的一个有效样本和可信史料而使之史料价值的属性得以确立。艾滋病的肆虐,贫民窟的生活遭遇,酗酒成性的家庭环境,朝不保夕的挨饿境地,沉沦的朋友圈子,这一切勾勒了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个体成长、奋斗的样本,样本个体由身处不利境地的个人沉沦,到家庭变故的个人觉醒,到自我新生的个人奋斗,到初步实现目标的个人自主的人生轨迹转变完成,其实就是美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有效又典型的缩影。

另外,从影视史学的功能来解读,影片在公映后的认同,也深深留下了泛化的美国社会心态实迹。社会大众的强烈认同感本身就说明了社会大众想看到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化表现,这种意识形态的泛化表现已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美国社会生活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真实故事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励志影片,影片主人公莉丝的个人形象符合商业化的制作套路宣扬的人物认同标准,但同时更符合美国文化中宣扬的个人主义、认同的个人奋斗的逻辑,作为身处下层的小人物,普通的美国受众更能切身体会莉丝的境遇,认同莉丝因奋斗而翻身的成功转型,这一切都是符合其时的美国社会生活生态的,可以说影片表达和倾吐的社会历史诉求就是美国人在现实生活中要表达和倾诉的社会诉求。莉丝人物形象的刻画,以恰当而深刻的视角折射出了美国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物的生活缩影,展露了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贫寒青年学生的生活、求学、成长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并演绎了其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能代表美国社会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2008年上映的影片《大学预备生》,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几乎都是新手、新人。电影在美国公映后,虽然出人意料地收回了成本,但是在国内豆瓣电影等评分榜上口碑极差,而且题材既不属于“天使化”的浪漫青春、唯美青春、青涩青春的充满轻松、幽默、浪漫、清新、诙谐的浪漫类型的颂扬青春唯美电影又不是“妖魔化”的“罪恶青春、残酷青春、迷惘青春”的充满颓废、无奈、叛逆、暴力、破坏的毁灭类型的传统青春题材电影,而属于除上述两种青春电影以外的第三种类型的青春影电。影片大胆直面“性”这个道德伦理话题,既没有浪漫青春片的温情脉脉,又没有青春启示电影的充满罪恶感。而只有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直面现实的焦虑和狂躁,人物刻画自然类似于《美国派》那种被批评者认为是粗俗、低俗、恶俗的无下限好莱坞俗片。也被力挺者视为欢快、滑稽、张扬的当代青春片的那种颠覆传统形象的如实地、幽默地和透彻地刻画表达青少年的性焦虑的青春喜剧娱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从这个解读切入《大学预备生》,我们会发现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继承了美国人物塑造的传统,美利坚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关怀需要在刻画的绝对二元对立的判断上做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选择。即正与反、善与恶、自由与专制、民主与独裁、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并且最终还要阐明正义终究会战胜罪恶。这种心理的把握来源于泛化的大众社会心态,来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心理预期要求得到满足的需求的迫切心理,制作者与广大受众对彼此的了解的双向情感共鸣,制作方和受众在价值认同上都迫切需要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对秩序、正义、法律的期待。只有这样,制作方的投其所好才会受到受众的认同和欢迎,而受众恰如其分的满足才能彰显制作方设身处地的良苦用心。

虽然《大学新生》的剧本设计思路类似《美国派》,属于很老套的那一种,而且讲述的是青年学生滑稽的躁动不安、粗俗的狂放不羁,甚至没有渲染爱国主义、对抗暴政等价值观念上的扣人心弦。但是,基于美国社会公民素养的积淀,如果我们抛开影片无厘头的俗片娱乐精神表象表现的糟糕、混乱,影片里不能被发现但是又分明存在的美国精神、公民素质精华的本质。我们会感到,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对责任的坚守、对荣誉的崇尚、对集体服从的美国精神已然深入到影片塑造的主人翁的心里,也定然会牢牢铭刻在普通观众的心上。

不仅如此,如果联系到影片的上映时间背景,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夕,我们可以想到,经过“9·11事件”后,那种任何和代表正义的美利坚对立、敌对的势力和事务终将被击碎的自信,希望秩序得到确立、正义得到伸张、法律意志得到贯彻的社会心态还是可以得到挖掘的。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以此得出如是结论,可能影片制作者本身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创作意识。潜移默化中的、潜意识中的及表达的、没有想要如是表达而已然能够被如此解读的意识观念,自然而然表达的就是美利坚民族性中的这种性格,这是美利坚民族的特性之一。不仅如此,《大学预备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狂荡不羁、娱乐至上,但是我们似乎不应该过分纠结于如何恰如其分地批判其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张扬和鄙俗不堪。因为这毕竟是他们宣扬的自由主义之下的私人领域的表现。相反,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公共领域社会体制的成熟,公民意识上的良好表现。

普通美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观看影片,体验最深的、冲击力最大的似乎不仅是社会个体的虚拟和现实的渴求和愿望得到满足的快意,似乎更是美国社会整体心态得到来自虚拟和现实中的双重满足的那种快感的实现。而这一切的来源还是深入人心地蕴藏在美国社会深层次中的美国精神的寄托,也正是从此介入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代代美国人在努力实现美国梦的实践中,心中一直怀着那颗坚韧不拔之心,力行来自清教精神和新教伦理的传统价值观念。

四、青年学生人物形象与美国社会生态

世纪之交的美国青年学生群体作为历史形态中的一个社会学层面上的样本,既是美国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缩影。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探究美国青年学生形象的呈现及研究方式有助于梳理美国青年学生生活以致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形态和流变过程。而一个历史时段的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则是对与之相关的历史社会存在的反映,更有力地影响着社会生态自身。

从本文案例来看,世纪之交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演绎的青年学生形象形成的社会生态,在认同回归传统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很好地反映并展现了美国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的状况及其社会生活形态,有效解构并勾勒了美国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变迁轨迹。美国青年学生的形象及其背后彰显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中不仅有美国传统颂扬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色彩,还充分展现了美国精神和美利坚民族特性中对多元共存的包容理念的认同,对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精神的热衷,对上帝选民气质的尊崇及对自由与尊严执著的追求无限热爱等精髓。同时,还反映了在多元文化主义氛围中的美国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对科学技术主义的文化形态的最新表现形式这一特征的认可。

[1]魏啸飞.透视美国青年——二十世纪美国青年价值观的重要转变[J].21世纪,2001(9).

[2]吴紫阳.影视史学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2001(4).

[3]孙倩.美国电影中不同文化群体的刻板定型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王爽.青少年在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9(15).

[5]张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2013.

[6]张琪.从美国主流电影看美国主流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刘琨.好莱坞对美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电影评价,2009(14).

[8]沈小风.略论青春电影的三种状态[J].电影文学,2010(15).

[9]施尔勒·卡尔.好莱坞与美国社会[J].电影评价,2008(10).

[10]郝薇薇.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2).

[11]沈小风.试析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J].电影评价,2007(23).

[12]魏啸飞.透视美国青年——二十世纪美国青年价值观的重要转变[J].21世纪,2001(9).

[13]张永泉.美国人看美国青年_青年问题的回顾_危机和未来[J].青年与未来,1994(2).

[14]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6(6).

[15]童长涛.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视传播[J].电影文学,2013(7).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青春生活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不打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