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交流开三方

2014-11-17周群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溯源开方诊断

周群梅

摘 要:笔者多年行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深悟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充分暴露各种真实的想法,才能张扬个性,培养情感;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从容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才能显现可以预约的精彩。笔者将继续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探寻教学有效之策。

关键词:诊断;溯源;开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2-02

一、诊断——得何病

2013年下半年,笔者陪同江山市教研室教研员等领导开展了课堂教学调研,调研对象是江山市部分农村教学点,笔者共听了30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同时还作了一些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在互动交流方面发现:生生交流匮乏,偶尔有几次的问答,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问一答,书本知识的形式化翻版。据统计,30%的课堂有小组交流或同桌互说环节,仅有10%的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质疑交流。可见,多数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仍以师生交流为主,学生仍然处于较为被动的交流地位,教师对“生生交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生生之间主动、深入、有效的互动交流。

二、溯源——诊病因

何谓“生生交流”?通俗地说,教师每天上课其实就是一种交流活动,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交流;老师“问”和学生“答”的交流;学生“质疑”和老师“答疑”的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师生的交流。而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小组对抗辩论、生生互问互答等等则是生生交流。“生生交流”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个共同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个体之间、小群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模式。显然,“生生交流”的难度远远大于师生交流,要做到有效交流更非易事。充分认识“生生交流”的含义之后,笔者又对“生生交流”被无情地忽视与抛弃进行了追根溯源。

症状一:交流氛围不浓

一些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仍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师生交流为主,甚至为了加快教学进度,自己“唱独脚戏”,学生只有听的份,哪有什么交流可言,更少给予“生生交流”的机会。

症状二:交流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表面上让学生交流,但重结论,轻过程,虽然给机会“生生交流”,但草草收场,只用优秀学生的思维代表全班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症状三:交流能力不够

从学生本身看,不但缺乏“生生交流”的意识和愿望,即使教师给予“生生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不够默契,或出现冷场,或干脆在小组内交流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更缺少生生质疑。

三、探寻——开处方

怎样才能促进生生之间主动、深入、有效的互动交流呢?根据以上现状的诊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开出如下几个处方:

处方一: 营造和谐的氛围?——敢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生生交流的重要性,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以促进生生交流的开展与深入。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课伊始教师就边讲故事边用课件演示:从前,有一个老人,他有六个儿子。一天,他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说:“孩子们,我已经老了。我没有多少家产留给你们,只有这个园子,就分给你们吧。”说着,老人拿出六根同样长(120米)的绳子,“你们每人拿一根绳子到园子里去圈地,谁圈到多大一块地,这块地就属于谁的。你们圈剩下来的地就还留给我种吧。”于是这六个儿子争先恐后地圈了起来,分别圈出了不同的平面图形。它们的周长相同吗?面积呢?谁的面积最大?如果你是老人的儿子,会怎样圈地?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本案例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地以故事情景导入课堂,不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鲜活、生动,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互换师生角色,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以及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当学生汇报、展开生生交流的场面时,教师又站在门边上当一个旁观者。学生通过交流,不仅明是非,还知得失,更在交流中修正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处方二:重视问题的预设——会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一个巧妙的提问,是一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一支点燃学生交流的火把。交流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营造了和谐的交流氛围后,还需要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会说,促进生生交流。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导入新课后,教师先让学生用手中的两块三角板拼出一些角,边拼边思考如下问题:“我是怎么拼的?我拼的角是什么角?这个角有几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或汇报中,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开展的,而小学生往往不能把握问题中心,交流时他们会偏离中心,有时还会天马行空的说和交流问题毫无相关的内容,甚至会把其他同学的思路也带偏,这样的交流便是无效交流。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预设,不仅要精心设计“中心问题”,还要设计好“子问题”,便于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的调整学生交流的方向,提高生生交流的有效性。

处方三:加强技能的培养——善说

面对问题作出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流畅的表述出来,对小学生而言是不易的事。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有关单项技能的训练,进而培养生生交流的能力。比如想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要教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技巧,再通过多次练习逐渐形成方法或习惯。当学生有了这种能力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类推联想到小组交流完成,而不是老师要求交流才交流,让交流流于形式。

1.培养“小先生”讲课能力

“小先生讲解制”的引入,给生生交流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怎样能促使小先生讲清楚、说明白呢?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模式,让“小先生”尝试模仿,等小先生已经很熟悉这种模式了,再鼓励他们对其进行创新。

例如:讲解式

小先生开始的第一句话:“我们组是这么想的:……”(小先生先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小先生结束的最后一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学生向小先生质疑,小先生再进行解答)

该模式是初始阶段培养小先生的固定模式,通过学生上台讲解,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由同学向他质疑,小先生进行解释回答,如果下面还有同学质疑,小先生再进行解释回答。

再如:质疑解惑式

“你们能看懂我的思路吗?我考考你们?”

“这个问题你们觉得我说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吗?”

该模式对于小先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小先生对于自己要讲解的知识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这一类小先生通常对于讲解式的模式已经非常熟悉,通常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像老师一样设问,适用于中高段的优秀学生。

教学中,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走上讲台,讲讲自己的思路,考考大家。或者对同伴进行友情提醒,其他同学也可以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质疑、补充和修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会成为交流的小能手。

2.培养小组交流能力

“生生交流”的形式有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等。其中,小组交流是当前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技能,小组交流是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小组交流必备的一些技能。

掌握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交流也不例外。一般可在小组交流前这样规定: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学会倾听小组交流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边听边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小组交流需要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小组交流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小组交流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总之,以上列举的一些小组交流技能和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应用,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加自然娴熟。

猜你喜欢

溯源开方诊断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学习开方『四注意』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时务文体”溯源
为公立医院“虚胖”把脉开方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